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B.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答案选A。古代中国很少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B;C是道家的;D是佛教,排除。‎ ‎2.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天予之……天夺之”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根据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思想,答案为B。孟子、朱熹和黄宗羲的思想中没有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CD。‎ ‎3.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A. 天人感应 B. 经世致用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仅要有孝道的思想,还要将孝道付诸行动,体现了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材料中没有提到上天的信息,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用于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有益于国家,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主张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格物探究事物的真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4.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答案】A ‎【解析】依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所以说明西夏应该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故选A项,故排除B项;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故排除C项;题意并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故排除D项。‎ ‎5.文艺创作有两个异常鲜明的走向,一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开拓;一是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后者主要源自文人自身的精神诉求。这些文艺创作的新走向应该同时出现于 A. 先秦 B. 秦汉 C. 隋唐 D. 明清 ‎【答案】D ‎【解析】“对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开拓”体现出文艺创作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体现出文艺创作受理学思想影响,注重文人自身的精神诉求,这种新走向符合明清文艺创作特点,故选D。‎ ‎  ‎ ‎6.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C ‎【解析】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文人画抒情达意的特点,故排除DB,选C;风俗画才是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A。‎ ‎7.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中能反映推动中国近代化诉求的有 ‎①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②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③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④1913年 粱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是李鸿章中体西用思想,开启中国近代化,②是早期维新思想,主张与外国商战,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中国民主思想发展,④是梁启超民主思想,有利于中国民主思想近代化,D正确。‎ ‎8.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首先时间是1897-1898年,由“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言孔子改制”可知皮锡瑞反对激进的变革,认为需借助孔子改制,结合所学,与康有为维新思想相似,故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其主张改制,便不是维护君主专制,A项错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是袁世凯所为,时间不符,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不符时间,D项错误。‎ ‎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这部作品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 ‎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④全面肯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是正确的,从材料中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都是吃人的规范。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是不正确的,鲁迅的作品属于新文化运动前期的表现,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是正确的表述,因为这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④全面肯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是错误的,材料体现不出来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肯定,而是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为“免于第二次之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 创立民国 B. 平均地权 C. 民族平等 D. 国共合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在革命成功后要改善民生,缓和矛盾,故而提出实行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故B正确。从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提出实行民生主义,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故A错误。民族平等与民生主义不符,故C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1905年”不符,故D错误。‎ ‎11.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亲到大会演讲。他指出:工人“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对这一情景的正确解读是 A. 这说明孙中山已接纳中共纲领 B. 它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产物 C. 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D. 新三民主义为其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24年5月1日”“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中可以分析出,大革命期间,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接纳”;北伐战争是1926年7月开始的,故B项排除;C项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 ‎12.下图是文革时期东方红厂出品的苏绣丝像《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所写的作品 A. 用大革命的材料说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B. 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C. 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 D. 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重要作品是《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问题。故答案为C项。A项是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项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均排除。‎ ‎13.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他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D. 科教兴国伟大战略 ‎【答案】C ‎【解析】“南方谈话”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新的高度”应该是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A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时候,D项是在1995年,只有C项发生在1992年,是当时的新内容。‎ ‎1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我国 ‎ A.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B.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 D.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答案】D ‎【解析】我国1957年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D正确。‎ ‎15.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确定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在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定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A指1949年到1956年,排除;B指1956年到1966年,故选B;C指1966年到1976年,排除C;D指1978年以来,排除D.‎ ‎16.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排除“文革”错误干扰,结合所学可知,文革时间是1966年-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①错误,排除B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故②正确。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故③正确。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排除BC。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所以选A。‎ ‎1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05年,“蔡侯纸”发明 造纸术在中国出现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C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 ‎2003年,“神州5号”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03年,“神州5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项正确。造纸术在西汉出现,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B项错误;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只是作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的一种计划,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成功解决,C项错误;‎ ‎18.一位西方思想家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的,在他看来,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这一认识反映了这位西方思想家 A. 觉醒自我价值 B. 强调绝对权威 C. 批判宗教迷信 D. 尊崇理性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神“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具有人文精神,重视人类的自身价值,A项正确;材料中否认神的不朽,可知其反对绝对权威,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批判迷信,C项错误;材料中重视人的利益,并没有推崇独立思考的理性,D项错误。‎ ‎19.《世界文明史》指出,“从本质上讲,它是建立在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文化……是一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这种文化的发展反映了 A. 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B. 人文主义成为战斗武器 C. 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 非宗教的理性时代来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是建立在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文化……是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表明人文主义成为战斗武器,故B正确;A是古希腊哲学,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启蒙运动,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20.研读欣赏下面马丁•路德肖像画。该画创作于1521年,与画家先前的作相比,画中路德的姿态从正面变成了侧面,发型不再是典型的僧侣头,而是戴起了一顶博士帽。该肖像画佐证了 A.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宗教改革揭开序幕 C. 浪漫主义美术出现 D. 路德思想走向民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对“画中路德的姿态从正面变成了侧面,发型不再是典型的僧侣头,而是戴起了一顶博士帽”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画中路德的姿态从正面变成了侧面,发型不再是典型的僧侣头,而是戴起了一顶博士帽”,结合题干时间可知,反映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思想趋向民众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的序幕的揭开是在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美术出现在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1.这场席卷全欧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C. 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D.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可知这场运动强调的是理性和反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启蒙运动,B选项符合题意。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C选项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选项排除。‎ ‎22. “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 A. 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 打破绝对时空观 D. 使人类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论述的普朗克的量子论,这一理论使人类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选D;A是智者运动;B是经典力学;C是相对论。‎ ‎23.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C。A项发生在1571年;B项发生在17世纪;D项是1905年。‎ ‎24.“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 ‎“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结合所学可知,该种风格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故答案为A;B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排除;D是无产阶级文学,排除。‎ ‎25.1911年,意大利诗人里乔托·卡努杜宣称:“有种艺术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第七艺术。”“第七艺术”诞生于 A. 伦敦 B. 好莱坞 C. 巴黎 D 柏林 ‎【答案】C ‎【解析】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于1895年的巴黎,其中第一部电影名为《火车到站》,由卢米埃尔兄弟导演,故C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第七艺术”指的是电影艺术,然后结合电影发明的知识解答即可。 ‎ 二.材料分析题 ‎2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儒把儒学发展成为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已走向极端,背离了“天人合一”的古训。于是一些明儒高扬人欲,并认为人欲即是天理,这是当时工商业发达,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李贽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三 ‎ ‎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所谓的“天下之法”,也就是使天下之人都能”自私”、“自利”,或都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存在的缺陷及明代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反道学”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新儒学尽管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答案】(1)缺陷:“存天理、灭人欲”走向极端。(或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天理来压制人欲)。‎ 表现: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或认为人欲就是天理)。‎ ‎(2)观点: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反对将儒家经典作为万世至论。‎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3)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发挥学校的议政作用;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以法律保障私有权利。‎ ‎(4)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新儒学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或没有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解析】‎ ‎(1)缺陷: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背离了“天人合一”的古训,即“存天理、灭人欲”走向极端。表现:根据材料“一些明儒高扬人欲,并认为人欲即是天理”可知,明代儒学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或认为人欲就是天理)。‎ ‎(2)观点:根据材料“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根据材料“六经、《语》《孟》”“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可见李贽反对将儒家经典作为万世至论。经济根源:根据所学可知,礼制思想出现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3)主张:根据材料“最大 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可知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根据材料“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可见黄宗羲重视发挥学校的议政作用;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主张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之法”实质上是以法律保障私有权利。‎ ‎(4)原因:根据题干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解答。具体而言,从政治角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从经济角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从思想角度,明清时期新儒学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或没有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27.古今中外,智者的箴言引领着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珍贵的思想宝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人物 言论 ‎①‎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战国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③‎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并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所处时代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态度。‎ ‎(2)依据材料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中智者的箴言,谈谈东西方思想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1)①春秋②孟子③西汉。态度,春秋时期冷落。西汉重用儒学,使之成为正统思想。‎ ‎(2)观点: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3)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有益地借鉴他国文明。思想的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解析】‎ ‎(1)①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生活的时期为春秋。②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③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态度: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孔子“仁”的思想不被重视,受到冷落。西汉汉武帝为完成思想上的统一,重用儒学,使之成为正统思想。‎ ‎(2)观点: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概况伏尔泰的观点为自由,平等,总结为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背景:根据所学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因此时代背景就是启蒙运动的背景。主要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3)态度:依据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以得出态度是完全肯定西方文明。影响:依据材料三,结合第一小问的态度和所学可知,影响是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思想进步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待东西方文化应该采用毛泽东同志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进行分析。‎ ‎28.“学以成人”是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关切,西方人文主义为人趋于“美善与理性”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关注“人”的道德话题。就苏格拉底而言,他认为:人要具备美好的德行,美好的德行来自于知识;人要爱真理、爱美德;爱真理、爱美德的人,历经艰难曲折的求索,可以成为“爱好与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的完人。‎ ‎——摘编自赵敦华《学以成人的通释和新解》‎ 材料二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把人与神剥离开来。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人世间的生活,人生态度从神性逐渐回归到人性中。17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理性,主张“人要有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以获得解放。‎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进程所经历的三个时间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在“人”的道德话题上所作的阐述。‎ ‎(3)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倡的“人生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西方人文主义为“学以成人”树立了怎样的核心目标?‎ ‎【答案】(1)第一阶段,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时代,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第二阶段,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第三阶段,17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理性。‎ ‎(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苏格拉底的观点是“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时期,他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颓废中的城邦 ‎(3)人生态度:文艺复兴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要求对人本身的解放,即提倡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4)核心目标:是强调人性,倡导理性;呼唤自由、民主、平等。‎ ‎【解析】‎ ‎(1)回答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进程所经历的三个时间段,据材料一可以找到希腊时代;据材料二可以找到“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 ‎(2)说明苏格拉底在“人”的道德话题上所作的阐述需要结合苏格拉底所处时代“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时期”,然后结合他的观点“美德即知识”说明即可 ‎(3)文艺复兴提倡的“人生态度”结合材料“把人与神剥离开来、人生态度从神性逐渐回归到人性中”可知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提倡的“人生态度”结合材料“人要有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以获得解放可知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要求对人本身的解放,即提倡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4)西方人文主义为“学以成人”树立的核心目标:需要结合所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归纳。‎ ‎29.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持什么看法?试举一例文学艺术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答案】(1)观点: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价值: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影响:批判封建神学,形成理性主义思潮(启蒙运动)。举例: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3)看法: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举例:《自由引导人民》。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4)认识:科学技术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可以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是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可以得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例: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北美殖民地在启蒙思想鼓舞下获得独立,建立共和国。‎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可以看出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里,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美术作品。如《西风颂》《悲惨世界》《自由引导人们》。‎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