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二10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二10月月考(2017

学校: 年级班级: 姓名: 考场: 座位号: ‎ ‎--------------------------------------密封线------------------------------------------------------- -密封线-------------------------------------------‎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 高二历史月考测试卷 ‎ 考试范围: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三;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高中历史备课组 选择题答题区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第1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 ‎1、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B.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D.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2、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5、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表达了小生产者(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6、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7、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各项与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 A.“以忠信为甲冑,以礼义为干橹”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D.“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8、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0、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11、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B.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C.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D.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1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13、胡锦涛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 ‎14、阅读漫画,下列关于漫画中人物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意图采用暴力的斗争方式 B.其思想中有中西结合的因素 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15、李大钊指出“二千余年……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哪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哪一样不是牺牲被统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哪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度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下列主张与上述思想内涵最为一致的是(  )‎ A.主张中体西用 B.提出“打倒孔家店” C.倡导民主共和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6、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源自(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教育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18、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下列对宋明理学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注重气节、品德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③ 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④ 凸显人性的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9、“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语出中国近代一位著名人物,他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 ‎ ‎20、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 C.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1、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论述。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主张的是 ( )‎ A.孔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 ‎22、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创立了“天人感应”说,颠倒了大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构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加强了政权、 族权、神权和夫权的精神枷锁对人民的束缚。这实质上(   )‎ A.是为了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 B.反映了儒家学说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C.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神圣不可侵犯 D.为君主代表天意进行独裁统治提供理论根据 ‎23、“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 ‎24、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势力的人,他们控制着社会的情感和意识。”于是,他们纷纷在华创办教会大学,如燕京、金陵、东吴、岭南等大学。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这些西方教会大学(   )‎ A.使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 B.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C.改变中华民族的国民性 D.形成亲西方的主流意识 ‎ 二、材料题 ‎25‎ 腐败是人类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根除它的济世良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恁治和预防腐敗尤为重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4分) ‎ 材料二:“朱元璋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在统一国家以后,深知江山的来之不易。贪官污吏祸国殃民。他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整治国家,整顿吏治,尤其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 ‎——陈剑《浅谈朱元璋的反腐敗体系》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为防止腐败而进行政治改革的措施及积极作用。(8分) ‎ 材料三:建国初期,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各地在发动群众检举的基础上,都选择若干典型案件进行公审,依法治罪。…… ‎ ‎——《中国共产党反腐敗历程》 ‎ ‎“三反”运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贪污腐敗的警惕性,教育并挽救了大批干部,清除了少数腐化分子,对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有很大作用。对刚刚在全国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更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邓小平当时讲到西南地区“三反”运动后的情况说:“人变了、社会变了、风气也变了……” ‎ ‎——金沖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手段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反”运动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6分) ‎ ‎ ‎ ‎ ‎ ‎26、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8分) ‎ ‎ ‎ ‎ ‎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 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6分) ‎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8)‎ ‎ ‎ ‎27、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 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深厚的内涵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同)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 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依据材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体现了“新见”。(12分)‎ ‎ ‎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10月月考试卷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三;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高中历史备课组 第1卷 一、单选题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共性。文艺复兴没有吸收外来文化,A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解放,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而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就是人文主义,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思想,D项错误。‎ ‎ ‎ ‎ ‎ ‎ 2.‎ 答案: D ‎ ‎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宗汉制;战国时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唐代的国家富强;宋代的理学兴起。秦代实行郡县制、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明末思想领域提倡“经世致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为首的思想家推动新思潮萌发。‎ ‎ ‎ ‎ ‎ ‎ 3.‎ 答案: C ‎ ‎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B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 ‎ ‎ ‎ ‎ 4.‎ 答案: C ‎ ‎ 解析: 《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但并不能据此一本丛书就判定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说,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保存了大量史料,但说史料,并比教材更可信,此种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三教是指道教、佛教和儒学,而三教合一是指三者思想相互交融,D项说法错误。‎ ‎ ‎ ‎ ‎ ‎ 5.‎ 答案: B ‎ ‎ ‎ ‎ ‎ 6.‎ 答案: C ‎ ‎ ‎ ‎ ‎ 7.‎ 答案: B ‎ ‎ 解析: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选B项。A、C两项为顽固派主张,题干没有体现学习西方文化,排除D项。‎ ‎ ‎ ‎ ‎ ‎ 8.‎ 答案: B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说明此人赞同中国采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而否定美法总统共和制,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 ‎ ‎ ‎ ‎ 9.‎ 答案: D ‎ ‎ 解析: 本题注意材料的叙述,第一次反思在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的器物然后是制度,结果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均失败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然后开始思想的革命,开始放弃学习西方转而学习社会主义,开始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所以选D项。‎ ‎ ‎ ‎ ‎ ‎ 10.‎ 答案: A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孝经》三篇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儒家经典也被认为是太神奇,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当然也不是在南朝。‎ ‎ ‎ ‎ ‎ ‎ 11.‎ 答案: A ‎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利用还是坚决清除都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出发点的。故选A。B项错误,不符合维新变法;C项不符合维新变法;D项错误,儒家学说提倡社会变革的提法并不准确,这只是康有为的宣传策略。 考点: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点评: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都与孔教有关,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反对旧道德,在运动中提出了达到孔家店的口号。具有明显的偏激性。其实,对待传统文化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辩证的看待。‎ ‎ ‎ ‎ ‎ ‎ 12.‎ 答案: D ‎ ‎ 解析: 本题主要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A表述符合史实;材料“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可以看出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B符合题意;题干引用材料主要阐述了农妇采摘棉花、纺织织布,为孩子制作衣服,这反映了农民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C符合题意;D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 ‎ ‎ ‎ ‎ 13.‎ 答案: B ‎ ‎ 解析: “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 ‎ ‎ ‎ ‎ ‎ 14.‎ 答案: B ‎ ‎ 解析: 根据漫画中两个人物的装束可知要砸烂旧制度、创建新国家的是传统文人;由“砸烂……旧制度”可知其主张制度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维新派。答案为B。‎ ‎ ‎ ‎ ‎ ‎ 15.‎ 答案: B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中“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哪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哪一样不是牺牲被统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哪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度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说明李大钊的观点是反对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提出“打倒孔家店”是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礼教,故B项正确。主张中体西用是要保留纲常礼教,故A项错误;倡导民主共和并不能直接体现反对纲常礼教,故C项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直接体现反对纲常礼教,故D项错误。‎ ‎ ‎ ‎ ‎ ‎ 16.‎ 答案: D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材料的意思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工作,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鲜明地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故D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三项。‎ ‎ ‎ ‎ ‎ ‎ 17.‎ 答案: B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的思想。材料中钱穆强调的是朱熹“理学”思想中体现“科学”相关的方面。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要探究天理,需要“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说明朱熹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而教育有利于对“科学”的认识,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然与朱熹的思想相关,但均与题干强调朱熹思想中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不符,排除。‎ ‎ ‎ ‎ ‎ ‎ 18.‎ 答案: C ‎ ‎ 解析: 木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故①②④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③错误,故C项正确。‎ ‎ ‎ ‎ ‎ ‎ 19.‎ 答案: C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题干材料“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说明这位改革家主张不废除君主制,但是要通过法律限制君主权力,主张君主立宪。“立法权归于众”旨在宣传人民立法,符合康有为的思想,故C项正确。林则徐和李鸿章维护君主制,但不可能主张“立法权归于众”,故A,B项错误;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与题干中“君臣一伦”不符,故D项错误。‎ ‎【关键信息】君臣、立法权 ‎ ‎ ‎ ‎ ‎ 20.‎ 答案: D ‎ ‎ ‎ ‎ ‎ 21.‎ 答案: C ‎ ‎ 解析: 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可解题。‎ ‎ ‎ ‎ ‎ ‎ 22.‎ 答案: D ‎ ‎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创立”“吸收”“构建”可知,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神学改造,从“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内容可知,这是一种为统治者服务的理论。即给统治者披上神秘的外衣,使其代表上天来统治人民,故答案为D。A只是现象,B是形式,不是实质,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 ‎ ‎ ‎ 23.‎ 答案: C ‎ ‎ 解析: 题干反映了当时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不能推断出女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由于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女学生的行为是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但不一定是维新启蒙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还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现象,用实际行动反抗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女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抵制,属于特定的群体,并未反映人民大众的态度,故D项错误。‎ ‎ ‎ ‎ ‎ ‎ 24.‎ 答案: B ‎ ‎ 解析: 由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利用传教机会创办教会大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A 项是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的影响;C、D两项均不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排除。‎ ‎ ‎ ‎ 二、材料题 ‎ ‎ ‎ 25.‎ 答案: 1)做人和治国思想(“德”、“民本”思想)。 (2)措施: 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割权力;颁布《大明律》、严惩贪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监督。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腐败;开创了明朝前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明初经济的恢复提供了政治保证。 (3)特点:开展群众运动反腐败。说明:“三反”运动教育了大多数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增强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建立起了平等的新型的干群关系;改变了社会风气。 (4)原因:美苏争霸、经济实力削弱;斯大林体制弊端及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改革受挫、经济停滞;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危害);苏共干部腐败现象严重;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5)认识:以民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的理论修养和执政能力;加强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要与时俱进。‎ ‎ ‎ ‎ ‎ ‎ 26.‎ 答案: 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异:评价视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腐败严重。 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 ‎ ‎ 解析: 本题第1问相同方面结合材料可以看出都认可洋务运动;不同的方面主要是从评价角度上分析,注意理由的选择。 第2问对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当时的民族危机以及阶级属性上分析。 第3问对因素的分析主要从内因以及外因方面分析;对影响的分析主要是注意题干中提及的两个角度。‎ ‎ ‎ ‎ ‎ ‎ 27.‎ 答案: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的思想。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即黄宗羲与以前思想家相比不同的主张,依据材料“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说明其反对君主专制广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说明其认为君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是平等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