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先秦孔孟儒学中,儒家的代表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仁”、仁政”、”仁义”、”王道”等。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这些观点提出的本质性原因是 A. 反对春秋、战国的不义战 B. 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 对奴隶制度衰落的反思 D. 儒家是广大下层民众的政治代言人 ‎【答案】C ‎【解析】夏商周以来到春秋战国,奴隶制统治因暴政而衰落,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儒家思想希望统治者奉仁、行德、尊礼,以挽救日益衰落的奴隶制度,故C符合题意;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的是法家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广大下层民众的政治代言人是墨家,故D不符合题意。‎ ‎2.上天有四季,君王有四政,四政好像四季,类别相通。轻赏是春季,重赏是夏季,惩罚是秋季,刑戮是冬季,赏赐刑罚不可以不具备,好像春夏秋冬不可以不具备。以上反映的是 A. “独尊儒术”‎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 D. “天人合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是把“上天”和君王的政治相联系,用四季和君王政治相匹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D正确;“独尊儒术”是指罢黜百家思想,独尊儒学,A错误;“三纲五常”是指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制度,B错误;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3.学者蔡仁厚提出:“(理学)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这表明他认为理学 A. 以先秦儒学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念 B. 使先秦儒学发展为人性修养的学说 C. 以先秦儒学来对抗佛道学说的冲击 D. 佛道学说体系之中发展先秦儒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理学)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可知其认为理学以先秦儒学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故A项正确;理学不仅是发展先秦儒学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以先秦儒学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抗佛道的冲击,故C项错误;理学并不是在佛道学说体系之中,而是在儒学体系中,故D项错误。‎ ‎4.黄宗羲虽然对专制政治思想进行了极为大胆的反抗,但专制主义制度依然稳固如常,其思想于社会中荡起涟漪,却未翻起风浪。其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的反映。因此,专制主义制度依旧稳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即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故答案为A项。B项属于黄宗羲思想的特点,不是其思想未翻起风浪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导致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因此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属于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不是其思想未翻起风浪的根本原因,排除。‎ ‎5.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 C。‎ ‎6.“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持此言论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 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通过文艺复兴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由“观众”变为“演员”,并可以“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说明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项正确;A是宗教改革作用;C是启蒙运动作用;D属于经济作用,与题干意思不符。‎ ‎7.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奋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A. 坚定信仰的引导 B. 像孩子般的天真 C. 排除教会的解读 D. 承认自己的无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要将认知归于对圣经最本质的理解,将自己当成毫无思想储备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马丁路德宣扬的“因信称义”,真的只有依靠对《圣经》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故A项正确;像孩子般的天真也是为了到达坚定的信仰,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排除教会的解读”,故C项错误;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只是马丁·路德的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说自己无知,故该说法错误,排除D项。‎ ‎8.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人让·梅叶说:“人们必须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因为这样的做法,比起他们迷信的宗教中的一切虚伪规则和荒唐的仪式来,要给所有的人们肉体上和精神过千百倍的幸福、快乐和安宁。”他的意图是 A. 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虚伪 B. 号召人们与迷信专制做斗争 C. 确立“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信条 D. 掀起改革封建宗教的巨浪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结合材料可知让·梅叶的意图应该是号召人们与迷信专制作斗争,这符合启蒙运动时期的特点。故B项正确;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虚伪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主张,故C项错误;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掀起了改革封建宗教的巨浪,而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9.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这表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已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知,表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说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研究、阅读很多自然科学著作,而不是划清界限,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B选项错误;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故D选项错误。‎ ‎10.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 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 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答案】B ‎【解析】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于题意中无从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 ‎1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12.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自然主义 D. 现实主义 ‎【答案】D ‎【解析】浪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中“源自”不符,故B项错误;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D项正确。 ‎ ‎13.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至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士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故B选项正确;以“润笔为生”不等于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故A选项错误;“润笔”也不能说明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4.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15.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B.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C.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可知马克思并不认同达尔文将生物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达尔文学说;B选项错误,材料未显示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C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马克思并不认同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科技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 资产阶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答案】D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科技革命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科技革命也不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资产阶级的需要的确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材料的主旨并非如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及均是强调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故答案选D。‎ ‎17.魏源的《海国图志》:“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盖水一分煮到极沸,则变为气,须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载之……今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也。”据此表述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 B. 少量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运行原理 C. 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对西方科技尚不认同 D. 说明蒸汽机开始在国内获得推广与使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特别是“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的说法,可知,书中的这一表述反映了少量先进人士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的工作原理,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西方比中国先进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魏源在书中的描述,体现了以他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已经开始了解西方的科技,C项错误;文中对蒸汽机工作原始的介绍,不能说明其已经在国内推广和使用,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 ‎18.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王韬所说“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仍有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C项正确。王韬的观点中没有全面体现卢梭的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A项错误;“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韬没有认识到英国“虚君”和“议会主权”等君主立宪制的本质,对英国议会职权的介绍并不准确,BD项错误。‎ ‎1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20.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1.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 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 新三民主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 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答案】C ‎【解析】新三民主义是由旧三民主义发展过来的,实际确立了三大政策,但并不能说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故A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但此处并没有体现除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故B错误。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蕴含了反帝反封建的进步精神,故C正确。D项题干中并未体现,错误。‎ ‎22.“(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发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众中,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需然开明,连蒋个石也深表佩服”。“这篇文章”‎ A. 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正确预见中日战争走势 C. 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 D. 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使国内各阶层各政党均感到敬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文章指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的《论持久战》,该文章正确预见了中日战争走势,故选B项;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故排除A项;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的是《新民主主义论》,故排除C 项;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的是《论联合政府》,故排除D项。‎ ‎2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 A. 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B. 完全否定了计划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C. 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的论述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故A项错误;该观点并未完全否定计划手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不符合史实;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排除。‎ ‎24.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线的科研话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虽然国家贫穷,但科研经费还是有的。‎ ‎25.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表明 A. 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 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C.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D.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A D两项不符合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B项说法明显错误,答案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1891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1)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2)不同: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李大钊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政治理想的一致性:救亡图存,通过社会变革,实行民主政治 ‎(3)共同意识: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 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或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国内:“左倾”错误。‎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70年代来外交局面的新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解析】‎ ‎(1)根据材料“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体现了荀子强调礼,以礼为重,并且重视法,强调礼法并用;根据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2)不同,根据材料“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等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根据材料“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可知,李大钊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一致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管康有为肯定中国的纲常伦理,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和西方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还是李大钊反对中国的纲常伦理,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但两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救亡图存的先进知识分子,其目的是都通过社会变革,实行民主政治。‎ ‎(3) ‎ 共同意识,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肯定不可能”等信息可知,两人的共同意识是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不同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时期由于两极格局对峙的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孤立的政策,并且国内存在“左”倾错误,影响当时中国融入世界;而邓小平时期,中国通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并且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上有了重大突破,恢复联合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促进中国融入世界等从国内和国际背景角度分析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是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二 马克思兴高采烈地写信给恩格斯说:“……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即《物种起源》——编者著)一书。虽然这本书用英文写得很粗略,但是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材料三 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在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 材料四 在19世纪末,当时对日本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所谓大思想家福泽谕吉(1835~1901,出生于武士道家庭),在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等思想深刻影响下,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武士才有能力接受西洋的文化,日本不应该与中国、朝鲜等“落后”亚洲国家为伍,而应该学习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 ‎(2)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关于生物学的学说有什么历史意义?‎ ‎(4)材料四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1)条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的主观努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2)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灭亡;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3)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4)进化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曲解,成为侵略弱小国家的借口。‎ ‎【解析】‎ ‎(1)根据材料“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思想影响、达尔文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三“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在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等信息可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分析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观点即可。‎ ‎(3)关于意义,根据材料“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虽然这本书用英文写得很粗略,但是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否定神创说、开创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自然史的基础等方面思考作答。‎ ‎(4)根据材料四“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武士才有能力接受西洋的文化,日本不应该与中国、朝鲜等‘落后’亚洲国家为伍,而应该学习西洋”可知进化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曲解,成为侵略弱小国家的借口。‎ ‎28.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答案】(1)“中体西用”思想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 ‎(2)说明:承认西方正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见清政府选择“西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体”指维护封建制度。‎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中““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的信息来归纳,可见此时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君主立宪派、革命怕以及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围绕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的角度分析即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观点: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论述:西欧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日益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的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进步引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拟定话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在论证环节,可以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政治制度的变迁,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