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科)(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文科)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共54.0分) 1.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题干内容体现了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的仁政思想,A项中的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故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是考查儒家思想内容,要求重点理解早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仁政的主张。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早期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解,体现理解、辨别能力要求。 2.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一种辩证思想观点的体现,结合选项: A、材料体现的是心学的观点,故错误; B、选项是君为臣纲观点的体现,故错误; C、选项体现的是性恶论的观点,故错误; D、选项体现了一种福祸辩证思想的观点,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古代思想家关于道家辩证思想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辩证思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观点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掌握材料中选项体现了一种辩证法的思维观点。 3. 某史学家在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这里的“新集体”是指( ) A. 诸侯 B. 卿 C. 士 D. 商人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之一是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故“新集体”是指士,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可以得出AB两项错误。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故D项错误。 故选:C 。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 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 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2. 他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葛兆光先生也说:“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文中所指的“他”是( )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可知这是宋明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B项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D项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儒家代表人物。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社会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的时候关羽的地位迅速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关羽身上渗透了儒家的忠义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特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常→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 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C. 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 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学校,有官学与私学,表明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可以看出南宋理学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反专制民主色彩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掌握宋明理学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对宋明理学目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 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B. 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C. 都对此后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D. 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儒家思想范畴,并没有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是明清之际儒家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需要掌握明清之际儒家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明清之际儒家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分析比较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清之际儒家和启蒙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 明代中后期,很多图书均采用注释和注音式的编写,便于理解。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半醉也”的注释;《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辜音孤”的注释。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图书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文化发展 【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时代转型的特征。 B.从材料可以看出图书用注释或注音的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这是方便文化的传播让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够理解图书的内容。体现了文化发展日益,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 C.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的作用。 D.材料反映的不是商业发展对文化的冲击,看不出商业发展的影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和体现出来的特征来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征是由雅到俗,由难到易,有读者较少发展到读者很广泛,这既是古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2.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也推算日月行星方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推算方法,但从根本上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也不相信存在这样的规律,而是“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礼仪需要,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B项错误。 C项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应排除。 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考查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3.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仪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可看出王韬的主张是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且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故C项正确。 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且吸取传统民本思想说明没有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英国议会职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需要掌握王韬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考查对王韬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材料中的“理论”是指( ) A. 洋务派的中学西体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D. 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结合所学可知,将西方的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故B项正确。 A项强调的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强调的是革命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强调的是全盘西化,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需要掌握康有为思想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的分析与理解。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有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只有康有为的思想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式宣传君主立宪制的思想。 本题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 ) 一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二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三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A. 魏源 B. 严复 C. 陈独秀 D. 孙中山 【答案】B 【解析】由表格中的“西方进化论”和“变法”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巨人指严复,故B正确; 选项中的ACD均不是主张变法的人物,而且也没有提出过进化论的知识,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严复是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 1. 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 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 D. 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不断入侵下,被动放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不是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心态,带有很大的感性色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是在西方重重侵略之下,国人的心理变化,并非主要由西学东渐引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昧外…畏外…媚外”,反映了国人由贵华贱夷,到自愧不如的心理变化,故D项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以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 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辗北辙。这说明梁启超( ) A. 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 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 C. 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D. 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辗北辙”可知,反映了梁启超主张土地和资本收归国有,解决资本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并不是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梁启超主张进行社会革命,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需要掌握梁启超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 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辗北辙”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梁启超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 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前所未有之事。”以上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 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 ) A. 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 B. 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 C. 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 D. 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 【答案】C 【解析】“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意在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3.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答案】D 【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师夷长技”思想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理解。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1.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 A. 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 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 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答案】A 【解析】“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表明毛泽东提出了”上山“思想,走井冈山革命的道路,即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故A正确; 农民问题、城市中心论材料未涉及,故BC错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此时尚未提出,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产物,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领域。 2.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淸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迫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 始终围绕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B. 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 C. 以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D. 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民族主义早期是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辛亥革命后是追求中华民族独立的,五四运动后是“济弱扶倾”,由此可知,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不同的时期被赋予的目标不同,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需要掌握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3. “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1925年。 B.《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 C.《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 D.《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和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充分发拥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这主要是为了( ) A. 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B. 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C. 推进教育形式现代化进程 D. 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答案】D 【解析】A.九年义务教育是初中,不涉及到高中。 B.科教兴国战略是90年代提出来的。 C.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工业现代化的要求,而不是教育形式自身近代化的表现。 D.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大力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所以会发展职业技术学校。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特点。 2. 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 A.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 “摸着石头过河”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答案】B 【解析】“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体现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主张在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阶级各阶层提出的不同的治国主张,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1. 古希腊和中国分别爆发了人类思想上的“造山运动”,下面是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从上述材料反映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共同点是( ) A. 都重视对客观世界的研究 B. 都重视对人和自然的研究 C. 都重视对事物评价标准的研究 D. 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或名言可以看出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故D项正确。 表格信息体现的是对人的研究,故AB项错误。 C项在材料表格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需要掌握古希腊哲学和先秦儒家思想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希腊哲学和先秦儒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2.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有一天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他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了。下列古希腊哲学家中和公孙龙风格类似的是( )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白马非马”“最后他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了”属于诡辩,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相似,而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智者学派,在将人置于世界的社会中心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包括节制性在内的道德理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当时来看,就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今天来看,更要引起警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人不能过于自以为是。 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体现了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指对当时民主政治的破坏,“对我的残害”显然指生存权利的破坏。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2.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D.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C 【解析】“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表明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故C正确; A错在“摆脱”,排除; 此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展,故B错误; 宗教改革材料未体现,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3. 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 A.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 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的上述观点强调服从世俗和国家权力。 A项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排除; B项未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C项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材料无法体现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具体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的改革思想,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主张、影响。 1. 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表明伏尔泰( ) A. 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 B. 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 C. 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 D. 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 【答案】D 【解析】“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表明伏尔泰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故D正确; 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天赋人权学说、封建特权等级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伏尔泰的思想,伏尔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2. 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 ) A. 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B. 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C.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D. 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一 【答案】C 【解析】题干未反映自然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故A项错误; 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且未与技术应用融合,故B项错误; 《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经典书籍,体现了人文和科学精神,故C项正确;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不存在民族危机、救国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 A. 三权分立 B. 社会契约论 C. 天赋人权 D. 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应该理解为保护人民的自由,经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法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故应该是社会契约论,故B正确; 三权分立指的是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分开,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错误; 天赋人权指的是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反抗压迫剥削、安全,故C错误; 人民主权指的是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议制政府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如果政府不代表人民的意志,人民有权推翻他们--政府,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启蒙运动影响: 第一,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个运动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封建专制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他们都借助“开明专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四,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2. 1903年,有国人周游欧洲,记下某国见闻:“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朝廷“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对“足开启民智”的小说“禁之甚严”。符合此特征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德国 【答案】C 【解析】”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相符,“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禁之甚严”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符,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可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的这次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1. 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B. 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C. 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 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同,其原因分别是宋代以后理学的束缚和西方人文主义的推动,说明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反映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艺术形式的差异,故B项错误。 C项是涉及中国绘画,不全面,应排除。 D项只涉及西方绘画,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文化。需要掌握宋明理学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宋明理学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时说:“两千多年来阻碍物理学进步的一个信念是,……运动是由外物的作用引起的,在量上可以由该外物所保持的速度来衡量,而方向则决定于该速度的方向。”率先打破这一“信念”的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时说:“两千多年来阻碍物理学进步的一个信念是,…运动是由外物的作用引起的,在量上可以由该外物所保持的速度来衡量,而方向则决定于该速度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率先打破这一“信念”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提出外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运动观念。B C D项不符材料,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具体考查伽利略对近代物理学发展的贡献。 本题考查伽利略对近代物理学发展的贡献,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标志性发明、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0分) 3.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的研究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学术追求,看下表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加林 三联书店 《法国革命论》 柏克 商务印书馆 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上表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选择:《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理由:启蒙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 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选择:《法国革命论》 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3)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法国革命论》表明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 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辫论,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问题: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分别作相关说明。(提示:至少两点) 【答案】本小问的信息和说明,依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信息一是两幅图示都体现出尊重知识(或尊重教育或教育发达)的特点,说明从白鹿洞书院和雅典学院地位和作用解答即可;信息二是图1主要是宣扬封建统治思想或文化,图2成为西方奴隶制时代民主思想的摇篮,说明可从白鹿洞书院和雅典学院教授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图1体现出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图2体现出思想多元与独立,说明可从宋明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信息一:都体现出尊重知识(或尊重教育或教育发达)的特点。 说明:前者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是古代官办学校的补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摇篮地之一;后者体现古希腊私人教育的发展,是古希腊研习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 信息二:前者主要是宣扬封建统治思想或文化,后者成为西方奴隶制时代民主思想的摇篮。 说明:前者主要传播封建理学和心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后者主要是宣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信息三:前者体现出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后者体现出思想多元与独立。 说明:前者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后者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教育。考查白鹿洞书院和雅典学院教授内容、地位和作用以及宋明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 问题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分别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答案】 【小题1】(1)“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演变为“洋务”。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鸦片战争以前,人们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说明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变为接受。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4)考查了历史学界的两种史学观点:即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这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从全球史观来看,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 故答案为: (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因素: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②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③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④西学东渐。 (3)原因: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4)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本题考查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3)本题考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4)本题考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