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限训题 考试说明:本卷考试时间为40分钟,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 命题人:肖银龙 审核人:杨凤海 考试范围(必修三) 一、单选题(共30题) 1.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 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 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 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术、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韩非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所以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法、术”等关键字眼即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 3.董仲舒改造儒学,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写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以上材料反映了以下那个主张 A. 大一统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反映了君权神授,C符合题意;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主张 4.《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特色 【答案】B 【解析】 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 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是解题的关键。 5.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 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C.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王阳明生活的明朝社会矛盾十分的突出,君主专制走向顶峰,但封建制度的统治危机四伏。王阳明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其根本意图是要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故A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阳明心学 【详解】 6.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信息反映的是理学和心学的论争,即历史上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从细小和琐碎处逐渐积累经验已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在心学看来过于繁琐,而心学则将一切事物和现象均简单的归为心中天理的体现,这在理学看来过于简单,所以据上所述可看出甲方属于心学派,而发明本心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7.顾炎武在其《郡县论》中说:“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在这里意在强调 A. 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存在弊端 B. 中央集权应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 郡国并行制有其积极的一面 D. 扩大地方权力有利于国家治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弊端则是中央权力过大。因此中央集权应该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即可实现天下大治。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扩大地方权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国家治理,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仁政和道德教育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选B。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加强专制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故排除C。D项法治不符合孟子和苏格拉底的主张,故排除D。 9.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追求生命价值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返求于己,研究自我”等信息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答案为D项。“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对于培养美德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拯救人类心灵”,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生命价值,排除C项。 【点睛】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在哲学方面,他主张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本身和社会,并强调“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主张有知识的人统治国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公民守法的重要性;在美学方面,他认为内在的美和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外在的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以及增进健康。 10. 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前提 B.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要求 C. 反对君主专制和传统守旧思想 D. 提出了完整的近代民主政体构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都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因此B符合题意,而A的表述不合中国,C“反对传统守旧思想”不合中国,D的表述不合中国,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 11.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 民主共和 B. 贵族共和 C. 君主立宪 D. 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内容的掌握情况。材料中孟德斯鸠介绍了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君主专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立法、行政、司法由议会、国王和法院分别掌握,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因此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选C。 【考点定位】孟德斯鸠的思想。 12.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 国际地位的差异 C. 文化环境的差异 D. 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英国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较少;同时期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因此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较多,故D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此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文化环境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1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14.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故选C。A“对中国毫无意义”不符合史实,是对四大发明的误解,故排除A。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明只是外部原因,起推动作用,故排除B。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D表述错误,排除D。 15.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 民间文化的发展 C. 画家的性格 D. 统治者的提倡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导致风俗画出现,故A项正确;民间文化的发展,不属于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画家的性格显然缺乏史实依据,故C项错误;风俗画与统治者的提倡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A。 16.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 A. 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 B. 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 C. 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 D. 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这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了,故A 项正确;德国确实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列,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选项必须符合材料信息,如果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信息那也不能入选。本题的BD两项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西门子在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所以不能入选。 17.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梁启超意在 A. 全盘西化 B. 托古改制 C 中西融合 D. 维承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全盘西化的主张的明显不符合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故排除A项;根据“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可知,梁启超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存在类似的议院机构从而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意在托古改制,故选B项;梁启超提出的“议院”是中国古代的“议院”,而非近代西方的议院,没有体现中西融合,故排除C项;梁启超虽然认为中国古代存在“议院”,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在变法中主张设立的议院与中国古代“议院”明显不同,他只是在托古改制,而非继承传统,故排除D项。 18.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官办译书局,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社会科学类仅占20%。翻译著作的差异性表明 A.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 B. 洋务运动培养大量翻译人才 C. 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 D. 学习侧重西方的实用性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实用性科技。故答案为D项。A 项,向西方学习思想萌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译书局翻译书籍中不同类别书籍所占比例情况,不是谁(翻译人才)翻译了这些书籍,排除;C项,材料中译书局翻译的不同类别书籍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是否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a.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比较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b.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19.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A、B、C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D项正确。 2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此文的发表为开端的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以宗教迷信反清,与“科学与人权并重”不符合,排除A;义和团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与“科学与人权并重”不符合,排除B;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和平改良,实行君主立宪,突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科学与人权并重”不符合,排除D;陈独秀等领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语句“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应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选C。 21.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中有“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见,其主要目的是 A. 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 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地位 C.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D. 限制外国资本在国内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中对“节制资本”的解释中,可知如出现大资本则由国家经营管理,其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C正确。A项“取代”错误。B项中的“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地位”,不是“节制资本”的含义,排除。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详解】 22.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详解】 23.2017年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遵义会议、“十二大” B. “八大”、“十三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D. “七大”、“十五大” 【答案】D 【解析】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时间是七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指导思想时间为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时间为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被确立为指导思想,故排除ABC,选D。 点睛:本题以新修改通过的党章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党的思想理论写入党章的时间,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识记。 24.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 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 实事求是的原则 C. 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 全面改革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25. 21世纪初,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 )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故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6.1983年,“全国轻音乐座谈会”召开。“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B. 文艺界“百花凋零” C. 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 D. 艺术领域还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83年,改革开放已经实行,西方文化传入,而文艺界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仍然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不同艺术流派,在艺术领域还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答案为D。1983年已经是改革开放,“双百”方针得到重新贯彻,而不是破坏,A错误;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得到恢复,并不是百花凋零的局面,B错误。流行音乐的发展,并不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C错误。 27.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李四光 D. 杨利伟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是粮食问题可以知道这是要求的农业方面的成就,所以B正确,其水稻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大量增加,C是地质学家D是航天员A是科研人员。 28.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所以,这一流派的创作风格只能是浪漫主义。故选C。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2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A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A;B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C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 30.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小说《变色龙》,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缝合、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对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据此,可以判断《变色龙》所属的文学派别为 A. 浪漫主义文学 B. 无产阶级文学 C.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D. 后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通过对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可知《变色龙》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所以该小说所属的文学派别应该是批判现实主义,故选C项;浪漫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根据“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可知与无产阶级文学不符,排除B项;该小说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符,排除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