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三明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姓氏 索 长勺 陶 繁 葵 樊 职业 绳工 酒器工 陶工 马缨工 锉刀工、釜工 篱笆工 这说明当时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2.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3.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曰求富。各大卿族以己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士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 C.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    D.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 ‎4.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 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人类文化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以下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思想主题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存天理,灭人欲” D.“节用”“节葬”“非攻”‎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何以论?当迁病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 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 ‎6.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济南剑。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B.国家统一促进商品流通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区域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7.西汉盛行比武、斗兽、狩猎等危险、激烈的体育娱乐活动,数量众多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文人也亲身参与。由此可见,当时 A.军事形势严峻 B.弃文从武成风 C.贵族引领时尚 D.世风阳刚劲健 ‎8.东汉时,私人办学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东汉私学教授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教学模式上讲求“家法”,“传父业”“传家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以上现象 ‎ A.说明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B.促进豪强地主世族化 ‎ C.促使寒族士人崛起主导教育 D.推动儒家学说思辨化 ‎9‎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 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 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11.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1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A.集权制度强化 B.科举制度创立 C.封建经济发展 D.中央官制演进 ‎13.下面为唐朝三省的位置图(太极宫为皇宫)。由图中信息可推知,唐朝 A.尚书省在三省中权力最大 B.三省之间的横向联系较松散 C.三省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 D.中书门下两省辅助皇帝决策 ‎14.唐德宗曾颁发赦书,规定“王公百官,既处荣班,宜知廉慎。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与人争利,并宜禁断。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据此可知,当时 A.坊内存在商业活动 B.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C.富商大贾势力削弱 D.市民阶层受到打压 ‎15.武则天时,有人用丹漆在龟腹上写“天子万万年”,伪作祥瑞以进之。凤阁侍郎李昭德以刀刮之并尽,奏请将此人付法。武则天答曰:“此非恶心也,舍而勿问。”由此可知 A.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正统 B.女主当政招致官僚集团反对 C.武则天以宽刑省法治国 D.统治者以祥瑞作为政治工具 ‎16. 表3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17.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 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 ‎18.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体现出当时政府 A.关注公共卫生状况 B.重视水利工程整修 C.关注民众娱乐生活 D.重视城市规划建设 ‎19.官箴主要是官员从政期间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用以劝诫和感化同僚,使其更好的为官从政。历代官箴强调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修身”,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 B.官箴有效提高官吏的行政能力 C.儒学发展到心学体系化完成 D.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 ‎ ‎20.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犬牙交错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B.山川走势随岁月发生巨大改变 C.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21.明洪武二十六年,在全国赋税收入中,粮食近2000万石,而钱钞仅46000锭,占赋税的比重不到1%。明中期后,银两成为主要的财政核算单位。到清康熙中期,实物赋税与货币赋税的比例已达1:2。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货币发行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C.财政收入支出已经基本实现货币化 D.赋税征收与经济结构特征存在反差 ‎22.图4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图4‎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23.明代中期以后,仕途尤讲资格,“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由此可见,当时 A.皇权操控中枢任职 B.权贵子弟的仕进之路已被阻断 C.官员选任更加规范 D.论资排辈使官场风气日益败坏 ‎24‎ ‎.明朝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说:“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据此可知,明朝的朝贡贸易 A.使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主要看重其政治方面的效益 C.不利于传教士的宗教活动 D.有利于贵金属大量流入中国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 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延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 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 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7分)‎ ‎26.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 ‎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三、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锦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中国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依据材料中观点(任意点或整体),自拟论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不能照抄材料,表述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 ‎ ——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践行“务实功利”价值追求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9分)‎ 三明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D A B B D B A B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A D C B A A D D C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 ‎25.(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特点: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政治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统治政策的落后性。(1分)‎ ‎26.(1)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其社会性格相应发生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4分)‎ ‎(2)特点: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平民社会取代贵族社会。(4分)‎ 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技进步(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士族门阀的衰落。(4分,任答二点即可得4分)‎ ‎27.示例论题1:中国文化善于包容吸收外来文化。‎ 论证: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一方面有本土智慧的创造,另方面也有外部来源的养分。西汉末年,佛教进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一时,严重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唐宋明历代士人的努力下,佛教文化逐渐被包容、吸收到中国文化当中。一方面,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儒家的伦理纲常被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理学形成:另一方面,佛教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之后,也形成了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汉化佛教,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创造、发展。‎ 示例论题2:中国文化高度成熟。‎ 论证: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臻于成熟。仅就政治文化而言,秦始皇时就已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及全阶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相比较而言,西方世界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绝对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文官政治等类似的事物。(若从经济、文化方面展开阐述,可以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例。)‎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成熟之境。‎ 示例论题3:中国文化自本土发生、发展、成熟。‎ 示例论题4:中国文化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示例论题5:中国文化历四千年至今,未曾中断。‎ 示例论题6:中国文化的发展度停滞。‎ 示例论题7:中国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28.(1)主要举措: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制定《秦律》,轻罪重罚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简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分)但是,这种偏执的价值追求,使人性的好恶被利益诱引,逐渐呈现出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