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郴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历史试题

郴州市2019年下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试卷 高二历史(选择考) ‎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面对混乱的社会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有些观点看起来完全相反,比如墨家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别人:儒家却主张“仁爱”,即推己及人的有差等的爱。这说明 A. 墨子的思想具有空想性 B. 儒家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 C. 诸子百家注意标新立异 D. 儒墨代表的社会地位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代表小生产者,故主张兼爱非攻,以求安居稳定,儒家代没落奴隶主贵族,主张恢复传统等级秩序,故提出礼的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墨子思想的空想性,排除A项;儒家等级思想旨在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相悖,排除B项;题干并不能说明百家争鸣中各家标新立异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 ‎2. 《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 A. 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 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 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 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学宫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学校,而非私学,故A项错误;根据“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学习的人能够与齐鲁相提并论,说明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官教授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翁推广蜀地教育经验,故D项错误。‎ ‎3.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B. 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以孝入佛,而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反映了当时佛教借儒家思想的内容来传播佛教思想,说明当时儒学思想影响比较深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丰富了佛教的内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排除C;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而是说明儒学思想影响深远,排除D。‎ ‎4.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 A.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 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 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 D.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结合所学可知,乾嘉学者继承考究实践的方法,其背景就是因为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项正确。“深入人心”无法体现,排除A。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思想,排除B。当时的进步思想只是局限于少数人,并未发动广大群众,也谈不上社会剧变,C项错误。‎ ‎5.各个时期的古希腊雕塑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的阶段,进而发展出“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艺术 A. 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 B. 人文主义精神持续不断 C. 得益于民主政治的繁荣 D.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的阶段,进而发展出‘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方艺术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排除;D项,材料无法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的阶段,进而发展出‘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的分析理解。‎ ‎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7.启蒙运动时,卢梭认为:“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康德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由此可见 A.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B. 启蒙思想的内涵在否定中求发展 C. 启蒙学者举起了理性和科学大旗 D. 启蒙运动强调人本身的自觉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主张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思想自由,两人都强调人本身的自觉行为,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科学问题,排除C。‎ ‎8.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人欧洲 B.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人日本 D. 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3-14世纪正值史上三次蒙古西征,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故A项正确;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遣唐使来华带中国唐三彩入日本发生在唐朝,时间在公元9世纪以前,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出现于明代,时间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 ‎9.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下列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观点的是 A.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 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 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D. 外贸成为了重要税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迅猛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新兴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市民文化崛起,文化日益世俗化,故“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应指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故C项正确;理学的兴起体现了传统主流思想儒学复兴,与“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军事与经济,故排除AD。故选C ‎10.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 ‎11.查尔斯·穆里在《人类成就》一书所做调查中,瓦特与爱迪生并列排在第一位。迈克尔·哈特在《人类历史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中将瓦特列在第22位。二者推崇瓦特主要基于其 A. 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B. 实现了科学和生产技术的结合 C. 拓展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手段 D. 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时代的主要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故A项正确;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这一结论主要用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分析,排除B项;“拓展了人们的僧息交流手段”与瓦特发明无关,排除C项;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地推进,与瓦特发明蒸汽机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 ‎12.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 B.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故A项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进化论的作用,故C项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排除。‎ ‎13.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 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D.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时间观念转变,这表明当时的美国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或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排除BD两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时间观念的转变,与科学技术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A ‎14.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人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可知 A. 世俗理性的觉醒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B. 社会环境差异造成中西方不同理性观 C. 民族危机延缓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 D. 儒家的思想意识扼杀了近代国人的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可知,近代中国因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遇到严重的民族危机,故中国人觉醒的是避害趋利意识,而不是西方的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故选B。由材料“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可知世俗理性觉醒中国也有,排除A;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追求理性的步伐,C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的思想意识对国人理性的扼杀,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将选项一项一项与材料进行相互印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 社会主义成为各阶层共识 C. 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D. 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兴起,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以寻求正确的救国道路,故C项正确;题干并非仅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各阶层共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 ‎16.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 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 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 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 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表明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主义也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没有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仍然是土地私有,没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故C项错误;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D项错误。‎ ‎1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据此可知.此时的毛泽东十分重视 A. 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B. 武装斗争中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 C. 开展土地革命争取人民群众支持 D. 发动人民群众壮大民主革命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发表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战争重点转向敌后,使得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日益突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强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壮大民主革命力量,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敌我力量悬殊,排除B项;土地革命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 ‎18.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8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的实质性的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差异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措施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实际情况,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髓,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联系,排除AB两项;题干并未强调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故选D。‎ ‎19.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这些国家纷纷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年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 ‎20.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 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 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 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朱光潜先生在“双百”方针前没有像样的学术活动,而“双百”方针出台后学术大有长进,所以一切是“双百”方针在学术界的作用,所以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意义。‎ ‎21.《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A. 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设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央文革小组”可知,处于文革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可知,是核技术研究。结合所学可知,该“喜报”是祝贺我国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排除A项;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排除C项;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建设成功,排除D项。故选B ‎22.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 数据表明,建国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A. 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 符合工业化体系已建立的具体国情 C. 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 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56年工科、农科、医学、师范的比重明显上升,而文科比重急剧下滑,这主要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A项符合题意;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中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工科发展,忽视文科、体育、政法等科目的发展,C选项排除;题干并非突出强调文科人数的下降比例,D选项排除。故选A ‎23.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出现了一种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这些人对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满,进而进行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在美国也流行“垮掉的一代”文学,辐射了美国当时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这些文学流派 A. 均带有反传统、反社会的色彩 B. 违反了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 C. 反映了青年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 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愤怒的青年”、“垮掉的一代”等,均带有反传统、反社会现实的色彩,A项正确;现代主义文学是对传统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的继承和创新,B项错误; “愤怒的青年”、“垮掉的一代”等反映的是青年对现实的不满,而不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C项错误; 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的是立体画派,D项不符合题意。‎ ‎24.近代巴黎举办了一次“无名画家展览会”。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微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这一艺术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是 A. 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B.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C. 工业革命全面而深刻影响西方社会 D. 欧洲民族运动高涨忧患意识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后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利用光学领域的成就强调光和色彩,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C项正确;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是现代主义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排除A项;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是浪漫主义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排除B项;欧洲民族运动高涨忧患意识增强是民族乐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排除D项。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5.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阶段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西方思想及典型事件,并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答案】(1)原因: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变化:由妄白尊大到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人,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 ‎(3)西方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典型事件: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 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从地理环境、文化制度、儒家思想影响等进行概括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3)根据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结合所学可知,1917—1923年我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反映了近代我国思想解放潮流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到制度的趋势。‎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成书于1772年,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编幕的。该书主要收集以往各类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有35000多册书,7.9万卷。其中经部包括书类、礼类、春秋类等十大类;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等十五大类;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农家类、天文算法类、医学类等十四大类;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词曲等五大类。法国《百科全书》是在狄德罗的主持下编撰的,1751-1772年共出版28卷。从涉及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提倡科学技术,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狄德罗在编撰过程中却遭遇了阻碍、迫害,甚至以“思想危险”的罪名被投入监狱,第1、2卷出版后,又被教会指责为“异端”。‎ ‎——据郭伯恭《四库全书篆修考》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范例:‎ 论点:两书内容的不同反映了两国所处的时代不同。‎ 中国四库全书是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包括各家各派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表现,虽然有利于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但主要的目的是要以此来维护大清朝的封建统治,所以反映封建主义时代的特色。法国的百科全书是在综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新的阐述与发挥,同时鼓励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批判教会和旧的专制制度,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特色。‎ 综上所述,从同一时代两本著作的不同内容可以折射出两国所处的不同特征,也是两国政治经济在文化上的不同反应。‎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清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征和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文化特点来进行分析。‎ 从材料内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四科全书反映了封建时代的要求,专制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特点,而西方的百科全书,体现的是当时启蒙思想的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领域的表现,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本书不同的内容,反映了两国所处的不同的时代特征。‎ ‎27.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 ‎ 在普鲁士的传统中,应征者必须在大学里学习过三年法学,在法院里实习四年,通过两次严格的考试,才有资格担任高级文官,这就形成了德国高级文官明显的“法官型”结构。长期的学历教育和训练使得年轻人进入德国高级文官阶层时已近30岁,比他们在英国同行大5-6岁,在精力、视野和竞争意识方面略显不足。在19世纪的大学里,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容克贵族、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有产阶级的子弟,他们把学习法学作为将来从事文官职业的准备。1898年7月31日,一个由内政部副大臣领导的专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大学应开设专门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政策讲座,并使大学生有机会在假期里参加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班,并且建议将应征者在法院里的实习期减少到一年,将在省级行政部门工作的年限增加到3年。1906年,普鲁士正式通过了以该委员会1898年报告为基础的改革法令.‎ ‎——摘编自王扬《19世纪未20世纪初德国高级文官状况试析》‎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于6月23日颁布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的诏书,宣布以后乡试、会试等一律改试策论。随后又多次颁布诏书,调整了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 ‎——摘编自关晓红《清季科举改章与停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鲁士高级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鲁士高级文官制度改革与光绪皇帝科举制改革的共同之处。并分析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1)背景:选拔过度重视法学;官员年龄整体偏大;职位被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垄断;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2)共同之处:选拔官员时重视实践能力。‎ 共同影响:触动了旧体制下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引导学风向实用转变:有利于教育和人才选拔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大学里学习过三年法学,在法院里实习四年…年轻人进入德国高级文官阶层时已近30岁…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容克贵族、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有产阶级的子弟…1906年,普鲁士正式通过了以该委员会1898年报告为基础的改革法令.”从重视法学、官员年龄、职位垄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才需求进行概括分析。‎ ‎(2)根据材料一“开设专门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政策讲座,并使大学生有机会在假期里参加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班”及材料二“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可知共同点二者均重视实践能力;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触及既得利益者权益实用学风及教育和人才选拔的近代化进行分析阐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三年下令废除佛教和道教,捣毁佛像,焚烧佛经,沙门、道士还俗。近百万僧尼、道士及依附寺院、道观的人由此成为承担赋役的国家编户,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北周武帝执政时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活动:政治上:诛杀权臣、整顿吏治;经济上:推行均田制,让沙门、道士还俗,承担国家赋役;军事上:收回兵权,灭北齐;思想文化上:打击佛教和道教,摆脱鲜卑旧俗 ‎(2)历史意义:巩固了皇权,稳定了北周政治;增加了劳动力和国家收入,促进了北周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和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下令废除佛教和道教…复领兵七路攻齐…灭北齐…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进行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下令废除佛教和道教…复领兵七路攻齐…灭北齐…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结合所学从政治统治、国家收入及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进行分析阐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