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试题(选择题和主观题),学生自己保存;Ⅱ卷一般为答题卷,考试结束只交Ⅱ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得民心者得天下 C.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顺乎天而应乎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宗法制规定周天子及诸侯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违反了宗法制度,申侯以此为由起兵杀掉幽王。故本题选C;A中没有体现君臣关系;B中的得民心者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信息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2.中国人“家”的观念十分浓厚,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有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分、人物传略等,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中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②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③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④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族谱是血缘传承,主要是受到宗法制影响,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小农经济模式,以一家一户为生活单位,体现出家族制特点,这也与重视修订族谱有关,古代重视家族观念,修订家谱也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①②④正确;修订家谱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③,选择A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家谱的含义,依据材料中“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可知与宗法制有关,分封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故家谱与分封制无关。 3.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初,全国共有36个郡;秦王朝灭亡之时,加上京师地区,全国也仅有49个郡。至西汉末年,全国已经有103个郡,是秦末的两倍多。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汉代 A.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疆城面积成倍扩大 D. 中央管理地方的力度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36郡发展到103郡使地方行政划分更为细密,有利于削弱地方政治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A项,从行政划分无法看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排除。题干所述为地方行政体制,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故排除B。C项题干无法体现疆域的扩大,排除。 4.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 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答案】D 【解析】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即所谓的“天人感应”。“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是指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这本身就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题干中并未涉及君主的地位问题。故答案为D。 5.秦代的李斯、汉代的晁错、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王夫之、清初的顾炎武等人几乎一致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是哪一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力量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时势”使然。这表明郡县制的推行 A. 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 B. 导致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 得到了后人一致认同 D.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是哪一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力量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时势’使然”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推动了社会变革,故郡县制的推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后人的看法,故C项排除。 【点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是哪一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力量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时势’使然”是关键信息。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门第社会违背历史潮流 B. 察举制打破了官僚政治体系 C. 科举制要优越于察举制 D. 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要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但其主要是以人的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举荐依据,这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了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正确;A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排除;察举制以人的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选官依据,品行取代血缘世袭,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B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好坏比较,无法得出科举制要优越于察举制的结论,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联系所学察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7.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内容; (1)建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裁。 (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总的特点:中央机构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a)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b)军国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c)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③作用:形成了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3)地方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①推行: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②内容:a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b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c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8.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地——北京大学。 9.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 个人决策 B. 直接参政 C. 公民意识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及弊端的理解认识。雅典民主政治是集体决策,A项与史实不符;据题干材料看,材料未体现公民意识和法律至上的特点,排除C、D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表现为公民直接参政,但是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0.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 11.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12.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据此表可知,1895-1913年间,民营企业 A. 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 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 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答案】C 【解析】 本题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近代的民营工业发展阻力一直非常大,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官办企业对民族工业的束缚,故B错误;由材料数据可知,民营企业的工厂数和资本额超过了官办企业,因此,民营工业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故C正确;近代史上官办企业的规模一直超过民营工业,故D错误。 点睛: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本题中,商办企业的数目和资本额在近代中国1895-1913 年间民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得知民营工业在中国近代化中成为主导力量。 13.作家周立波写于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讲述的是湖南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情况。以下情节(场景)有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A. 男女同工同酬,参加人民公社的劳动 B.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C. 亿万农民庆祝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报纸报道某地粮食亩产上万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是1958年出现的,故A项排除;材料“湖南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说明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反映出大跃进“左”倾错误,是1958年开始出现的,排除。 【点睛】“1957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14.下面为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示意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使①段农业发展放缓 B. 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②段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促使③段农业有所发展 D. ②④段农业生产的提高都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阶段农业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说法错误;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1956年,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C项错误;②阶段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八字”方针的调整有关,④阶段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故D项正确。 15.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中,他们提到“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A. 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 C. 世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在20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新的变化“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这些新的因素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多极化的出现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转向“冷战”,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世界局势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16.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 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 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1923年苏联正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强计划和反对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实质是否定市场,进一步否认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国际时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不能说明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故D项错误。 17.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最终方案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综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通过妥协以协调大州与小州的矛盾,体现出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B项表述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排除ABD。 18.“探索所有这些奥群,鸽私动机、爱情和欲望、恐惧和忧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记忆和梦幻,体验极端和无法表达状态,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下列作品与材料描述的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材料“情绪和动机、爱情和欲望……记忆和梦幻……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反映了重视情感的表达和对灵魂的呼唤,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A是《自由领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故A正确;B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故B错误;C是《向日葵》,属于印象派,故C错误;D是毕加索的《手里捧着书的女子》,属于现代主义,故D错误。故选A。 19.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这反映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A. 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B. 借西方政治学说弘扬传统文化 C. 对儒家思想全盘肯定 D. 对西方政治学说全盘肯定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有相同的地方,这是康有为在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便于人们接受,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借传统文化来弘扬西方政治学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康有为既非全盘肯定儒家思想也非全盘肯定西方政治学说而是在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中国古代法家传统表现为“制度变革的进步史观”“ 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和“垂法而治的法治主义”。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 A. 制度变革 B. 国家统管 C. 富国强兵 D. 改革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变法、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其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的愿望,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富国强兵。故答案为C项。制度变革、国家统管和改革创新,均只是实行富国强兵的方式和途径,是围绕着古代社会核心问题采取的措施,排除A、B、D项。 21.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下列哪项研究对“他们”和“他们的时代”鼓舞了信心和挑战的勇气 A. 普朗克的量子论 B. 牛顿的经典力学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他们”虽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依旧对神表现出尊敬,依旧相信宇宙是由上帝设计的。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开辟。科学与知识的进步最终促成了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又不能完全跳出宗教神学的束缚,因此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启蒙思想家,而鼓舞了启蒙思想家的信心和挑战勇气的是17世纪后期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因此B 选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论形成于20世纪初,普朗克的量子论并未对启蒙运动产生直接影响,A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形成于20世纪初,不能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C选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不能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D选项错误。 22.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在议会的相继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在英国真正确立。这是因为英国 A. 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议会成为高于王权的最高立法机关 C. 资产阶级赢得了反君主专制的胜利 D. 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基础,1701年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这使得议会被确认为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议会制在英国真正得以确立,故B项正确;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赢得了反君主专制的胜利,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确立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排除D项。 23.以下是苏联时期出现的一则小幽默,其内容意在讽喻,当时的苏联 A. 言论自由基本缺失 B. 特权之风普遍盛行 C.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D. 经济体制高度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是谁的工厂?”“工人阶级的”,体现出苏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谁的汽车?”“斯大林的”体现出苏联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材料意在讽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言论自由基本缺失”,排除A;“这是谁的汽车?”“斯大林的”体现出苏联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无法体现特权之风普遍盛行,排除B;材料反映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结论,排除C。 24.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 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可知,这是智者学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 (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 (3)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4)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有材料“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和“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归纳。 (3)由材料“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可见,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政策,它在中国历史上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本题的立意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更应该看到它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3)问要注意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客观评价。 26. 在人类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思想家曾对打破束缚与尊重秩序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学”的,“为学”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 ——摘编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 康德主张,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使“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萌发人文主义的有利条件。结合古希腊思想家的主张,说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人的自由与自律”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条件: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 观点:西方人文主义关注人的自然性(个体),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及经济山工商业发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回答。 (2)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首先依据论题“人的自由与自律”为主题,结合材料一“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以及材料二“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的信息从自由的权力和责任相结合进行论证,论据结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复兴和发展列举,最后归纳出总结性观点。 27.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凡是重大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而不经内阁票拟。在四大臣辅政时期,陆续取消了一些效仿汉族的制度,如取消内阁、翰林院,停止八股取士。铲除鳌拜集团之后,康熙将中央机构中的内三院改为内阁,并设立翰林院,内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两位,“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他指出,“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并为此制定了《品级考》,对满汉官员的品级和提拔手续作了统一规定。……清初,八旗官兵大量圈占土地,使得一大批汉族农民或地主流离失所,康熙宣布圈地活动“永行禁止”。……他尊重汉族的祭祀习俗,允许满族旗人加入汉族的乡饮酒礼的行列。 ——摘编自王慧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述康熙帝改革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改革民族政策的影响。 【答案】(1)恢复一些汉族的政治制度;改变民族压迫政策(禁止圈地);统一满汉官员的待遇;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 (2)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取得了汉族官僚的信任,调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推动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详解】第(1)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铲除鳌拜集团之后,康熙将中央机构中的内三院改为内阁,并设立翰林院,内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两位……‘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康熙宣布圈地活动“永行禁止”……他尊重汉族的祭祀习俗,允许满族旗人加入汉族的乡饮酒礼的行列”概括得出:恢复一些汉族的政治制度、统一满汉官员的待遇、改变民族压迫政策、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等。 第(2)问,“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权、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推动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