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武威六中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过关考试(五) ‎ 历史 一、选择题 ‎1.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礼乐秩序逐渐崩溃 B. 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 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时间定位为战国时期,其主旨为此时权力天平向君主一方倾斜,贵族血缘政治逐渐被替代,这体现了地方分权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故D符合题意;A项礼乐秩序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士阶层崛起的确是战国时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材料侧重的并非士阶层,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最终确立”,C不符合题意。‎ ‎2.《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 A. 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 B. 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C. 以史为鉴揭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 D. 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可知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根据“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迎合诸侯;故可知班固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是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迎合诸侯,而非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制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排除D。所以选B ‎3.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A. 治军突出理学思想 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 制衡兵权管控过度 D. 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可知,重视规矩,武勇次之;据材料宋真宗“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对将领军权的严格限制,以防武将专权,C符合题意,C正确;据材料“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理学治军的关键是以防武将专权,A片面;据材料不能反映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据所学可知,宋太祖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是宋太宗时期,D错误 ‎4.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 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B. 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 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D. 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下,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就随之消失,这意味着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由于佃户获得了迁徙的自由,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随之发生变化,与田主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上的身份、地位也明显提高,故B项正确。A中货币地租并不是主导;C项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没有分离;D中基本摆脱地主干预,不符合事实。‎ ‎5.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 遗产继承体现了和谐家族关系的宗旨 B. 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 C. 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强固大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既有“抽长制”,又有“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说明遗产继承既是宗法关系的体现又确保了家族之间和谐,A项正确;材料存在“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无法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排除B;材料“膳田”、“寡守田”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A。‎ ‎6.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 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 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 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 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请朝廷平叛后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全国各地文庙也都纷纷效仿,说明当时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故选D;不能因为造碑运动就能说民间不再有叛乱了,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文人,故B排除;“遵循汉族军礼”说明不是革故鼎新,故排除C。‎ ‎7.下表为清代安徽徽州等府的田赋征收统计表,这反映出当时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A. 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并存 B. 安徽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 C. 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 D. 征收的实物在数量上超过银两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每亩征银”是货币地租;“每亩征米”“每亩征豆”是实物地租,故A项正确。“安徽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其中相对偏高是一种比较的说法,材料中呈现的只是清代安徽徽州,没有对比,无法得出答案,故B项错误。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没有呈现银与米与豆之间的兑换比率,故D项错误。‎ ‎8. 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文明层面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遗风 B. 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 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D.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据顾炎武所注可知,这同时彰显了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从政治文明层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遗风,A项正确。B项所述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属于社会生活范畴,排除。古代中国是皇权至高无上,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所以选A ‎9.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李绂认为“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心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李绂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 B. 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 C. 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 D. 反映了思想文化的“逃世”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李绂也认为应躬行而后得,实践与知识相结合,说明李绂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故选A;二人都没有涉及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内容,排除B;二者虽是理学家,但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出理学僵化,排除C;材料中强调实践、行动,没有体现出“逃世”倾向,排除D。‎ ‎10.黄宗羲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也,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分权制衡 B.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D.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实际上是强调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因此选B;材料无法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分权制衡,排除A;材料也没有反映倡导崇实致用,排除C;材料未涉及倡导朴实学风,排除D。‎ ‎11.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A. 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 B. 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 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等,材料的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促使智者学派的兴起,故D正确;A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 B. 宣扬公民平等参政 C. 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D. 直接民主弊端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等信息可知,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责任,没有体现平等,B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没有体现限制个人自由,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没有体现直接民主,D错误。‎ ‎13.查士丁尼一世执政了38年,其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了888年,其间共有七十多位皇帝,帝国的事业至少有过四次兴盛,整个帝国的巅峰也不在他的统治时期。但历史青睐他的主要原因是 A. 执政时间长而且承前启后 B. 拓展疆域重塑帝国的辉煌 C. 将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 D. 推动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为《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它也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故选C;ABD三项不是查士丁尼一世被历史青睐的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查士丁尼”“历史青睐他”,联系所学《民法大全》的意义分析解答。‎ ‎1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中国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 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 允许西方人来华传教游历 C. 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 甲午战争后放弃宗藩朝鲜 ‎【答案】C ‎【解析】‎ 从“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是一种参与国际事务的形式来对待其他国家。A选项是不平等条约的要求;B选项是国内的事务;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与此无关。‎ ‎15.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 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 仍有扩大统治区域意图 C.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 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答案】C ‎【解析】‎ 清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管理体制 变化并不是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而是为了便于管理,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对边区撤将军建省,对民族地区加强管理,都是国家观念的进步,说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采取更为有效的统治,体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只是对现有辖区的治理方式进行了改变,并没有体现扩张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的内容,并且对于革命来说,只是巩固边疆并不能起到抵制作用,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6.据史料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兄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说明 A. 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增强 B. 欧美开始掠夺中国的茶叶 C. 茶叶出口主导着中外贸易 D. 欧美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茶叶出口量持续增长,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也就是与世界的依存程度增强,A正确。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进行茶叶出口,所以既不能说明“开始”,也不能说欧美进口中国茶叶就是掠夺行为,B错误;材料没有茶叶贸易与其他商品贸易的比较,不能说明“主导”性,C错误;欧美侵略方式发生转变于甲午战争后,此时仍是商品输出为主,D项错误。‎ ‎17.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 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 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等信息来看,清末新政的本意是维护专制统治,但客观上推动新的社会力量的形成,并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故答案为D项。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洋务运动开启,排除A项;维新变法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发展到高潮,排除C项。‎ ‎【点睛】清末新政由于改革政策“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特别是清末新政中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18.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中) 在上奏中写过:“四川湖南现兴造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所以干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材料印证了 A. 铁路建设资金短缺 B. 民众抵触铁路修建 C. 铁路国有恰逢其时 D. 保路运动发生原因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所以干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导致了保路运动发生,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铁路建设资金短缺,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民众抵触铁路修建,故B错误;清政府铁路国有导致路权的丧失,故C错误。故选D。‎ ‎19.下表是1850—1870年国际贸易统计表(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据此表可知 A. 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 B. 英国贸易增速居首位 C. 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D. 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世界总贸易额中不同国家所占的比重不一样,说明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故D正确;从材料数据看不出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排除A;英国的贸易额占重要地位,但看不出增加速度居于首位,排除B;从材料无法得出欧美经济扩张趋势明显,排除C。‎ ‎20.1935年9月,党中央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保卫陕北苏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这次会议 A. 表明党中央探索到正确革命道路 B. 说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矛盾 C. 反映出党坚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 【详解】‎ 中共探索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时候,A错误;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矛盾是华北事变,而1935年9月华北事变并没有,最终完成,B错误;从材料中的保卫苏区和北上抗日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体现了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正确;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应该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的高涨。D错误。‎ ‎【点睛】‎ 日军在华北所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华北的局势处于危机关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重大;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 B. 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 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 D. 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937—1944年”来看,我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因此国民政府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与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故答案为C项。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全面抗战的爆发而中断,排除;B项国民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排除;D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排除。‎ ‎【点睛】在抗战特殊背景下,大量沿海民营工业迁入大后方,促进后方经济大发展,稳定了大后方经济,有力地保障了国民政府抗战的有序开展。‎ ‎22.如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A.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中国人民有抗战必胜的信心 C.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 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漫画可以看出,日军被一鼓歼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故选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排除C;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候敌深入,一鼓歼灭”,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史实分析解答。‎ ‎23.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 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 C. 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 D.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可知,这是抗日战争后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有益的努力探索,C正确;据材料举行的国民参政会委员的选举,没有涉及多党合作,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错误;据材料是在“张家口市……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等信息可知,没有涉及农民,D错误。‎ ‎24.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一周年的日子,却让特朗普颜面扫地,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因无钱可用而被迫“关门”。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国会两党恶斗导致政府预算法案搁浅。造成特朗普政府“关门”的制度根源是 A. 总统无权任命政府高官 B. 州政府制定本州法律 C. 三权分立原则的确立 D. 总统需要对国会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领导下的联邦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其预算必须得到立法机构国会的批准。 因此,当国会没有批准政府的预算支出法案时,行政部门就会被迫暂时关闭,这体现了立法 权与行政权的制衡,根源是三权分立原则,故选C;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官,排除A;州政府在不违背宪法的情况下有制定地方法律的自主权,但这与政府“关门”无关,排除B;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排除D。‎ ‎25.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政府重大举措之一,主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经济恢复。但1936年5月,19个公用事业公司联合控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要求颁布禁令,禁止该局生产和出售电力,联邦最高法院于1936年12月判决这些公司胜诉。这主要说明联邦最高法院 A. 控制国家政策制定 B. 不赞成罗斯福新政 C. 支持公用事业发展 D. 限制政府职权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联邦最高法院与政府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是谁控制谁,故A项错误;联邦最高法院不是反对罗斯福新政,只是反对罗斯福新政中有涉嫌违背美国联邦宪法的一些做法,故B项错误;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公用事业公司胜诉,是因为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侵犯了这些公司的权利,并不代表其支持民间公用事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动用国家的力量制定政策来调整经济,缓解经济危机,这势必导致政府职权扩大,美国政体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制约的三权分立原则,以避免独裁并保障自由,故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是联邦最高法院动用司法权意图限制政府权力扩大以妨碍经济自由,故D项正确。故选D。‎ ‎26.1927—1928年苏联国内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仅为4.28亿普特,相当于1926年同期收购量的3/4.此现象 A. 说明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降 B. 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C. 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D. 宣告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1928年苏联国内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仅为4.28亿普特,相当于1926年同期收购量的3/‎4”‎表明此现象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故B正确;收购量下降不等于粮食总产量下降,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排除C;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苏联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 ‎27.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A. 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 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 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 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来看,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追逐时尚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个性的服饰,排除;D项材料没有提到中山装及其特色,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28.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指的是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 A. 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 B. 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C. 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D. 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走自己的路,故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没有破裂,故不存在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的问题,故A排除。当时中苏关系没有破裂,故不存在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的问题,故B排除。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属于大跃进,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特点 ‎29.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中央的决策来看是对包产到户这一方式的最大肯定,结合“1961年”可以说明中央试图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这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 C选项说法错误,1978年后才逐渐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0.‎ 大萧条下,西方国家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二战结束时,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希望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这一变化 A. 是应对关税壁垒加重经济困境的产物 B. 是应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各国安全的结果 C. 说明国际关系决定各国经济政策调整 D. 说明自由放任主义取代了经济民族主义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面对1929年经济大危机,西方国家纷纷提高贸易壁垒,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并造成西方国家间矛盾尖锐,因此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是应对关税壁垒加重经济困境的产物,故A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757年,唐朝在长安、洛阳各置“普济病坊”。宋朝时设置¨安济坊”“养济院”等。这些“病坊”为贫苦无依的病患提供了免费的救助与医疗。唐代在地方设医学博士或医学生,写本草一百集验方”,并掌“州境巡疗”。后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刻在大木板上,置于乡村的交通要道旁,以增加百姓对疾病的认识。宋代也将不少医方整理成书,颁行各州县,如《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宋代还出现了官办的惠民药局,惠民药局经营药物,为贫民治病,并在水旱灾害、疫病流行时分发药物,对防疫治病、维护社会安定起相当大的作用。‎ ‎——据许三春《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医疗救助初探》整理 材料二 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遒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何其不愚且弱也 ‎——摘编自梁启超《医学善会叙》‎ 材料三 ‎ ‎ 因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受《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启示,用现代科技从黄花蒿中提取的无色针状晶体,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冶疗药物”被誉为“拯救两亿人口的发现”“东方神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加强社会医疗救助的举措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医的认识。‎ ‎【答案】(1)举措:设置“病坊”,免费为贫苦无依的病患提供救助与医疗;整理医学知识并向民众宣传普及;提供药物。‎ 原因: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2)观点:西医救国论。‎ 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医的传入及疗效显著;维新派透过西医等先进科技成果看到西学在制度层面上的优势。‎ ‎(3)认识:中医是重要的中华文明成果;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兴中医;中西医结合。‎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这些‘病坊’为贫苦无依的病患提供了免费的救助与医疗”得出设置“病坊”,免费为贫苦无依的病患提供救助与医疗;根据“后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以增加百姓对疾病的认识”得出整理医学知识并向民众宣传普及;根据“惠民药局经营药物,为贫民治病,并在水旱灾害、疫病流行时分发药物”得出提供药物。‎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古代医药学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2)观点:根据“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得出西医救国论。‎ 背景:根据所学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别从民族危机严重、西医的传入、维新派看到西学在制度层面上的优势等方面分析总结。‎ ‎(3)认识:根据“受《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启示”得出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兴中医;还可从中医是重要的中华文明成果、中西医结合等分析总结。‎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20世纪之前,美国的医疗费用靠个人、互助或者慈善解决。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总统竞选纲领中提出了全民享有医疗保障的倡议,但因大选落败休议。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刺激了美国私人医疗保险市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国“老龄化”催生了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的确立。平等主义者追求“因需制宜”的健康权利,自由主义者追求的是满足个人主义,尤其强者坚决反对结果平等。1972年尼克松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法》修正案,把医疗照顾的覆盖率扩大,但实施效果不大。1993年克林顿医改由于牵涉医疗集团的利益,加上改革方案冗长,医改失败。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重启医改,力排众议,保证民主党党内统一,排除共和党在国会参众两院设置的障碍,终于于2010年通过了包括扩大覆盖面和控制医疗费用等综合内容的新医改法案。‎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医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医疗改革难达共识的原因。‎ ‎【答案】(1)特点:漫长曲折;单一私有制转变成公私结合的“双轨”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改逐步系统化、完善化。‎ ‎(2)原因:平等和自由价值观的冲突;医疗集团的经济利益纠纷;两党的政治利益争夺;改革方案不合理;医疗体制复杂。‎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总统竞选纲领中提出了全民享有医疗保障的倡议”“2010年通过了包括扩大覆盖面和控制医疗费用等综合内容的新医改法案”得出漫长曲折;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刺激了美国私人医疗保险市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国‘老龄化’催生了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的确立”得出单一私有制转变成公私结合的“双轨”制;根据“《社会保障法》修正案,把医疗照顾的覆盖率扩大”得出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根据“通过了包括扩大覆盖面和控制医疗费用等综合内容的新医改法案”得出医改逐步系统化、完善化。‎ ‎(2)原因:根据“平等主义者追求‘因需制宜’的健康权利,自由主义者追求的是满足个人主义”得出平等和自由价值观的冲突;根据“牵涉医疗集团的利益”得出医疗集团的经济利益纠纷;根据“保证民主党党内统一,排除共和党在国会参众两院设置的障碍”得出两党的政治利益争夺;根据“加上改革方案冗长”得出改革方案不合理;根据“包括扩大覆盖面和控制医疗费用等综合内容”得出医疗体制复杂。‎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