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浚县二高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重大变革,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文化教育、政治、阶级关系等某一方面的表现,排除A、B、C项。‎ ‎2.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3.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C. 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B ‎【解析】‎ ‎《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B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 点睛:在法家的法治思想中,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君主用于统治的工具,因此本质上属于“人治”。这与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有根本上的区别。现代法治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的“法治”中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君权。‎ ‎4.诸子百家关于“乐”思考的大致线索:老子与季札、孔子等分别提出不同的观点;墨子与荀子的争论,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杂家吕不韦对诸家的调和;最终是儒家的总结。材料所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儒家重视礼乐教化 B. 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 C. 各学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 D. “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诸子百家对“乐”的不同思考、辩驳,以及杂家、儒家分别对“乐”的调和与总结,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提及了儒家对“乐”的思考,而是诸子百家对“乐”的思考,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诸子百家对“乐”的思考,除去他们之间“观点不同,相互诘难”之外,还有“调和”的一面,B项错误:材料主要谈及诸子百家对“乐”的不同思考,没有谈及他们“脱离现实,追求享乐”,C项错误。‎ ‎5.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A. 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 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 完全违背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并篡改了经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A正确;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没有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如“天人感应”体现了“仁政”思想,排除B;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与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6.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与外戚恩泽侯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士人出身的列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 独尊儒术推行 B. 宦官外戚专权 C. 中央集权加强 D. 重文轻武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可知,汉武帝之后士人出身列侯所占比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故选A。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具体造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而不是汉朝,排除D。‎ ‎7.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既“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三国时期王昶教育子弟“尊儒”之教、“履道”之言和诸葛亮告诫子孙“修身”、“养德”,以“淡泊、宁静”成就“君子志向”为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家庭教育观念具有贵儒尊道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提供的两个例子,都将儒学放在重要的位置,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国时期人们继承了两汉时期重视儒学的文化传统,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佛教教义,不能体现三教并行,D项错误。‎ ‎8.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一故事说明了 A.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心的表现 B. 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 C. “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这就是你的良知!”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故A项正确。B项是朱熹的主张,C项虽是王阳明的主张,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如何“致良知”的问题,D项是陆九渊的主张,故BCD三项排除。‎ ‎9.“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 B. 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 C. 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 D. 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答案为B项。A项,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辩论双方只是求理方式上的差异,而非截然对立,排除;D项,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山脉,排除。‎ ‎10.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而“希律派”则相反,指对外来文明持接纳态度。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希律派”的是( )‎ A. “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修本末者也。……今四者俱为变礼也同,而其所发 亦不同,或发于男,或发于女,其辞不可同也。”‎ B. 窦娥唱道:“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 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栾月色挂妆楼。”‎ C.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 毫人欲之私也。”‎ D. 《儒林外史》:“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来源于《春秋繁露》,是评价人性的标准,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项属于元曲的内容,反映自己身世凄凉、年轻守寡而愁苦伤痛,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C项是指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民众觉悟的提高,这是朱熹理学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佛教思想,其中佛教是外来文化,故C项正确。D项是《儒林外史》,批判封建礼教,与设问不符,排除。‎ ‎1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理”与“气”的地位 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 唯物与唯心 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 ‎12.“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B. 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 C.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 D.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可知这一时期理念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唯物史史的考查时有体现,我们应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不承认女性的天性低劣,屡次称颂武则天为“好后”,认为女人的才德不比男人差。但他赞扬有成就的女性,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权。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李贽不遗余力地褒扬寡妇的守节。对此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 李贽摒弃了以儒家纲常为标准的道德观 B. 李贽思想有自相冲突的成分 C. 李贽思想已经属于近代民权主义的范畴 D. 李贽主张挑战了理学的正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女人的才德不比男人差……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权……不遗余力地褒扬寡妇的守节”可知李贽一方面赞扬有成就的女性,另一方面也褒扬寡妇的守节,这说明李贽的言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遗余力地褒扬寡妇的守节”可知李贽并没有完全摒弃以儒家纲常为标准的道德观,故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李贽思想的局限性,而不是进步性,故CD两项错误。‎ ‎14.明清之际思想中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进的新因素,主要有 ‎①男女平等 ‎②唯物主义 ‎③工商皆本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所谓“近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应是指能够促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的思想内涵与近代社会相符,属于新因素,故选C;唯物主义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不是新的因素,排除②,故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近代社会演进的新因素”,联系所学明清之际思想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分析解答。‎ ‎15.关于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进步思想都没有跳出传统旧儒学的樊篱 B. 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思想的地位 C. 进步思想在同反动思想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D. 进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思想的地位,故B正确;A项中“都没有”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在明清时期,虽然进步思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陆王心学,并且在政治上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排除CD。‎ ‎16.有思想家主张把“自主性”还给人类,而且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更相信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形成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是理性主义思想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D正确;智者运动倡导“人是万物尺度”,是感性思想体现,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B错误;宗教改革倡导改革宗教仪式,反对教会权威,C错误。‎ ‎【点睛】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7.“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D. 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是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哥拉,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D两项错误。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故C项错误。‎ ‎1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19.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主应该按照与人民达成的契约维护人民的权利,体现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故C正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没有涉及反对封建礼教的问题,排除A;B不符合《明夷待访录》,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要共同点”,联系所学黄宗羲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20.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依据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 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路德通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体现出路德对于教会斗争的采用策略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对教会斗争的策略,不是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C项错误;路德主张信仰方式的变化,不是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 ‎21.有学者认为: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壮大,关于信仰的公共论战也随之结束,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基督教不再是公共文化的中心 ‎②启蒙思想家倡导社会契约的思想 ‎③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④启蒙运动后的欧洲宗教不复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说明基督教不再是公共文化的中心,①正确。社会契约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错误。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是崇尚自然科学的结果,③正确。启蒙运动后的欧洲宗教依然存在,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组合正确。ACD组合错误。‎ ‎22.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 B. 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 C. 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 D. 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体现了当时关注人、肯定人性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宗教绘画技法转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最后的晚餐》内容上仍然属于宗教画,并没有摆脱宗教题材,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出科学方法融入艺术,排除。‎ ‎23.符合如图的内容是 A. 为创造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B. 研究基督教原始教义形成新教教义 C. 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会的腐败 D. 西欧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倡导的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精神支持,故A正确;B是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会的腐败,与地理大发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且不是文艺复兴促进君主专制制度形成,D错误。‎ ‎24.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神 B. 自然 C. 人 D. 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5.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 A.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 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作用,启蒙思想家目的构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借鉴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蕴含”,排除。启蒙思想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的内涵,而不是“宣扬人文主义”,排除B。材料强调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而不是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排除C。‎ ‎26.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A. 启蒙运动已经成政治运动 B. 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C. 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落后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启蒙运动……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启蒙运动构建了未来社会的蓝图,批判封建制度,这是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 ‎27.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D.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答案】D ‎【解析】‎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和“人民主权说”。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吹响了号角。故选C。A中的“彻底”绝对化了,排除;启蒙运动猛烈批判天主教会,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 ‎ ‎28.“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 ‎,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舞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B符合题干图片信息。汉字演变总趋势应是由繁到简,排除A; C说法绝对,排除;D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2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 ‎30.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B. 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人更聪明 C. 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 D. 封建经济的的发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A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C项明显错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原因 ‎31.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32.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 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 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 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 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 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故C、D项错误。故选B。‎ ‎33.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该画家以“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来表达“春夏秋冬”的景致,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注重传达不同意境,符合山水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特征;C选项错误,山水画家往往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而是一种写意;D选项错误,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4.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逐渐远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朝专制主义到达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并未弱化;B选项错误,昆曲的衰落主要是大众层面的因素,统治阶层的旨趣变化不是昆曲没落的根本原因;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此时期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5.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赞扬一位科学家将地球、天体联系在一起,将其放在宇宙中进行研究。他指的是 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将地球、天体联系在一起,将其放在宇宙中进行研究”可知,材料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故C正确;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研究的是地球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包括天体运动,A错误;哥白尼的“日心说”研究的是天体运动的规律,不包括地球的物体运动,故B错误;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关于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故D错误 ‎36.“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是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一句名言。其成就与此相符的生物学家是 A. 施莱登 B. 达尔文 C. 施旺 D. 拉马克 ‎【答案】D ‎【解析】‎ ‎【详解】“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体现了“用进废退”的思想,是生物学家拉马克早期进化论的观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所体现的“用进废退”的思想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37.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 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 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 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 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材料的主题,即“科学”,再根据关键信息“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等,“梵蒂冈”是天主教会的中心,作者寓指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出现转移的趋势。A项偏离了作者的思想意图,而且仅从材料中无法获取;B项不符合史实,从题干材料也无从体现;D项“科学家全球流动”,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具有片面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定位】近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美国为中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影响 ‎38.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载:“当时(1922年)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奖。”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它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钟慢尺缩”现象违背事实 C. 它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 D. 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并不是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而是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相对论“钟慢尺缩”现象并不违背科学事实,故B不符合题意;相对论的理论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故相对论始终没有获诺贝尔奖,故C符合题意;“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不符合相对论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 ‎39.科学史研究有“内史”和“外史”之分,内史“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等”。外史“侧重于研究该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根据以上描述,下列不属于“外史”的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经典力学最本质的东西是落体定律、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牛顿经典力学最本质的东西是落体定律、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等,属于“内史”,C符合题意,故选C;ABD都符合材料所述的“外史”,不符合题意,排除。‎ ‎40.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80年-1914年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从得出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排除A;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变化,排除D。‎ ‎41.下图反映了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 A. 造成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 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 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 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1841年到1877年工业比重逐渐增长,农业和服务业比重下降,说明工业革命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无法从图示中得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考查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的能力 ‎42.“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互联网+制造”。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 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 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D. 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故A错误;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说法绝对,故B错误;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符合历史史实,故C正确;工业3.0产生了第三产业,故D项错误。‎ 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过,A项说法错误;BC与材料表述无关。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科技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43.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使用 ‎②化学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从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需要人们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合所学和联系实际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化学工业的兴起发展和电子产品普遍使用都对环境造成破坏,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没有对环境造成破坏,排除③,故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44.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逐渐发展,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错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法拉第的发现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C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二、材料题 ‎4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 ‎【答案】(1)待人宽容;推己及人(帮助别人)。‎ ‎(2)主张:材料二,人人都要遵守各自的等级名分。‎ 材料三,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依据:二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 王阳明,心外无理,理在心中。‎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孔子强调人应该宽恕待人,提倡“恕”道,这样才是仁的表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 ‎(2)根据材料二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强调要遵守等级名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论依据是,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根据材料三“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即“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论依据是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46.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答案】(1)王阳明思想: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 路德思想: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 ‎(2)相同之处: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 ‎ 共同因素: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可概括得出王阳明的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思想主张;依据材料“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可概括得出路德的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认为事物‘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权威、起到思想解放作用、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等角度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结合阳明心学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相关所学从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等方面分析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