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年9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这个时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的主张。故答案为A项。B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排除;C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排除;D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提出的观念,排除。‎ ‎3.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致力于巩固宗法制度 B. 儒家思想吸纳宗法制观念 C.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儒家用仁政维护封建等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度相融合,儒家思想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下的伦理秩序,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走向崩溃,排除A;西汉才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儒家用仁政维护人伦关系,排除D。‎ ‎4.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日: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揉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C.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D.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CD项,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能被统治者所重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孟子强调治国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具有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不选A项。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经具有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选C项。儒学本身就注重纲常伦理道德,D项不符合“全新的创造”,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创新 ‎7.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D。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故D项是最佳选择项。‎ ‎【考点定位】程朱理学 ‎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9.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C。‎ ‎10.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11.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C. 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D. 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即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专制皇权的加强、理学对人性的压制以及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怀都是明清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故ACD错误。‎ ‎12.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 ‎【解析】‎ 楷体汉字直接演化于隶书,飞舞飘逸的是行草而非规范工整的楷书,甲骨文如今大多已可识读,用排除法可知ABC不正确。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A项表述错误;B项应为草书的特点,故排除;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其文字图形初步具备了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迄今为止,约有2500个甲骨文字被正确识别,故排除C项,选择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 ‎1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雨果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古代中国缺乏科技进步的政治环境 D. 雨果指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已经出现,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近代科技。故答案为D项。A项,从材料中“中国比我们早”可知,雨果是认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的,排除;B 项,该项违背这段材料的主旨——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排除;C项,中国有产生四大发明的条件,但是却没有正确利用四大发明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其中不单单是政治环境,还包括其他因素,排除。‎ ‎14. 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通过作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觉。苏轼一生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到贬谪,因此,“胸中盘郁”,表现在画中就是“虬屈无端倪”的枯木怪石,故A正确。B是用来形容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画风,意为通过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心中的意境,不合题意,故B错误。C是形容王维的诗作,赞扬他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不合题意,故C错误。D项意在淡泊名利,纵情山水,与作者抒发心中抑郁的风格不符,故D错误。‎ ‎15. 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怀素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草书笔划简洁、勾连不断,符合表格中字体的特点,日文中的平假名主要仿自中国草书。怀素是草书的代表人物,D正确。王羲之擅长行书,颜真卿擅长楷书,柳公权也擅长楷书,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书法。本题较为简单,学生需掌握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及代表人物,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6.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7.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答案】A ‎【解析】‎ 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指的是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形式通俗,结合所学知识,只有A项最符合,《诗经》中的“风”部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学。‎ ‎18.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 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 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 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皆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项;根据柳永一人的行为得出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未免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的叙述更是偏离了材料,是无关项。以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柳永等词人的出现代表了这一倾向,A正确。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名师点睛】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9.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京剧 ‎20.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 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 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各地戏剧风格迥异,但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专制统治并未抑制文化的多元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有利于集聚、融合各类文艺,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并未随时代发展而衰落,故D项错误。‎ ‎21.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反映了郭嵩焘 A. 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B. 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 D. 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观念是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材料中“政教修明,俱有本末”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说明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不能说明郭嵩焘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也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的矛盾冲突,排除。‎ ‎【点睛】华夷观念产生时,因为华夏文化在东方乃至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还不大。但在华夷观念畸变之时,正是世界发生巨变,且东西方文化相激相荡之际,所以它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推进则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一般说来,一个民族近代化的历史,往往是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为先导的。而在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严重阻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车轮自然难以启动。‎ ‎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 C.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材料论述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到思想转变,主要是适用西方文明发展对于中国冲击导致,国人学习内容的转变,A正确;学习器物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冲击传统思想,C错误;D属于材料部分信息内容。‎ ‎23.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广推贸易”。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的思想 ‎24.某一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对题干所述“当时事件”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渔”胜过于“鱼”,学习西方,要讲究策略 B. 尽管不够全面和彻底,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C. 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当时事件”评价不太高 D. 折射出了“当时事件”学习西方认识上的偏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A项未涉及经济改革,B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是维新思想、D是新文化运动都已涉及到了种子和种植方法,但与材料不符;故选A 。‎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 ‎【答案】(1)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统一的文字;完善的科举制;儒家文化的影响。‎ ‎(2)影响: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观念,效仿西方文明;经济: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工业化进程;政治: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翻译西方书籍从自然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特点:以实现民族富强为目的;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到文化的向西方学习;领导近代化的力量从政府到民间;从传统到近代。‎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在作答的时候,重点在于根据材料一,把握住关键信息,诸如“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儒家学说”等,然后,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影响”,首先应该拿出总结论,再围绕“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展开。关于第二小问的“特点”,立意较高,重点注意把握住“以实现民族富强为目的(救亡图存)、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维度,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阶段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能绵延千年,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的主观因素。‎ ‎【答案】(1)特点:强调“义理”修身养性;重视经世致用。‎ 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明末清初以来学术界“经世致用”的传统。‎ ‎(2)根据时代不同,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内容;具有很强开放性,善于吸收其他思想和文明成果;对自身核心价值观(如仁、德等)一以贯之的坚持;历代大儒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教育、科举制和文化的逐步发展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强调‘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概括得出强调“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重视经世致用。第二小问“原因”,既有外部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有内部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理学自身的缺陷、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解答时要抓住客观、主观因素的角度分别分析作答即可。就其自身方面归纳其绵延千年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每个阶段都能够不断的发展,使之能够继续使用不断变化的形势的需要,同时儒家思想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的吸收其它各家思想,使之不断的完善,因此始终成为主流思想。回答可从儒家自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历代儒学家的主观努力以及儒家自身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来概括。‎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材料2: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及及其成就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东西方科学技术存在明显差异或者16-17世纪中国与西方科技的发展。‎ ‎①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的传统科技是对生产经验的描述、记录、整理,处于感性阶段未上升到理性阶段;西方的科技是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②传统科技重综合;近代科技重分析。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但却很少对这些资料深入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规律;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③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而西方近代科技用数学方法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数学科学是近代科学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④中国传统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服务于工业。‎ ‎(以上信息任答两条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同等得分)‎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在经济模式,社会坏境,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16-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趋势,中国科技已从总体上落后于欧洲。‎ ‎【解析】‎ ‎【详解】仔细观察图表并进行分析,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两条或以上信息”,主要从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涉及的内容、特点、作用(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作答时一定不要少于两个角度的比较。如内容上,中国科技主要是对生产经验的描述、记录、整理,而西方科技研究自然科学较多一些;特点方面,中国科技重经验、轻实验,而西方科技重实验;从作用(影响)角度,中国科技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西方科学则为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等等。此题属于开放型问题,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