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训练2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9·天津武清区月考)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 A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再结合题干信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可知,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恢复国民经济,故A项正确;改善工人生产条件与题干“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与1949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 2.(2018·北京朝阳模拟)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一些生产资料,同时( ) 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工业基础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B项开始于1953年,C项应为“一五”计划的完成,D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均晚于题干中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1952年”,排除。 3.(2018·江苏泰州中学质检)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沈阳市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经过政府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植,生产获得显著发展,年生产总值达数亿元。这一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责权明确的促进 B.市场经济的刺激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公私合营的激励 答案 C 解析 A项应为开始于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项中的“市场经济”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54年”,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可知此应为建国初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C项正确;D项应为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中的信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不符,排除。 4.(2018·甘肃师大附中期末)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 C 解析 从“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分配比例来看,主要部分是在工业建设及相关领域,反映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特点。“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答案为C项。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实现的, 排除A项;B项与“一五”计划有关,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核心目标,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平衡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 5.(2018·内蒙古质检)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2%。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旨在增加农民收入 B.农业优先于工业发展 C.新中国初期农业起点低 D.“一五”计划推动了农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时间“1957年”可知此时正处于“一五”计划完成之际。“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建国初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排除C项。 6.(2019·江苏如皋调研)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这表明,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 ) 比重年份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个体 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均为“一五”计划的影响,与题干中的信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符,排除;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图表中相关数据的变化即为其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D项错误。 7.(2019·天一大联考)“一五”时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际施工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对外推行“一边倒”政策 B.工业布局畸形局面得到改善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未提及中国外交政策,排除A项;由题干中施工项目大都分布于中部和西部的现象可知该举措有利于调整工业布局,故B项正确;C项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说法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D项发生于1952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段“‘一五’时期”,排除。 8.(2019·河北邯郸月考)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反映的是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这与苏联片面强调重工业不同。可见,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时间“1956年”,当时中国在经济上还没有犯“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1956年“一五”计划即将完成,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9.(2019·广东惠东中学月考)《人民日报》1958年7月发表社论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可知此应为“大跃进”时期的口号。该口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D项中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于1952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1958年”,排除。 10.(2019·云南江川一中月考)对下表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项目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 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C 解析 自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迄今,农村土地一直为国家或集体所有,排除A项;图表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主张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应为“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与图表中的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排除。 11.(2019·四川宜宾一中月考)下面是1958~1962年我国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项目的投资占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情况。此变化( ) A.工业化建设转向了轻工业 B.政府仍缺乏对农业的重视 C.国家加大对轻工业的投入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新调整 答案 D 解析 中国自“一五”计划时就开始着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更是体现了对重工业发展的重视,图中信息说明1960年后在轻工业投资中加强了对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项目的投资,表明当时国民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经济结构方面出现一定调整,D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说明了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项目的投资比重增加,并没有说明对轻工业投资的增加,因而既不能说明工业化建设转向了轻工业,也不能说明加大了对轻工业的投入,A、C两项错误;B项材料依据不足,无法得出结论,故排除B项。 12.(2019·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据有关资料介绍,1967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为9%。如果此则史料真实可信,那么保持这一时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是( ) A.邓小平的经济全面整顿措施 B.苏联对华经济建设的支持 C.周恩来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文革”期间我国社会经济总体上有所增长,邓小平在1975年周恩来病重后才开始全面整顿经济,因此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并非保持1967~1976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中苏关系已近断交状态,苏联早已停止对华援助,故B项错误;“文革”后期,周恩来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可以集中调度有限的经济资源,推动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8·安徽六安统考)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 B.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答案 B 解析 “1952年至1957年”是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是1952年,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此时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比重比较协调,故C项错误。农业产值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故D项错误。 14.(2019·广东省实验中学阶段考试)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 ) A.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B.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 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取消,有利于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建设环境,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故B项错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偏重于重工业,这样的后果必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故A、D两项错误。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5.(2018·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53年”“资源勘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16.(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的投资额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17.(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一五”计划。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18.(2017·海南高考)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 C 解析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9.(2017·浙江高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解析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A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通过三大改造,新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故D项正确。 20.(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基本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9·陕西咸阳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 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 答案 (1)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家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2)原因: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必然举措;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心理;根源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不清。 特征: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原有的工业基础、重工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国家建设的需要、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可知人民公社建立的原因主要是“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模糊认识。根据“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的特征主要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9·江苏如皋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 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摘编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 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对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 (1)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2)特点:借鉴苏联模式;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畸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简要评价: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这一战略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一些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促进经济发展”“强大的政府”“与……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中“以‘一五’计划为标志”“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实施‘ 进口替代’政策”“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注意答案的全面性,既要看到该经济发展战略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该经济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弊端。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 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的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和新中国的“一五”计划。第一小问,考查获取信息和概括能力。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