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天津市耀华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形成性测 验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6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填定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 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 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 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 皇叔制、宗法制、郡县制度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家长制的纽带是宗法血 缘关系;官僚政治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政府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 D 选项符合题意。 三公制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AC 选项排除。无皇叔制的说法,B 选项排除。 2.《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 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 A,选 C;B 是中央官制,无关;D 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 制度,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 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 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 A 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 一职日益重 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 君主专制,B 正确;C、D 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 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 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 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 会文化水平。 5.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 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①政治相对开明 ②庶族士人崛起 ③科举制度兴起 ④内忧外患频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 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政治相对开明,庶 族士人崛起,科举制度兴起,因此选 A。④内忧外患频仍,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学生要引起重视。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 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 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 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 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6.“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 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 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 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 C 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 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AD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 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 B 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 解题的关键。 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 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 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 排除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 除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 展冲击等级秩序。 8.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 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 A。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 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 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 强,故选 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 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 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 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9.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朝无不 想着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因此①②正确;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 过程中,中央对 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越来越巩固。同时设置一些制度强 化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控制。因此①②③④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 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 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 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 的重点。 10.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 是因为 A.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从而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选C;第四等级公民政治上无权,排除 AB;D 出自废除 债务奴隶制,排除 D。 11. 公元前 5 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 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 的 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叙述可知,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公 民必须要去参加大会,否则会受到处罚。这就说明在雅典,参政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 选择 C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 反映有些公民不积极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公民的态度;D 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 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 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 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更加直接 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先进性”。 12.《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 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 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该法 A.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 B.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C.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 D.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可以判断出该法是 万民法,它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适合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因此 C 项说法正确;A 材料无 法体现,排除;西塞罗提出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自然法理念,标志上罗马法学的高度成 熟,B 与材料无关,排除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不符合题意,排除 D。 1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 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国王尚有实际的权利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 利党人”体现的是当时英国的国王是有一定的行政权的,B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不符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排除。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 1721 年沃波尔首相组阁后,C 选项 排除。D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 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 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 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 B 项错误; 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 D 项错误。 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 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 息的。本题中 AB 不符合材料信息,D 项不符合史实。 15.法国 1875 年宪法修正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 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 只有平民才能当选法国的总统 B. 防止家族势力过大拉拢选票 C. 总统可选举产生 D. 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共和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经历和君主制曲折斗争的过程。1875 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所以修正条文的用意在于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共和制度。从材料“曾经统治过法国 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可以看出,复辟帝制在法国已经没有了希望,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走向共和的艰 难历程 1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 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 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 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 的,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 B 项错误;中英双 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 C 项错误;双方 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 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 D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 17.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 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 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 A、B 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 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 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 侵略的方式,故 C 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 D 项排除。 点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 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 18.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 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 变化说明 A. 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 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并最终控制了清政府,这说明清政府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 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错误,不是政治侵略,是以华治华;B 项不 符合史实;D 项错误,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的标志是《马关条约》。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辛丑条约》 19.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 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 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 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 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 B 项正确。土地革命 发生在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 1924—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 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 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 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0.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包括赵登禹、张自忠、佟 麟阁等为人所熟知的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日前发行一份“勇士国魂月历”,中国工农红 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这反映了 A. 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 B. 两岸对一国两制主张形成共识 C. 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客观 的 D. 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大陆民政部公布抗日英烈名录包括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把中国工农红军和八 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说明双方都承认中国抗战包含国共共同抗战,说明两 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尊重历史事实,故 C 正确;仅从材料内容还不能说明两岸对抗日战 争的认识趋于一致,论据不够,故 A 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内容,故 B 排除;材料 不能体现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故 D 排除。 21.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 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 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 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 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作战 点睛: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选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 果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本题易错选 C、D 两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 置的陷阱,C 项需要从西方列强活动的区域来分析;D 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 时间可以把其排除。 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经历了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武汉)-④赣南闽西 根据地-⑤陕甘宁边区-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其中在①③④⑤阶段取得的成就分别 为 A.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开创、全民族抗战局面实现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成熟 C. 马克思主义传播、国民革命运动高涨、革命道路开创、毛泽东思想成熟 D. 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土地革命高涨、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经历了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武 汉)-④赣南闽西根据地-⑤陕甘宁边区-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③④⑤阶段取得的成就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国民革命运动高涨.革命道路开创.毛 泽东思想成熟,故 C 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属于④赣南闽西根据地,故 A 排除。中国共产党 成立,在上海,故 B 排除。民主革命基本胜利,在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故 D 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 23.《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 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 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D.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要“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集中生产工具,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发展生产力,所 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应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AB 两项材料中每天体现, 排除。C 项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而不是根本使命,故 C 项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误选 B 项。考生可能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比较熟悉,但是忽视了材料中无产 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来“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表述。 24.有学者曾经指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 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 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A.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B. 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C.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 D. 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材料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必须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而巴黎公社是在资本主义 处于上升时期开展的革命,最终失败,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最能够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 因。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阐述的观点不相符合,排除 A、C、D 项。 25. 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观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俄国在当时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 本特制;④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和战斗性很高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①③两项均为俄国十月革 命爆发的客观条件,②④两项均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观条件。由设问要求“主观历史条 件”即可选出 B 项。 26.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他在位期间能体现 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 ③大力推行道教 ④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① 文成公主入藏并非是对外交流,而是国内民族交流;② 鼓励 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属于对外交流; ③ 大力推行道教是思想文化 方面的措施也不属于中外交流范畴④ 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 C 项 考点:唐太宗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 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 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 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 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 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27.康熙帝曾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稳固”、“守国之道,惟在 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他的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 蒙古贵族已正式臣服,北方威胁解除 B. 统治者以德治民,国家根基方能稳固 C. 木兰围场加强了边防,长城作用降低 D. 长城仅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强调的是康熙对民众的重 视,认为民心是国家的根本,B 选项符合题意,康熙时期在北方与沙俄发生过数次武力冲突, A 选项说法错误。木兰围场属于皇家的狩猎基地,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长城仅具有中华 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以德治民,D 选项排除。 28.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这 反映了他的 A. 法治思想 B. “中道”思想 C. 乌托邦思想 D. 唯心主义的理念论 【答案】B 【解析】 “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变成了怯懦”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故选B; A 与材料无关,排除;CD 是柏拉图的思想,排除. 点睛:从近几年高考看,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 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题目比较常见。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 新形式之一。 29.1641 年,英国大主教劳德指出:“每当下院有什么议案将要提出,并且认为上院会坚决拒 绝或国王不会同意的时候,渐渐地暴民们就会来到国会,高声喊出他们所要提出的这个或那 个要求……”这表明 A. 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斗争得到了城乡群众的支持 B. 城乡的广大群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 C. 革命初期人民群众受封建贵族的迷惑而反对革命 D. 新议会的下院同英国广大人民群众处于对立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每当下院有什么议案将要提出,并且认为上院会坚决拒绝或国王不会同意的 时候,渐渐地暴民们就会来到国会,高声喊出他们所要提出的这个或那个要求”强调的是城 乡群众对资产阶级新贵族争取权利斗争的支持,A 选项符合题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B 选项排除。C 选项说法明显错误,群众是支持资产阶级反对国王的专 制统治的,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群众支持下议院的决策,D 选项排除。 30.华盛顿就任总统后,在组织内阁问题上显露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主要是因为他 A. 聘请世界各地有名望的人担当政府顾问 B. 使美国各集团的意见在政府中都有反映 C. 在内阁组成上广泛借鉴了欧洲各国经验 D. 受到了所有内阁成员的衷心爱戴和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出任总统后,调和南北方、各党派等集团的矛盾,维护 国家统一,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美国的内阁是符合国情的,C 选项排除。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1.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间的战争最终以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这一反映出的根本 问题是 A. 在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B.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失去人民的支持 C.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 D. 这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落后的法国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是要求选择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 帝国性质而言,它是法国大革命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反法联盟是欧洲封建君主组 织的集团,就其矛盾的本质而言,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而 B 不符合史实,因 为帝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英国不等同于反法联盟,D 项错误,C 项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不是本质问题,此题答案为 A。 考点:一代雄狮拿破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深入历史现象的本质,从国家性质的角 度分析问题。 32.孙中山一生活动中符合其下图题词精神的有 ①出“三民主义”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④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认为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产阶级 革命,因此提出三民主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共合作的建立,都是符合当时的 历史发展潮流的,①②④正确,B 选项符合题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是对袁世凯的妥协,③ 错误,ACD 选项排除。 33. 20 世纪初,中国、印度、土耳其等许多国家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民主运动,被列宁称 为“亚洲觉醒”,其中中国的辛亥革命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 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起因之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对这些地区的侵略 B. 都出现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 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推动了独立的进程 D. 对本国的传统文化都持基本否定态度,主张学习西方文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亚洲觉醒,其中 D 项中的内容是符合中国的革命特点,不是其他国家的 ABC 属 于共同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4.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 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 年,他在最后一篇 文章中说:“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 原因是 A.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B. 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C. 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 D. 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但 是材料“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认为这一时期暴力革命已经不 符合时代发展了,这主要和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完善有关,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 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A 选项排除。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属性的限制,是不可能主动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B 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恩格斯放弃暴力革命的原则,D 选项排除。 35.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理论著作是 A. 《神圣家族》 B. 《共产党宣言》 C. 《德意志意识形态》 D.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理论著作是《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故 D 项正确;《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故 A 项排除;《共产党宣言》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 B 项排除;C 项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故 排除。 36.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列宁(  ) A.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B. 对资本主义存在软弱和妥协的一面 C. 全面修改了马克思主义原理 D. 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转向资本 主义 【答案】A 【解析】 苏维埃俄国曾试图实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平均分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后来列宁 从实践中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列宁提出 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体现出实事求是的作风,A 正确;新 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非列宁对资本主义软弱和妥协,排除 B;新经 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C 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 错误。 37.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 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 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故答 案为 C 项。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排 除 A 项;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是在国 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 B 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体现在 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问题》这一著作中,排除 D 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 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详尽完整的论 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 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 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 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8.邓小平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 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改革所有制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C.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行对外开放 D.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A 正确; B 是建国初期三大改造;C 属于经济体制改革内容;D 属于社会主义路线问题。 39.詹天佑在担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辖下的技术部委员期间,为争取实现中 国对中东铁路的全权管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仅争回了极微小的权利。主要原因在于 A. 西方人太歧视中国 B. 中国筑路技术太差 C. 中国铁路里程太短 D. 北洋政府软弱无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争取实现中国对中东铁路的全权管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仅争回了 极微小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在收回利权的运动失败主要和当时的综合国力有 关,D 选项符合题意。西方人歧视中国人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和政府腐败有关,A 选项排除。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表明中国的铁路修筑技术并不落后,B 选项排除。中国铁路里程太短的说 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 40.普朗克对爱因斯坦最初的科学研究给予了很大帮助,因此爱因斯坦对普朗克非常尊敬。纳 粹横行期间,普朗克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 克进行联系。这最能说明爱因斯坦。 A. 科学成就远超普朗克 B. 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C. 战争造成的历史误会 D. 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普朗克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而爱因斯坦则是二战时期反对纳粹暴行的著名 人士,体现爱因斯坦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科学成就的比较, 无法推断爱因斯坦科学成就远超普朗克,排除 A。爱因斯坦永不原谅普朗克,是因为普朗克对 纳粹暴行保持沉默,这不是战争造成的历史误会,而是政治立场的不同,排除 C。爱因斯坦追 求和平与正义,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排除 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4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478 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 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 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材料二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亲 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 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 29 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 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 59 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材料三据新华网报道,2005 年是孔子 2556 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 年全 球联合祭孔”活动。 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 月 28 日 8 时,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 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 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 3 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 球直播。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 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答案】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 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 (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 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 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 (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创 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共同主办;世 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的共同参与;CCTV 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 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 及。 【解析】 (1)依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填写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皇帝亲自祭孔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思想以及教育等思考回 答。 (3)第一小问从沿袭传统祭祀方式回答;第二小问从国际组织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 从儒学思想走向世界角度回答。 42.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 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 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 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 于 1902 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 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 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 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 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 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 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 念 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 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 变化:独立自足 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背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4)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 中国丧失一系列主权方面回答鸦片战争带来的灾难。关于变化,可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方面回 答即可。 的 的 的 (2)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二“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于1902 年发表的《论民 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方面分析背景。关于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意识觉醒、 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分析作答。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中 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等信息即可概括实质任务。第二小问,关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 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方面思考作答。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 民族觉醒”即可概括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小问,关于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所 学知识可从取得抗战完全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 的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 念”、“于1902 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 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 阀’”、“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 迎的态度”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 归教材,解题时回顾鸦片战争、维新思潮、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 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