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中方县一中2020届高三8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怀化中方县一中2020届高三8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中方县第一中学2020届第一次月考 历史 一、单选题 ‎1.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帮助周襄王平定兄弟叛乱后于葵丘会盟诸侯,并借天子之名发布禁令:“……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霸业达到顶峰。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 儒家学说成为齐国正统思想 B. 周王室依然具有极大的权威 C. 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维护 D. 妇女社会地位遭到严重贬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可知齐桓公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使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的维护,C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王室衰微,B选项排除。材料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西周统治的四大支柱: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度。‎ ‎2.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中“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政体既非古希腊民主政体又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特殊君主政体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有一定部落联盟的色彩,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B项君主专制的说法不够准确没有突出题意主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A.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 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 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C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不能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故A错误;秦汉以后宗法制影响并未消除,而是影响深远,故B错误;隋唐时期才出现科举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各级……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4.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与设计之初相背离,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唯一标准”;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在不断走向末路。‎ ‎5.《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义门陈氏”做法符合儒家思想,但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朝廷表彰它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孝谨”“照顾老弱病残”符合传统宗法关系的要求,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D项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6.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 A. 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 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 C. 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 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中可以看出,密折制度的发展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也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有效”;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密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7.英国内阁由英闭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到都铎王朝后期,君主在枢密院辅佐下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已成为惯例。此时,内阁只是一个服务于君主的御用咨询和决策机构,并没有与议会建立起任何关联。1689~1714年间,英国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的御用机构向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的过渡,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内阁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 B. 政体演变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 C. 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D. 英国内阁逐渐公开化,独立化、制度化 ‎【答案】B ‎【解析】‎ 内阁制走向成熟是在1689~1714年间,即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政体演变才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内阁的演变而非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D均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时间1689~1714年,该时间段英国的政体已经发生了演变。‎ ‎8.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 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 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 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 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答案】C ‎【解析】‎ 以违宪为由对政府官员的政令进行否决的应该是最高法院,A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参议院没有权利弹劾州长,州长的弹劾只能由州议会,B错误;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可以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C正确;总统没有权利要求州议会弹劾州长,D不正确。‎ ‎9.用格林的话来说,“在英格兰的宪政中寻找线索,来指导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恰当关系,是徒步无功的”,经潘恩、杰斐逊这帮“精英分子”援引法园观念来“启蒙”,猛一醒,有意识地向“一体两面”接缝处捅,母与子拳脚相向,闹到不堪收拾,北美果然“自成一局”,这“一局”非同小可,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主要反映在 A. 英格兰宪政丧失了制度领先优势 B. 法国共和制深刻影响到北美走向 C. 英属北美殖民地确立起崭新政体 D. 潘恩等人的启蒙思想发源于法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是美国从英国殖民地获取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制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两种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可比性,故A错误;法国共和制是19世纪,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信息主旨。‎ ‎10.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 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B. 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C. 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D. 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法国1875年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共和派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君主派,结合材料“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仅限于分别阐述……”可知其实质是“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故C正确。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排除A;B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 ‎11.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宰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37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10%。当议会开始运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听众。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 B. 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C. 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 D. 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掌控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德意志帝国宪法》知识可知,19世纪末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是议会的立法权很小,国家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德意志政治体制具有两面性,故B项正确。A、C两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D项表述片面,德国皇帝掌握大权没有表述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进步性。‎ ‎12.1842年,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的请愿书指出:“议会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做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这一请愿运动 A. 说明工人阶级成为光荣革命的主力军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C. 解决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D. 反映出国际工人运动已经蓬勃开展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42 年,议会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做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来看,这一请愿运动是英国宪章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章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光荣革命发生于 168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宪章运动并未解决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排除。‎ ‎【点睛】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运动最后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从反面反映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 ‎13.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 A. 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B. 暴力革命斗争方式 C. 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D. 新型政府运行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他们通过革命的胜利进而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说明巴黎公社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巴黎公社革命方式,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权建立方式,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关于政府运行机制的评价,故排除D。‎ ‎14.新政府面临着紧迫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问题,工业品比前一年减少了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10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民、逃兵、流浪者。上述材料描述的状况 A. 促进了沙皇俄国的覆灭 B. 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 C. 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 D. 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可以联系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退出一战。到1917年秋天,俄国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些情况导致革命风暴在俄国大地上酝酿成熟,最终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为C;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排除A;彼得格勒在1924年以后改名叫列宁格勒,所以材料内容不会出现在二战时期,也不会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排除BD。‎ ‎15.“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必要性 B. 十月革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C. 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早产儿 D. 马克思具有非凡历史预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十月革命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创举,故B项正确;AC项不符合“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的预见性,故D项排除。‎ ‎16.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答案】D ‎【解析】‎ ‎“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表明通过与英国的交涉,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D正确;A不符合材料,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卢坤并非夸大了形势的严重性,材料也无法体现卢坤的妥协性,C错误。‎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大意是: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 ‎17.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 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 ‎18.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 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侵略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而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正确判断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然后要知道材料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盘散沙、地方势力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19.(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该意图是 A. 分而治之 B. 以华制华 C. 灭亡中国 D. 瓜分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结合所学可知,丁韪良极力建议列强废黜慈禧太后, 扶植光绪皇帝上台,重组一个亲西方的中国政府,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意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丁韪良“以华制华”的意图,组建一个亲西方的中国政府,并非是扶植多个代理人,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的意图,并未体现其灭亡中国的意图;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间接统治中国,“以华制华”的题意,并非推翻清政府,瓜分中国。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 ‎21.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 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 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真正实现了女子获得参政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不能单纯说明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A错误;材料中女子参政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明女子参政的信息,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C错误。‎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 A. 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 B. 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 C. 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 D. 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国家实行了责任内阁制;C 选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衡。总统与总理的牵制体现的是行政权内部的权力制约,与三权分立政体无关;D选项内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无关,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 ‎【点睛】依据《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等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其存在的不足是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结合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相关所学内容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有反帝反封建的特征,D正确。国民革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A错误;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组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B和C项错误,排除。‎ ‎24.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揭开 B. 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C. 各阶层民众关注社会运动 D. 革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社会民众普遍关注国家事务,所以当时茶馆中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表述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五四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揭开序幕的时间,故A项错误。民族民主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开始传播,故B项错误。统一战线是中共成立后倡导形成,故D项错误。‎ ‎25. 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的二大 A. 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 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 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 提出了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可知此时中国最大的问题首先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问题,因此资产阶级革命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故选A项;此时中国革命还没有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故排除A项;当前工作的中心应该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工人运动,故排除C项;这次会议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而不是发动国民革命运动,故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26.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途径:“任子”;察举制。‎ ‎(3)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从秦汉时期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其后积弊日甚”“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结合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变化,从而得出第二小问答案。‎ ‎(2)从材料“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 “世家”、“官族”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从材料“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世家”、“官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特权的垄断、人才的流动、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他(托马斯·杰斐逊)的一生都是为确保人民的自由、民主而奋斗。为了保障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设计了一套缜密的措施。其中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分立且使权力的相互制衡构成一个立体的构架便是措施之一。这表现为不仅横向上各级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纵向上联邦与地方层层分权,两者纵横交错构成立体的防护体系。‎ ‎——施德军《论杰斐逊“立体制衡”分权思想的实践来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根本缺陷”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套缜密的措施”的设计原则。结合所学,概述“立体的构架”的主要内容 ‎【答案】(1)根本缺陷: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 影响: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2)原则:分权制衡。‎ 主要内容: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本缺陷”,根据材料一“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得出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得出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2)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二“对政府的公共权力,进行分立且使权力的相互制衡构成一个立体的构架便是措施之一”得出分权制衡。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表现为不仅横向上各级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纵向上联邦与地方层层分权,两者纵横交错构成立体的防护体系”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点睛】.邦联与联邦均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分割。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各州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联邦制更适合美国的发展。‎ ‎28.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 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 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 年) ‎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 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 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 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 ‎ 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 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 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 周年反思》 ‎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 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 表现: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可以得出清政府军事现象,即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结合所学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依据材料“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为科技落后,对世界形势缺乏了解,八股取士使得科技发展缺乏相关的人才等。‎ ‎(3)依据材料“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知思想问题的实质为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政治制度是机器的齿轮的话,那么政治妥协就像是齿轮的润滑油,使政治制度能够良好运转而不致于崩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之上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 ‎——程同顺《论政治妥协的价值和规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政治妥协有利于解决冲突、平衡利益。‎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其政体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世袭产生,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力中心,下议院由民主选举产生,上议院由贵族世袭。这种制度是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互相妥协的产物。‎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宪过程充满争议,最终因各方势力的妥协才让宪法得以出台。两院制国会实现了大小州之间、精英政治与民主广泛性之间的平衡,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兼顾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各州的自主性。‎ 二战后的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挑起大规模的热战,妥协的结果是双方以冷战的方式相互斗争,由此避免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 由此可见,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无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妥协。妥协不一定是软弱、不彻底的体现,妥协也可以是一种政治艺术,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和利益的平衡。‎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如本题的论题从“政治妥协有利于解决冲突、平衡利益”的信息提取观点,阐述依据所学从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其政体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美苏争霸中存在妥协事例回答,最后从妥协不一定是软弱、不彻底的体现,妥协也可以是一种政治艺术,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和利益的平衡进行总结。‎ ‎【点睛】解答观点评述(论)试题的方法 ‎(1)阅读试题材料,概括归纳材料的观点,考生需要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判断。‎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3)解答时,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有据、有理、有情;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来分析,做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