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缺答案

高二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题24个题,每题2分,共48分)‎ ‎1.《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2.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纲常的束缚 B.专制制度的强化 ‎ C.小农经济的发展 D.科举制度的僵化 ‎3.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 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 学儒家,即 ‎ A.爱无差别 B.存天理,灭人欲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4.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商人利益 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工商业发展冲击农业主体地位 ‎5.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 A.中央官员职分工更加明确 B.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 C.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 ‎6.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闕(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 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7.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況,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A.北方安士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8.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制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学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9.“是非之心,不成而知,不学而能,所调良知也。" 王守仁(即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10.“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守值。”这一现象说当时该地区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民营手工业衰弱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11.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由内“传知各门抄录道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言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 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 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1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赞扬家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 C.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 C.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D.民族工业的产生 14.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15.《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开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比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 ‎ 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 B.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 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 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16.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 A.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 C.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1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統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时间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逐渐重视 ‎1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理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19. 伧父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说:“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譬有一人,其始以祖宗之产业,易他人之证券,既而所持证券忽失其价值,而祖宗之产业已不能回复矣。吾人精神界破产之情状,盖亦犹有生活的意义。”可见,作者主张 ‎ A.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 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D.大力吸收外来文化 ‎20.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21.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提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休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完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22.1938年2月蒋介石下令将重要钢铁厂择要迁移,由中心城市迁往重庆一带,并组建迁建委员会监督执行。据统计,从1938年8月到1940年12月底,迁移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约17万吨。这一举措 ‎ A.増强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实力 B.对民营企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 C.为抗战大后方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D.加速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的进程 ‎23.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A.发展十分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4.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掛,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戴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烟自主 B.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题,共52分)‎ ‎25.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多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仮統工业的产里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増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元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哪些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即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3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丧权辱国,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背离世界潮流,走上了人类历史的分水岭。……而救亡图存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西方的进化论。维新派思想家要以“变易”思想和“进化论”,来取代传统的“中庸之道”,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严复热情宣传了进化论思想,特別是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推演出的“自强 保种”之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他还大力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极力宣传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来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绕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 ‎——摘编自《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进步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闻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