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协作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三明市三地三校联考 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指的是人文思想的产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诸侯争霸,思想家纷纷发表各自治国言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故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故A项错误。崇儒尚佛,兼收并蓄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时间和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 2.毛泽东指出“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为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为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材料中正派的路线和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相符合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墨家主张“尚贤”,用人注重贤能,C正确;A主张无为思想;B主张“仁”和“礼”思想;D主张依法治国思想。 3.《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 大一统 B. 君权神授 C. 皇权至上 D. 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4.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的哪个观点最为贴切 A. 三纲五常 B. 格物致知 C. 存天理,灭人欲 D. 致良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内心就要反省是否与和他样的错误。“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我每天都经常地自我检讨三件事,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忠实? 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守信?学到的东西,是否没有经常地练习?可见两者都认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需要时时反省,个人只有在道德层面上进行检讨才能修身。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强调内心反省与此最贴近,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化道德的规范化教条,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和题目表达的意思无关,故A错误;朱熹的“格物致知”意思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而题目强调的是内省,故B错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掌握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内自省”、“三省吾身”进行分析理解,结合“致良知”的思想解答即可。 5.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 C. 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 D. 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说明士商价值取向趋同,为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故选D;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排除C。 6.下表摘编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材料表明在农学研究中,徐光启 农作物 相关记述 稗 “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 大豆 “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 芋 “可以救饥馑,度凶年。” A. 注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 重视农作物的备荒价值研究 C. 认为水稻供应不足以度荒 D. 认识到发展水利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格中介绍的三种农作物,相关记述中均提到救灾度荒的信息,说明农作为为备荒的研究,故B正确;农作物品种改良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水稻度荒材料表格没有体现,故C错误;水利设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7.蒲松龄指出,明代中后期“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昉(起始)于此”。钱大镛的《明文在·凡例》中有言:“古书俱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由此可知 A. 宋体字是宋代所创的一种汉字书写体 B. 刊本起始于明代中后期 C. 书工的出现推动了印刷字体的形成和发展 D. 活字印刷在明朝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为了应付印刷需求,刻匠即书工工作量增加,出现字形大致仿照宋书,笔画随雕刻刀法方便而横平竖直,由此可知,书工的出现推动了印刷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故C正确;根据“明代中后期‘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可知,宋体是明代所创的一种汉字书写体,A错误;材料说明明代中后期出现宋体刊本,无法体现刊本起始于明代中后期,排除B;北宋出现活字印刷,D错误。 8.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对下图书法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①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飞洒活泼 B. ②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东晋时 C. ③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D. ④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和书法艺术。①是篆书并不是开始于秦朝。②是隶书盛行于汉朝。③是楷书讲究法度规范。④是行书兼有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故选C。 考点:中国汉字的演变脉络和趋势 点评: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 9.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 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B.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C. 楚辞开创浪漫主义风格 D. 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可知,楚国与北方各国的文化交流是楚辞产生的条件,所以《楚辞》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成就楚国霸业的不是靠文化发展,楚国强大最终还是要依靠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故A 错误;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地域的交流不一定能促进文化的发展,故B项错误;楚辞开创浪漫主义风格是正确的,但是题干讲的是楚辞是在文化融合中孕育的,与浪漫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楚国对外征战过程中实现文化交流,形成楚辞。 10.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 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言两拍”以商人和城市的商业为写作题材,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偏离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由于重农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1.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李鸿章的思想 12.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鲁迅的一段材料设题,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理解。抓住材料“‘子曰诗云’也要昌明”,“子曰诗云”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西哲本领”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思想;C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思想;D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为严复的思想。故本题选B项 考点:中体西用 点评:对于中体西用思想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明确其含义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其次要认识到,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再到维新思想,翻译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人是逐渐加深。 13.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不符合“甲午以后”,排除A;19世纪晚期,守旧党即保守派,以清政府内部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B;中立党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从上而下的改革,君主立宪,兴民权,维护清朝统治,排除C;根据材料中“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保国、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口号,故其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根据“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事暴力革命(“作乱”)推翻清政府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其代表人物应为孙中山,故选D。 14.1903年6月29日,上海公共租界发行的《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章太炎的文章,文中直呼光绪之名,称之为“载恬小丑”,清政府联和租界工部局,将章太炎等人逮捕入狱,制造轰动一时的“苏报案”。该案与哪一思潮的发展有关 A. 维新变法 B. 民主共和 C. 民主科学 D. 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章太炎属于革命派代表,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直呼光绪之名,称之为“载恬小丑””是对君主专制思想批判,说明受到民主共和思想影响,B正确;维新变法此时已经失败,A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口号,C错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之后开始传入中国,D错误。 15.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 是20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的主张,②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③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思想;④是19世纪晚期维新思想主张,依据时间排序A正确。 16.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 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 17.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D.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提出及发展的三民主义思想在中国革命不同阶段的主要作用。清末民初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辛亥革命及反对北洋军阀独裁卖国统治斗争的旗帜;20世纪20 年代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战时期三民主义以其反帝爱国的精神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思想基础。综上,可知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要求,故选C。A项所述并不能全面反映上述阶段中国革命共同的要求及特征,故排除;国民党并没有因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而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故B项错误;三民主义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不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故D错误。 18.瞿秋白在《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首先便是.土地革命。彻底的土地革命.才是真正的国民革命”。但他同时又指出,”城市之中这种工人的斗争不能胜利,乡村中农民的斗争就始终不能超出游击战争的限度而得到巩固的胜利.”这说明作者 A. 仍没有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 B. 强调中国革命中心问题要土地问题 C. 已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D. 对中国国情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农村革命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但是他仍将在城市中发动工人运动视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并未完全突破城市中心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瞿秋白将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来抓;C选项错误,瞿秋白尚未充分意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D选项错误,瞿秋白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国情尚未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19.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这主要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独立探索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革命失败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无关,故排除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存在相符之处,故排除B;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就不再存在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故排除C;根据“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可知此时的中共注重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 2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 (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 (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 (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 (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 (5)影响湘赣两省。这篇文章论证了 A. 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 B. 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 C. 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 D. 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看出,罗霄山脉中段群众基础好、党的组织基础好、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有军事根据地等有利条件,具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政权的基础,B正确;由“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可知,材料的时间是1928年后,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抗战开始,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C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1.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但要总结其实质,就得上升到哲学层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故D项符合题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 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 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 23.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是我国当时 A. 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 教育拨乱反正需要 C. 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 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唯“成分论”阶级斗争色彩明显,破除唯“成分论”说明教育领域开展拨乱反正。故答案为B项。三个面向在80年代提出,排除A项;“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排除D项。 24.有学者根据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期,绘制了“新中国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①时期取得的 B. “大跃进”阻碍了③时期国内科技进步 C. “一五”计划促进了②时期的科技发展 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成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成果,故D正确;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①时期是1950-1959年,故A错误;1958年“大跃进”开始,③时期是1963-1965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②时期是1959-1962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 25.拉莫特·勒瓦耶在《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说法中与这一观点相吻合的是 A. 两者均强调道德自觉重要性 B. 两者都追求人类个性的解放 C. 两者均反对知识对人异化 D. 两者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孔子仁的思想,以及以德治民等,二者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故A正确;孔子主张克己复礼,B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排除;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知识,C错误;孔子和苏格拉底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不属于伦理方面的内容,排除D。 26.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了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了耶路撒冷。”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 C. 启蒙运动 D. 智者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所以答案为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特点 27.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A. 推翻王权统治 B. 宣扬理性主义 C. 否定宗教神权 D. 注重内心反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判断出中世纪的“纱幕”就是指占支配地位的基督教神学,所以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必须要否定宗教神权,才能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AB两项均发生在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之后,不符合“首先”的主旨,应排除;D项是中国心学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点睛】考查文艺复兴时期对宗教神权的否定。 2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A. 因信称义 B. 简化宗教仪式 C. 建立国家教会 D. 圣经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自救的自主权,这一主张否定了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简化宗教的仪式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国家教会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圣经至上的信息,排除D。 29.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任何形式的政府,不管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是民主制,只要占支配地位的统治团体不尊重构成一个国家传统的基本法律、自然法或神圣律法,就可能变成专制.”材料主要论述了 A.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实质都是专制 B. 政体形式是影响法律制定的关键因素 C. 法律制度是少数统治团体统治的工具 D. 各种政体形式的政府权力运作与法律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理解题干材料可知,任 何政体形式的政府权力运作必须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团体尊重、遵守 国家的全部法律,以避免走向专制,说明了政府权力运作与法律的关系,故选D。A项材料未体现,说法错误;B、C两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名师点睛】注意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所贯穿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人文竟是的产生、复兴和成熟三个阶段及思想解放运动;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0.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 A. 维护人权,追求公平 B. 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C. 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D. 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如果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人民有权罢免,这强调了人民主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约关系,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体现维护人权,追求公平或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问题,故A、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了三权分立等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理想的社会蓝图,故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材料四 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的表现。 【答案】(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 (2)理解: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3)时代气息: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经世致用。 (4)表现: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解析】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的信息得出答案为民心的得失。主张: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得出答案为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2)根据材料“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根据材料三中可以直接归纳出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的主张,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和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4)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的表现为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文学、思想三个角度列举宋文化发展“熠熠生辉” 主要成就(各列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答案】(1)科技: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和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各列举一例) (2)影响:促进欧洲思想解放,把人们的思想从专制和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推动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措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4)原因: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可以联系所学内容从科技方面的活字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文学方面的宋词,思想方面的程朱理学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可知这个时间段反对的是专制主义,从而得出此时重大的变化为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题目要求回答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启蒙运动的影响来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可以总结出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可知所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联系所学,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角度归纳即可。 3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四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富国强民”道路指是什么道路?综合材料二、三、四,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答案】(1)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3)贡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4)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一“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制度层面可以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精神层面可以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层面进行分析归纳。 (2)观点:根据材料“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具有一致性。创新:结合当时民主革命失败的情况可知,即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4)根据邓小平领导下“富国强兵”的道路,可得出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根据材料二、三、四可知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34.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三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并指出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答案】(1)精神核心: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相通: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特点: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 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希腊正处于苏格拉底生活时代,当时他们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的人文精神。相通:与希腊同时代的孔子,提倡“仁”“德”“礼”,他们都关注人类社会、重视道德,因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通点是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特点:根据材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人文关怀主题”得出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以人文关怀为主题与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等。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起因:根据材料三“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可以得出起因是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内容解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