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也是道家主张。AB属于儒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在这里,荀子强调 A. 尊君 B. 重民 C. 礼法 D. 仁义 ‎【答案】B ‎【解析】“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即天之立君是以民为目的。天子之“列地建国”即立诸侯,“非以贵诸侯而已”即不仅是授予诸侯之爵位,而且诸侯也是为民而设。同此,诸侯之“列官职,差爵禄”也不仅只是“尊大夫”,亦同样是为民而设。在这里,荀子表达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B;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B. 表明经学己成为统治思想 C. 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说明汉代“独尊儒术”,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丞相的具体素质,排除A;当时儒学是统治思想,排除B;材料表明,能充任丞相还要明习经学,而平民未必有机会,排除D。‎ ‎4. 分析我国未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体现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加强,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主旨,应排除;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无法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是西方殖民侵略导致的,故B项错误。 ‎ ‎5.‎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C.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要使百姓安心,改变其行为,必须让人民有其产业,让人民能够吃的甜美,穿着漂亮,然后才能行使教化,改善风俗。顾炎武强调中有使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才能移风易俗,故选本题应选B。ACD三项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衔,故可排除。‎ ‎6. 《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B.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C. 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末已经渐有印书,只是并未盛行,到五代之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经籍流布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它的产生促进了书籍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的印刷术已经流传到西方,故C项错误。根据“印书”等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而非造纸术,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雕版印刷术的运用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唐末渐有印书”、“当五季乱离 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的分析理。‎ ‎7.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书同文”的推行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文字的频繁使用 ‎【答案】D ‎.....................‎ ‎8. 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虽什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我国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各方面成就都受到人们认可,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有所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对柳宗元的思想成就的关注减少,体现了对其成就评价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选B;C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夸大通俗文学的影响力,排除;D中“更加全面”不符合历史和题意,排除。‎ 点睛: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明确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尺度加深,然后再结合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从而得出答案。‎ ‎9.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 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 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D. 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答案】C ‎【解析】明清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与史料矛盾,1840年刚刚开放,交流不会太深,排除A;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此属于印象画派,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环境不同,排除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传统的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并没有促进文化上的发展,排除C;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带来了大机器时代,是环境恶化,人们反而向往美好环境生活,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10. 恩格斯曾写到:“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16世纪),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A. “信仰自由”时代 B. “信息科学”时代 C. “发现人“的时代 D. 强调“理性”时代 ‎【答案】C ‎【解析】这个时代主要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这个时代凸显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视,故选C;信仰自由不符合宗教改革的主旨,排除A;“信息科学”时代是20世纪后半叶,排除B;“理性”时代是启蒙运动时代,排除D。‎ 点睛:本题的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信息技术所代表的时间。将时间与内容一一对应,就可以选出准确答案。‎ ‎11.‎ ‎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宜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 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C. 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D. 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答案】C ‎12.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 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 C. 空想社会主义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强调人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强调人的解放,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的压迫;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共有的社会,与材料无关。故A、B、C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故D项正确。‎ ‎13.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 牛顿 B. 达尔文 C. 达芬奇 D. 莎士比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时间信息:启蒙运动。CD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所以CD给予排除掉。根据“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即可知最符合的是牛顿。‎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牛顿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14. 下表所列内容介绍的是某一科学理论。据此推断该理论是 A. 经典力学体系 B. 狭义相对论 C. 光量子假说 D. 电磁感应理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核能源”可以知道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意义,故选B;经典力学体系揭示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排除A;光量子假说揭示用量子论的观点揭示光现象,排除C;电磁感应理论是揭示电与此之间规律的理论,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对论,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核能源”.‎ ‎15. 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做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做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A.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 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D. 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答案】D ‎【解析】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大多数来自于工厂手工业技术的积累,排除B。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的结果,排除C。根据题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有系统的、渐增的”等信息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强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D项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的分析理解。‎ ‎16. 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拾穗者》‎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旋转木马》‎ D. 《向日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可知所指的是印象画派。印象画派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该派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梵高的《向日葵》属于印象派,故选D。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代表作,米勒的《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的作品,马克·格特勒的《旋转木马》,属现代主义美术,故排除ABC。‎ ‎17. 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由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 莎士比亚 B. 巴尔扎克 C. 拜伦 D. 薄伽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忠实地描述他们”,可以知道该作家主要揭露社会现实,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AD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属于新古典主义,故排除;C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故错误;巴尔扎克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故B正确。 ‎ ‎18.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C.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外交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9.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A;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B错误;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故A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思想,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 金耀基教授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中国“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的主要表现是 A. 学习西方的器物 B.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C.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 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甲午一战”、“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中国知识精英”是指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说明其学习的着眼点,由器物层次进步到制度层次,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应排除; ‎ C项是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需要掌握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甲午一战”、“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21.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主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民族主义表现为通过反满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排除A。民生主义的主张,平均地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目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故选D。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通过“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排除C。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B。‎ ‎22. 下面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2)割据地区现势 ‎(3)军事一些问题 ‎(4)土地一些问题 ‎(5)党的组织问题 ‎(6)革命性质问题 ‎(7)割据地区问题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湘赣边界的割据”是解题的关键。1927年初,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时期,并无“割据”一说,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强调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等,其内容与题干中的目录信息相符合。故C项正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皆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故C、D项错误。‎ ‎23.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B.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答案】A ‎【解析】允许“市场”逐步发育等字眼意在强调邓小平是将经济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的,故选B;材料内容和中美建交无直接的关联,排除C;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是有关祖国统一问题,排除D。 ‎ ‎24.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B.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 C.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五”计划是1953至1957年。这期间新中国的科技有所发展很大原因是“一五”计划的推动,故C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称为“两弹一星”。而②时期是1959-1962年,故A项错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1970年、1973就是“文革”时期即第④时期。故B、D项错误。‎ ‎25.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证明了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C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0分,27题1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与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就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竞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摩也没有。‎ ‎——摘编自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不同。‎ ‎(2)根据材料上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 不同:前者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2)区别:前者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民族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发展)。‎ 相同点:目标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 影响: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1)由材料“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就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 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竞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 “‎ 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和“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从而归纳出不同点:前者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2)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而西方的启蒙运动是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神权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两者的相同点是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两者都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比较下图和下图,提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观点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于以解读说明。‎ ‎【答案】示例一: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 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此推动近代化逐步展开,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政治近代化稳步推进,使近代化更加全面和深入,故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 中国则不一样,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之路比较曲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虽建立了中华民国,却很快名存实亡,总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曲折复杂,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 示例二:西方内源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 资本主义在西欧最早萌芽,由此推动近代化的展开。17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进而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见,西方近代化主要是内部力量的推动。‎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艰难起步,一定程度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资本入侵下,在自然经济瓦解前提下产生,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也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影响。所以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 示例三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考生如有其它答案,比如以英、法、美等国为例说明西方内源近代化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通过两幅示意图让学生比较西方和中国的现代化。首先读懂并比较两幅示意图,然后提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如“西方内源性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或“西方内源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而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等。然后联系西方和中国的相关史实进行解读即可。‎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曹操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时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取得冀州后,曹操特别强调“重豪强兼并之法”,下令“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加王脩任魏郡太守,“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杨沛为长社长,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背如法,沛杀之,曹操“以为能”。司马芝为管长。豪族刘节为郡主薄,宾客千余家多不奉法,包庇宾客不服兵役,司马芝即以刘节为兵。满宠为许令,曹洪的宾客犯法,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知道后,未等曹操说话,就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曹操听到后,高兴地说:“当事不当尔邪?”‎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限制豪强势力的作用。‎ ‎【答案】(1)整顿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禁止豪强转嫁租赋;严惩不法宾客;支持地方官员打击不法豪强。‎ ‎(2)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保证了兵源;巩固北方统治。‎ ‎【解析】(1)由材料“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从而归纳出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可以答为:整顿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禁止豪强转嫁租赋;严惩不法宾客;支持地方官员打击不法豪强。‎ ‎(2)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直接归纳出: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兵源,从而巩固北方统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