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优秀文学作品,它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A. 莎草文书 B. 泥版文书 C. 石刻 D. 青铜铭文 【答案】B 【解析】《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其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泥板文书,由大英博物馆的乔治·史密斯从亚述古都尼尼微亚述巴尼拔墓里的泥板图书馆 中发掘出这部史诗,共11块泥版,计约3600行,史诗内容又为第12块泥板补全,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 古代文明各自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以下帝国曾经征服整个地中海周边,将地中海变为内海的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帝国全盛时期,“曾经征服整个地中海周边,将地中海变为内海”,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没能将整个地中海囊括在疆域中,使“地中海变为内海”,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 哥伦布曾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所说“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A. 发现美洲完全出于历史的偶然 B.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寻找印度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D. 新航路开辟有深刻的经济动因 【答案】D 【解析】哥伦布因为新大陆上没有“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而感到遗憾,说明其开辟新航过程中有经济动因,即寻找黄金和香料,D正确;题干与发现美洲本身无关,排除A;题干显示寻找新航路的目的是经济因素,而非寻找印度,排除B;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而且题干内容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无关,排除C。 4.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 A. 标志欧洲进入手工工场阶段 B.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 体现其反对禁欲主义的要求 D. 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部分先进的意大利人“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 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这种理念和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相似,因此其有助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正确;题干内容不能作为欧洲进入手工工厂阶段的标志,排除A;题干所述内容与反对禁欲主张无关,排除C;题干所述理念中并未体现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色彩,排除D。 5. “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这说明牛顿的发现 A. 为天文学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B. 引起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 C. 使人类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牛顿的理论总结了宇宙天体运动的规律并证明了其可以量化计算,这一发现冲破了宗教神学对人类认知的束缚,引起了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B正确;伽利略为天文学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A排除;C表述绝对,牛顿的理论主要是使得科学研究逐渐摆脱神学影响,而非使得人类摆脱宗教神学影响,排除;古希腊时期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排除D。 6. 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说:“卢梭目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批评从古以来天经地义的道理”。罗丹所说的“共同性格”是指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C. 主张主权在民 D. 倡导开明君主实施立宪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卢梭”“18世纪”“批评从古以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18世纪诸人物指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其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他们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A正确;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主张,不是共同主张,排除B;主权在民并不是启蒙思想家共同主张,排除C;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实施立宪,这一主张并不是共同主张,排除D。 7. 据统计,1750~1760年英国人均原棉消耗量200克 ,比1698~1710年增加了两倍以上,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 B. 说明使用蒸汽动力推动了棉织品普及 C. 导致英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D. 表明棉织品产量扩大推动了产业革命 【答案】A 【解析】英国人棉花消耗量的增加扩大了国内市场,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A正确;当时还没有蒸汽动力,排除B;英国已经对外扩张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产量,排除D。 8. 1844年,正义者同盟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点,宣称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去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这 A. 标志国际工人运动进人新阶段 B. 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C. 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影响 D. 表明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 【答案】B 【解析】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从材料可以看出,正义者同盟解决贫富分化差距问题寄希望于人类的爱,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范畴,B正确;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也尚未实践,CD排除。故选B。 9. 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向东非的索马里扩张;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加剧 B. 三国达成了瓜分非洲的协议 C. 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 D. 形成了针对非洲的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妄图建立一个……法国要从……德国希望”等信息可知,这时期英、法、德等提出了在非洲大陆纵观交错的殖民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在侵略非洲问题上列强争夺激烈,即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加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英法德为侵略非洲而各自提出的殖民计划,没有体现三国瓜分非洲而达成的协议,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19世纪末三国侵略非洲而提出的殖民计划,没有对前后殖民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列强瓜分非洲速度加快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英法德为侵略非洲而各自提出的殖民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在侵略非洲问题上列强争夺激烈,没有体现殖民非洲而形成的体系,D项错误。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亚洲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C. 亚洲人民坚持反抗斗争 D.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其国家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为改革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D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思想基础,A项错误;亚洲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是这时期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外部环境,而不是根本前提,根本前提应从经济层面上思考,B项错误;亚洲人民坚持反抗斗争是这时期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结果,而不是根本前提,C项错误。 11. “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且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集体安全 B. 机会均等 C. 委任统治 D. 全体一致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主张委任统治,C正确;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机会均等是从利益均沾发展来的 基本含义是任何一国通过不平等条约等手段从中国获得的特权中国必须同等的给予其他列强 各国不得利用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排挤他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12. “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新型”主要是指其 A. 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 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 积极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D. 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属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质的政党,主要是为建立社会国家,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A正确;BCD不能体现其“新型政党”的特征,排除。故选A。 13. “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苏维埃政府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当时经济恢复发展 B.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体现 C. 促进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D.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全面失调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额是苏俄政府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当时的经济恢复,A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B排除;斯大林体制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排除;D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故选A。 14. 甘地认为:“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以下不符合“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是 A. 1920年9月组织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 B. 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 C. 1930年3月破坏食盐专营法,组织“食盐进军” D. 1940年国大党政府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 【答案】B 【解析】“非暴力不合作”首先意味着不采取暴力手段,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明显是暴力行为,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不符,B符合题意;A、C、D符合“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 15. 《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盟军重视彻底根除日本封建主义遗毒 B. 盟军允许日本在民主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 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隐患 D. 确定了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在剔除“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即建立民主政治之后,日本可以参与国际事务,这反映出盟军允许日本在民主原则下生存与发展,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日本的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排除A;《波茨坦公告》对日本有所限制,埋下隐患并不准确,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 中世纪时,西欧城市在争取自治过程中,曾获得许多特许状,以下是部分特许状节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我授权我们自治市的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定在每周四,并且和我们温切斯特、牛津或者其他我们土地上的公民们一样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伦敦人民行使司法权力。凡属市民均不得因任何纠纷而到市区之外进行投诉。” (1)从以上特许状中,城市与市民可以获得哪些权利?这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2)对国王(封建领主)颁布城市特许状的行为,你有何认识? 【答案】(1)权利:市民身份自由:获得- -定的经济权利(自由交易、免关税权)和政治权利;城市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影响:吸引周边民众涌人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提升;明确国王(领主)与市民之间的权利义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领主权力。 (2)认识:是城市长期斗争的结果;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国王(领主)不得不适应新的变化;国王(或领主)赋予城市自治权的同时,也强调了市民对国王(领主)的忠诚与归属。 【解析】(1)权利;根据“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得出市民身份自由;根据“我授权我们自治市的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得出获得一定的经济权利(自由交易、免关税权)和政治权利;根据“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伦敦人民行使司法权力”得出城市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吸引周边民众涌人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提升、明确国王(领主)与市民之间的权利义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领主权力等方面概括。 (2)认识:根据所学可从特许状是城市长期斗争的结果、促使封建国王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强调了市民对国王的忠诚与归属等角度概括。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划定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贯穿北极到南极,分界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第二年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部分地区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划定“教皇子午线”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皇子午线”的影响。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教会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皇具有政治权威。 (2)以协商方式划分势力范围(解决国际争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得到认可;亚非拉地区逐渐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的背景需要从新航路开辟、西葡对外扩张的冲突及教皇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中教皇子午线划分的势力范围及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主要体现为划分势力范围、对西葡扩张的范围认可及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8. 以下为1689年《权利法案》部分内容节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曾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根据材料,指出《权利法案》的实质,并分析其颁布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件颁布的影响。 【答案】(1) 实质: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背景: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上升:爆发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光荣革命后议会获得最终胜利。 (2)确立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英国进人稳定发展: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1)实质:从《权利法案》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事权,肯定的是议会主权,因此实质可归纳为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的背景主要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议会同国王的斗争及议会的胜利等。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主要有确立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英国进人稳定发展;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贝洛赫《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上表为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各国发展呈现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同时发生: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等国在此期间技术更新较慢,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发展快于其他国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其他论题示例] 论题2: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论题3.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放缓。 论题4.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 论题5.俄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与其他国家相比均较为缓慢。 【解析】论题:根据数据表可以看出,从1750年至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水平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由此可以得出观点,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阐述:根据数据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个 工业化国家;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各国发展呈现不平衡。根据数据表可以看出,从范围上看,1860年至1900年期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同时发生;从发展进程看,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英法等国在此期间技术更新较慢,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发展快于其他国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希特勒先后制造了针对捷克的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面对严峻局势,英法两国政府要求捷克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捷克政府既不愿依靠爱国群众,又把接受苏联援助看成一种“自杀手段”,最终选择屈服。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这一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将近1/5的领土,大约1/4的人口和1/2的重工业实力。《慕尼黑协定》远远没有满足希特勒的贪欲,5个月后的1939年3月15日 ,德国军队侵入捷克,并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慕尼黑协定》。 【答案】[示例]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积极对外扩张,吞并奥地利后,对捷克提出领土要求。捷克战略地位重要,工业发达,政府对德态度软弱、退让。英法受经济危机冲击,实力下降,对德绥靖,企图将战争引向苏联,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权益,导致其最终被德国吞并:增强了德国实力,改变了欧洲战略形势;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根据材料中《慕尼黑协定》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德国对外扩张的步伐、捷克的战略地位、英法的绥靖政策及对二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