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十二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6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十二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61张)

第十二讲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总纲目录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二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1949—1978 年) 考点三 新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1949—1976 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体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6年 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反右倾”斗争 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新中国的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走向 正常化 经济 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形成 计划经济体制 1956年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效仿苏联教育模式; “双百”方针 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新发展表现为《 论十大关系 》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但同时“左”倾思想逐渐泛滥;在国防方面成就突出;“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极“左”思潮严重泛滥;氢弹、卫 星等成就突出 链接点 政治民主化建设中 《共同纲领》 和1954年宪法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发展的基本指针 成就与失误 并存。国际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国防建设 取得很大成就 政治领域的 “左”倾错误 波及经济文化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失,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工作重心由 乡村转移到城市 及革命胜利后中 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等重要文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历史意义: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 一个新纪元。 2.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 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 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 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 权力 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 的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 基本 政治制 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 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 社会主 义三大改造 的任务。 3.工业化建设: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工业体系 ,为社会 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 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 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 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 《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成功 探索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②1960年,提出“ 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失误 ①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①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 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 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 : 新中国成立后 , 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 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 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 :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 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 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三)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科技成果:“ 两弹一星 ”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 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 新中国科技、文学、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 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 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概念补遗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概况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一种经济形态 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际上是国有半国有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政权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旧是典型的资本主义 典例 — 新中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盛行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8课标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 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 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C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 制。结合中共八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 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行,故选C项。A项错 在“开始”和“制度化”;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中共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干时间明显不符,D 项错误。 2.(2019北京文综,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 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 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 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C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本题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毛泽东 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合作至关重要,能体现 这一思想的是《共同纲领》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 中制无法体现该思想。故选C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实践中,借鉴西方民主成果,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符 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 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 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 民主、自由的权利。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4)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 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 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 的关系问题。 3.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 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促进 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 谐 ,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比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不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内容不同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性质不同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不同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特别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为新中 国提供法律保障的主要是《共同纲领》。 1.(2019广西柳州、南宁等八市联考)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 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 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  A  )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     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 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足,故B、D两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 2.(2019江西南昌一模)“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 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 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D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 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宪法强调保障 人民的合法权益,故选D项。社会主义性突出党的领导、公有制、马克思主 义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这一个方面,不能 体现完备性,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属 于过渡性质的宪法,排除C项。 考点二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1978年) 1.(2016课标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 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B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     B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 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 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 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 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 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2.(2019江苏单科,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 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C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     C 本题以中美关系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局势,同时考 查学生完整、准确解读历史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 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 起和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当时美苏对峙 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A项错误;当时各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依然存 在,B项错误;D项中“决定”的表述错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1)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 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这三项方针都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目的是巩固政权和 恢复发展经济。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二、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1.促进经济建设:中国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 西方国家的贸易,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改善外交环境:中美关系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 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 3.利于统一大业:美国从我国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为祖国和平统 一创造了条件。 4.促进文化交流: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生留学的目的地从苏联转向 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美国的音乐、饮食、电影、体育等传入中国, 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三、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 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 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 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 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 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对外交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 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 特别补充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1)19世纪90年代前,追随英国获得利益。 (2)19世纪末,从后台到前台,形成独立的侵华政策。 (3)抗战时期,对华援助。 (4)解放战争时期扶蒋反共。 (5)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敌视封锁中国。 (6)1972年以后开始走向正常化。 1.(2019山东青岛调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 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C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答案     C 材料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 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变化,上述变化表明我国调整 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使用中法英文对照不代表与西方外交正常 化,排除A项;护照这一变化与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无关,排除B项;中国在改 革开放后实行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 2.(2018天津河西三模)“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 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 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 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   (  D  ) 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参加该会议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苏联、越南 等国,因此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会上,周恩来并没有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 策,故A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B错误;全方位 的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故C错误;根据材料“他坚决反对美 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 可知,中国的外交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故D正确。 考点三 新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年) 1.(2019课标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 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 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D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以俄文书刊借阅 量的变化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 题体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 情,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 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 建设经验,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分析可知D 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 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 2.(2019课标Ⅲ,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D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和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了解 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年画作品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和历 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劳动。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 中。从材料信息看,年画《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 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选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 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基本 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 除。 3.(2018课标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 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D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从漫画信息可 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 “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 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 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 4.(2018课标Ⅱ)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 —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B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B 漫画中“奶奶”“阿姨”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这说明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漫画并未反映出工业化建设的 信息,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由漫画信息 无法看出城乡差别,并且当时城乡差别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与原因 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 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1)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3)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 (1)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 设。 (2)苏联援助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政 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4)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选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社会经济制度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三、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 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 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恶化了我国的 外交环境。 4.学术文艺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 行,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 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1.(2019福建泉州二模)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 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 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  C  ) 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 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 答案     C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 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 端,故C正确。 2.(2019安徽六安三校最后一卷)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 分》(局部),描绘了一位青年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 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  D  )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     D 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局部),可见集体劳 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当时农业合作化采取互助合作的形式“表现优 秀”体现农民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 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材料无法 体现。 3.(2019天津和平三模)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 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 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 会议   (  B  ) A.为新中国建立做好准备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提供了保障 C.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 答案     B 由题干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新中 国建立做准备的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是三大建造的完成。中共八大、中共十九大明确提 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A、C、D三项均可排除。 4.(2019安徽马鞍山第三次质量监测)1958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持币待 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部分商品高价、敞开供应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 开设高价饭馆。一时间,各地流传着“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的 民谣。据统计,1962年开设的高价饭馆营业额达到4亿多元,上缴国家利润2.6 亿元。据此推断这些措施   (  B  ) A.助长了“左”倾浮夸的风气 B.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造成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D.克服了中央财政赤字状况 答案     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起到了活跃市场,回笼货币,调 剂消费,满足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下采取的措施,有助于 回笼货币、改善民生水平、缓解供应紧张,并未助长“左”倾浮夸风气;C选 项错误,这些措施起到了回笼货币的作用;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 措施克服了中央财政赤字状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