-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7讲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学案)
一、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1927—1937年)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2)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继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3)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1—1949年) (1)抗日战争 ①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研制、使用化学 细菌武器作战;对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②全民族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为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③重大战役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军队在上海及其周围激战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堵截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④境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⑤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解放战争 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选择,即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②人民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阶段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渡江战役阶段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易错练1] 抗战时期国民党是否组织了敌后游击战 1940年前后,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组织了多次敌后游击战,国民党军队一度成为日军在沦陷区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 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 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C.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点拨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对日作战以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为主,但后来也开展敌后游击战;而共产党对日作战则是以敌后游击战为主,但也参加了一些正面战场的会战,如平型关大捷就是太原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D 二、经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民族工业的发展 (1)较快发展 ①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表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沉重打击: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和官僚资本双重压迫。 2.社会生活的变迁 项目 变迁 社会习俗 (1)服饰更加西化 (2)饮食中西结合 (3)婚礼仪式进一步变革 交通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2)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 (3)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报刊业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共产党》《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影视业 (1)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易错练2] 提炼材料主旨不充分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着重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颁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法》《小工业及手工业奖励规则》《工业奖励法》,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兴工业,奖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提倡企业改良和采用先进工艺。下列表述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鼓励民族资本投资中小企业 B.国民政府兼顾公私企业全面发展经济 C.国民政府有区别地对待国营民营工业 D.国民政府使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互补 点拨 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对国营企业是着重发展,对民营企业则是立法鼓励和扶持,由此可见,其政策是倾向于国营工业的。 答案 C 三、文化: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1.发展概况 过程 时期 代表作品、观点 初步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成熟 全民族抗战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 1945年中共七大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考向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1.(2019·课标全国Ⅰ,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表述的观点。由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因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可以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的分析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C项正确。 2.(2019·课标全国Ⅱ,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改革,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B项正确。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C项错误。“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3.(2018·课标全国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欧美国家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中共中央的态度有两层信息:一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确定建交的时间,两层信息的共同点就是独立自主,故A项正确。 4.(2018·课标全国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A对: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内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B错: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C错: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D错: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 5.(2017·课标全国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分析试题陷阱 注意区分“中共领导的工农群众力量壮大”与“统一战线范围扩大”。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共领导的工农群众力量的壮大,试题选项用“统一战线范围扩大”作为陷阱,很多考生误选该选项。“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应当指中共在工农力量基础上,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小资产阶级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壮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6.(2017·课标全国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A、D 两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 7.(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变式训练 (2019·烟台高三期末,14)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答案 C 解析 “统制”政策与沿海工厂内迁都是应对未来日军侵华的举措,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侵华才是“直接”因素,故排除D项。 1.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①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②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从工人运动的失败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①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②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③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3)从国民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②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2.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 ①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东南沿海省份的工业损失最为严重,许多城市被摧毁,经济损失难以计算。 ②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正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才强化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地位,增加了中国推行民主的困难。 (2)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①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的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②促进了内地工业化的发展:内迁的工业虽然远没有战前发展迅速,但改变了原来各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形成重庆、昆明等11个工业区。 ③为国内统一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使中国出现了政治力量大一统的形势,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 ④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抗战胜利后,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⑤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在抗日战争中,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空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预测1 (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2019·威海高三期末,16)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英国人泰莱认为,“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谁要是公开表示亲日,那必定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表明,抗日战争(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推动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人对抵抗侵略的不同态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族意识增强,这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预测2 (知识拓展)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2019·唐山高三期末,29)抗战时期,蒋介石在制造军事摩擦时总要挂上其他招牌,在具体的策略手段上主要以中央政府名义,以国家统一和集中力量进行抗战为口号,同时要求“尽量运用民众力量,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须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对所采取的限共反共措施“保持绝对机密性”。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B.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武装力量发展壮大 C.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蒋介石限共反共同时又注意手段与分寸,反映出其不敢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心理,这种状况的根源是民族矛盾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A、B两项仅是蒋介石反共限共的原因,不全面,故排除;D项不是根本原因,是历史背景,亦排除。 考向二 民国后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1.(2019·课标全国Ⅲ,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 D 解析 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来解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新中华》不能代表整个知识界,故A 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经济理论问题,故C项错误。 2.(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旗袍”等,又有西方的 “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 3.(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题技巧 正确分析选项中的历史概念:“统制经济”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指的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统制”。其内容包括:大量借债和发行公债;垄断金融;实行专卖;统购统销;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政府主导”指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就是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资源动员和干预,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把控经济发展方向等,本题材料反映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拨款接办敌伪纱厂,这体现的是“政府主导”而非“统制经济”。 答案 D 解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衰落的,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 4.(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根据题干“1932年”“抗敌牌”“十九路军”等信息,可以推知该火柴厂是支持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的十九路军抗日。 答案 D 1.抗战时期国统区、沦陷区的经济政策和状况 (1)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 ①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民族工业遭到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②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③在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国民政府还独占了全国的金融。全国的财富迅速集中。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2)沦陷区:日本疯狂掠夺 ①农业方面: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普遍粮荒。 ②工矿交通运输方面:将沦陷区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变沦陷区为日本工业的原料产地。 ③金融方面:抢占沦陷区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满洲中央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滥发伪币,攫取中国资财,印制大量军用票在沦陷区流通。 2.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②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①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②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②办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双减双交政策 ①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②影响: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 ①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作用: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预测3 (近代化史观)南京国民政府的近代化探索 (2019·德州高三期末,12)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D.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工业发展计划,该计划有利于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从而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A项“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有效遏制”亦违背史实,排除;该计划与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没有直接联系,亦排除。 预测4 (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经济侵华图谋 (2019·济宁高三期末,12)1936年,在天津报社任职编辑的高龙生创作了时事漫画《比试手术》(如图)。该漫画反映出( ) 引者注:图中针管上的文字为“经济提携”。床上躺的是欲被置于死地的中国人。 A.西方侵略者意欲瓜分中国 B.日本侵略集团对中国的侵略阴谋 C.国民党内战政策不得人心 D.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府 答案 B 解析 所谓“经济提携”是欲置中国于死地,是日本经济侵略图谋,故B项正确。 观点评析(论)类大题 观点评析(论)类大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引用)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再写出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得出结论。一定要有这一步,注意呼应观点,但不要简单重复观点,要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可以适当写一写应当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2019·课标全国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指导语 注意审题,要求评析的是材料的整体观点或其中的某一具体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而得出“结论”。材料的整体观点是:国人应当对中国历史熟知,并有温情敬意,从而推动祖国进步。评析时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观点出现的原因并进而评析其历史意义。最后,要得出结论,该结论要由以上评析自然得出,并且与材料中的观点不重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规律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12分题目命题特色与变化规律 纵观2011—2019全国卷的历史科12分试题,呈现以下特色与变化规律: (1)从材料形式看:新颖多样,与问题设计、能力层次形成有机联系。 (2)从考查内容看:既重视学科特色,又凸显与现实的联系。 (3)从答题要求看,视野更加开放,答案更加灵活。 答案 (示例)观点:国人应对中国历史熟知而有温情敬意,从而推动祖国进步。我赞同该观点。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发表于1940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当时,中国国内流行历史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论调,认为中国文明不如西方文明,中国处处不如外国,中国抗战必亡。在这种背景下,钱穆的这一观点有助于国人重温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壮大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从现实意义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重温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坚持“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结论:我们应当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