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网上阶段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网上阶段检测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 网上阶段检测试题 第Ⅰ卷 ‎1.孔子自述身世时尝称:“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后人也以“殷汤之后”、“微子之后”等称呼孔子。由此推断,西周时孔子先祖可能受封于下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微子启乃是商纣王庶兄,因为耿直忠正,在周朝建立后仍然被分封土地,建立宋国,故④符合,选D;①③属于分封王族, ②属于分封功臣,排除ABC。‎ ‎2.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A. 削弱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 B. 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 C. 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D. 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城邦公民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而且城邦主权独立,说明城邦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希腊各城邦并不是都是民主制,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3.罗马法从重形式主义的市民法(公民法)发展到不重形式主义的万民法,后又发展到用万民法统一了市民法。其主要原因是 A. 法学理论的探讨研究 B. 最高裁判法的司法实践 C. 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 D. 罗马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罗马法从市民法到万民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国家事务日益增多,缓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相关,是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唯物史观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法学理论的研究、司法实践以及统治者对法律的的大力支持,都只是部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ABD项不符合题意。‎ ‎4.2019年2月15日,特朗普借美墨边界墙问题绕过国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众议长佩洛西和民主党领袖舒默立即发表声明,称特朗普的紧急状态声明是对美国宪法的“巨大暴力”,“这是一位失望的总统在夺权”。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美国(  )‎ A. 众议院与参议院已分道扬镳 B. 总统享有紧急法令发布权 C.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 D. 三权分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特朗普绕过国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结果遭到众议院和在野党的反对,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美国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众议院与参议院的意见分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说明总统享有什么权力,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错误。‎ ‎5.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根据“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特点的战役,结果取得了重大胜利,振奋了抗战胜利的信息,故C正确;淞沪会战地点是上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台儿庄战役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B;徐州会战地点不符合“华北”,排除D。‎ ‎6.“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 A. 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 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C. 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D. 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生存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工人,能够由于工业的进步而联合起来,等到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了,从而无产阶级成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材料主要是揭示无产阶级斗争的,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的是由于工业的进步,工人阶级走向联合,不是批判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故D项错误。故选B。‎ ‎7.对某次重要国际会议,一位美国记者作了这样的报道:“这篇发言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闪电惊雷。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要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位美国记者报道的会议 A.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 B. 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 ‎ D.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根据“回答了在他之前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故A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日内瓦会议,D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苏东剧变、欧盟成立、“东方巨龙”腾飞等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B. 亚洲国家强势崛起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冷战格局完全结束 ‎【答案】C ‎【解析】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加强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C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当今世界形势,不是政治格局,排除A项;亚洲国家强势崛起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9.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 脆弱性 B. 再生性 C. 封闭性 D. 落后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遭到打击”、“恢复”等信息可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具有再生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只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的内容,不能全面的反映材料;C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指的是自给自足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下表是清初顺治末年,政府为防范台湾反清势力而实行迁海(沿海居民内迁)政策后,沿海地区墟市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迁海”‎ 地区 迁海前 迁海后 潮州府澄海县 ‎12个 ‎6个 高州府吴川县 ‎77个 ‎61个 A. 达到了经济封锁的功效 B.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内迁 C. 阻断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D. 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墟市数量的大幅减少,必然不利于沿海农民的互通有无,也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虽然迁海是为了实现经济封锁,但材料没有反映这种封锁的效果,不能说明达到了功效,排除;B项,迁海虽有一定距离的内迁,但仍属于沿海地区,不会使经济重心内迁,排除;C项,材料中的墟市是农村贸易市场,不是对外贸易市场,无法说明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排除。‎ ‎11.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 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 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 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进行工业革命,大量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断加长劳动时间,灌输“准时”“作息规律”等理念,故选择C选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制度的兴起,但并不能体现材料中要求“准时”等社会观念,故排除A选项;“准时”等思想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促使技术进步,故排除B选项;君主立宪制政体也没有体现教育理念的变化,故排除D选项。‎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870年的1.35亿海关两,上升到1888年的2.12亿海关两。1871年至1880年,仅两年是入超;1881年至1890年,有六年入超。这一变化说明了 A. 西方商品输出的激增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 中国外贸始终是顺差 D. 民族工业获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中入超情况增多,这体现了西方对华商品输出的激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情况的增加,并未体现自然经济的抵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即逆差情况的增加,并非始终顺差;D选项错误,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和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故答案为C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1953—1956年,排除A项;人民公社的建立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B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1984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14.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 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 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 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因此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错误。‎ ‎15.如下图是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图。直接导致A点到B点变化的措施是 A. 改革银行体系 B. 兴办公共工程 ‎ C. 提供失业保险 D. 颁布经济计划 ‎【答案】B ‎【解析】从曲线图来看,从A点到B点,美国的失业人数呈大幅度下滑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故答案为B项;改革银行体系不会增加就业人数,排除A项;提供失业保险使得失业者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度过难关,与失业人数下滑没有关系,排除C项;颁布经济计划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 ‎16.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这表明该组织合作方式的特点具有 ‎①灵活性 ‎②排他性 ‎③开放性 ‎④紧密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等信息结合可知,亚太经合组织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因此①③项正确,B选项正确,②④项错误,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答案为C项。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8.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其他思想家还系统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 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 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 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中世纪是政权合一的形式,材料中“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显然是强调世俗权力大于神权,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于主权民族国家建立的要求,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倡导人文主义自由思想,并不是对于民主的追求,故A项错误。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故B项错误。但丁属于人文主义者,不是世俗统治者,故C项错误。‎ ‎19.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20.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 A.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 闻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 C. 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D. 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统一的科学体系”、“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准确的预测”等信息可知,与此相关的科学家是牛顿,其力学体系概括 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故选D;AC属于爱因斯坦的成就,故排除。与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相关的主要是量子力学,排除B项。‎ ‎21.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醒》中认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绝望者为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这反映出 A. 具体表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C.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 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思想文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陈独秀认识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历史必然性,故答案为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陈独秀对“中体西用”的看法,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陈独秀叙述的着重点在于文化方面,并非政治方面,排除C项;题干没有论及陈独秀对于西方思想文明的态度问题,排除D项。‎ ‎22.中共七大经过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之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方针。这反映出 A. 毛泽东思想开始指导中国革命 B. 马克思主义已基本实现中国化 C. 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胜利 D. 马克思主义开始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的“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之思想——毛泽东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说明马克思主义已基本实现中国化,故答案为B项;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指导中国革命,排除A项;中共七大是1945年召开的,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D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排除。‎ ‎23.如下图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发展数据图。此图可以说明 A. 恢复高考开启了新中国大学教育 B. 科教兴国战略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C. 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D. 加入世贸延缓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大学的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且是在21世纪,这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促进高校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大学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发展较快,排除D项。‎ ‎24.某艺术家一直遵循师法自然的创作原则,比较喜欢户外阳光下真实的景象,把自己内心最直接的感受用画笔记录下来,将大自然中变幻莫测的的光影定格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下列作品体现这一创作风格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的美术。根据“将大自然中变幻莫测的的光影定格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可知题意描述的是印象派绘画。A项是浪漫主义绘画,B项是现实主义绘画,C项是印象派绘画,D项是抽象派绘画。故排除A、B、D项,故选C。‎ 第II卷 ‎25.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答案】(1)表现:成为北方政治中心;城市设有专门的贸易市场;教育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意义:推动孝文帝改革走向深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经济地位高(扬一益二)‎ 原因:位于大运河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政府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旅的政策;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3)特点:数量增长,类型多样,集散型和生产型市镇突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新现象: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洛阳城布局并结合孝文帝改革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孝文帝改革意义回答即可。‎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交通位置、政府管理以及经济重心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图片中信息从数量、种类和市镇发达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计日受值”可知是雇佣关系出现。‎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26.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答案】(1)措施: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3)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1)措施:根据“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得出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根据“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得出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根据所学,还可从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治边思想由古代‘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得出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根据“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得出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根据“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得出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评价:可从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实现民族平等分析回答。‎ ‎(3)意义:根据“1941年”,联系抗战的史实,得出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联系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汉代开始,祭祀先贤就被官员和士大夫们看作是教化黎民的大事。在宋代的州县先贤祭祀中,出生于此地、仕宦于此地、寓居于此地的先贤是混同在一起的。1543年,明朝廷申严乡贤、名宦入祠资格,凡推举乡贤,其程序为先由当地乡约、保正公举呈文,经学校生员讨论、商议,对推举之人才德没有疑问,方由生员作呈文,详述此人行实,申报本县核实.然后上报提学。学官再考其行实,予以认可。能否列入乡贤,有赖于此人长期在地方县学读书、其道德文章得到本地生员和乡老的一致认可。这就需要官员及其家族在本地的长期经营,或为官清正,或淡泊自守,更要积极参与地方赈灾和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威望。乡贤祠成为地方一些并非声名卓著的官员,死后享受地方祭祀的重要场所,其家族因之成为一地望族。‎ ‎——魏峰《从先贤祠到乡贤祠——从先贤祭祀看宋明地方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乡贤”祭祀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与明代“乡贤”祭祀制度较前代严格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1)明确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区分开来;强调乡贤的本地人属性;程序和标准较前代严格;更突出强调乡贤祠的教化功能。‎ ‎(2)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科举制改革,州县学普遍设立;地方乡绅势力(或地方家族势力)更加成熟。‎ 历史作用:促进了明清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促进尚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吏治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民间的移风易俗。‎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乡贤”祭祀制度的特点和比前代严格的社会背景及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代“乡贤”祭祀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朝廷申严乡贤、名宦入祠资格”“其程序为先由当地乡约、保正公举呈文,经学校生员讨论、商议,对推举之人才德没有疑问,方由生员作呈文,详述此人行实,申报本县核实.然后上报提学”“能否列入乡贤,有赖于此人长期在地方县学读书、其道德文章得到本地生员和乡老的一致认可”“这就需要官员及其家族在本地的长期经营,或为官清正,或淡泊自守,更要积极参与地方赈灾和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威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与明代“乡贤”祭祀制度较前代严格的社会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科举制改革和地方乡绅势力更加成熟等方面来回答。其历史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尚贤文化的传承、吏治建设和民间的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