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第一卷 单项选择题 ‎ ‎1.1949年元旦,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人类历史亦翻到更光荣灿烂的新页,……整个亚洲大局,将于今年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 中共将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 B. 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折 C.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D.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打破了亚洲旧的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9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重大逆转,国民党政权将在大陆被中共取代,新政权的建立将改变东亚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是1947年的战略反攻,故B不正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是1949年9月, 故C不正确;D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但与题干要求“主要”依据不符,故D不正确。‎ ‎2.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 “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 B. 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 C. 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D. 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D项正确。“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是在1988年,故C项错误。‎ 点睛:A项属于时间错误,B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C项与材料无关。‎ ‎3.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台独势力得到根本抑制 C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D.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92年、1993年,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的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故C正确;“一国两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故A不正确;台独势力得到根本抑制与史实不符,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是在1987年,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D不正确。‎ ‎4.1959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举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该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这说明 A. 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 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 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 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冷战时期,美国坚决反对不发达国家受共产党的控制,说明美苏都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也日趋紧张,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冷战范围的缩小,而是强调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A项错误。C项所述对材料主旨理解有误,不能说明美国争霸重心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D项错误。‎ ‎5.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 A. 两极格局下世界不稳定 B. 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 C. 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 D. 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应该受到很多国家的反对,所以苏联用经济和技术援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拉拢,以换取支持,这从侧面说明第三世界的崛起,它冲击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充满了不稳定因素,故A正确;赫鲁晓夫在位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故B说法不正确;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当时苏联是勃涅日涅夫执政时期,故C不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的信息,故D不正确。‎ ‎6.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 A. 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 B.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 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 ‎【答案】B ‎【解析】‎ 根据“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可知,中美建交得到美国全国以及整个世界的认同,说明中美建交符合世界和平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正确;材料不仅体现美国国内民众的态度,还提到整个世界的反映,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以及整个世界对中美建交的态度,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A.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 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C.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 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重视 ‎【答案】C ‎【解析】‎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天子亲耕为表率,“王室唯农是务”,说明统治集团对于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故A项错误;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的是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农业重视,不是诸侯国重视,故D项错误。‎ ‎8.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 使税制更加紊乱 B.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 增加了财政收入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符合题意;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便于征收,故A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农民的控制松弛了,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故两税法既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9.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权力平衡的需要 B. 边患局势的变化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城市人口的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变得更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无关而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夏商时期,士兵的武器多为削尖的硬木,此时的宝剑如“昆吾”为青铜所铸;东周时期,武器大多用青铜制作刀刃和矛尖,此时的宝剑如“干将”“镆铘”为坚硬锋利的铁所铸。此变化体现了 A. 古代冶金技术进步 B. 官营武器工业出现 C. 东周的冶金业发达 D. 铁器得到广泛应用 ‎【答案】A ‎【解析】‎ 从宝剑使用的材质和制作命名看,古代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冶铁经营的模式,B错误;材料比较的是东周和夏商时期冶铁业,C错误;D中广泛使用不符合事实。‎ ‎11.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成为农民主要变化,排除C。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12.有学者指出,明清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该学者意在 A. 说明徽商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 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渗透 C. 描述明清徽商的豪奢生活 D. 指出明清缺乏社会转型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可以看出,明清徽商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从而使得生产领域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无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徽商的政治地位的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并不是豪奢生活的体现,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 。‎ ‎13.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威尼斯贸易地位的丧失,逐渐沦为旅游胜地,主要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促使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价格革命,故B项排除;尼德兰革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与材料不符,故C项排除;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不符,故D项排除。‎ ‎14.图示为近代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 A. 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主要方式 B.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C.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D. 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是殖民扩张的形式之一,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 杂物等换买黑奴,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运回来的金银和原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积累资本方式是商品输出,故A不正确;新航路开辟是三角贸易之前出现,故C不正确;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故D不正确。‎ ‎15.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 A. 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B. 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C. 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 D.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到18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从而促使英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动,故D项正确;AC项是18世纪下半叶,排除;B项是18世纪中期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故B项排除。‎ ‎【点睛】解题时注意关键的时间点“到1860年”。‎ ‎16.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促进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B. 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 C.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D.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和具体信息可知,美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技术的信息,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故B项属于C项范围,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而设问强调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D项错误。‎ ‎17.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 A. 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 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 D. 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反映了洋布在中国的滞销,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御作用,以及一般中国民众生活贫困、消费能力低,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点睛】“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是关键信息。‎ ‎18.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增长为2%。这种变化说明了 A. 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B. 政府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C.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 近代工业体系较为完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时间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国内进口的棉纱及其制品减少,而机械等重工业进口量上升,体现了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方向为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故A正确;材料也反映了重工业的发展,故B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的解体问题,故C不正确;近代中国工业无论从行业分布还是地域分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故D不正确。‎ ‎1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D.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期间沿海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的信息,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20.1903年10月,南方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其背景是 A. 留学已成为江南社会的时尚 B. 风俗变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C. 满汉民族平等成为历史要求 D. 清政府希望借科举扑灭革命 ‎【答案】B ‎【解析】‎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属于社会习俗变迁,“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说明对于清朝科举考试的实际需要,说明风俗变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B正确;A中社会时尚不符合材料主旨;满汉民族并不平等,C错误;D中借科举扑灭革命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1.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 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打破。由此可见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答案】C ‎【解析】‎ 依据“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失”错误,不符合史实,应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联系所学近代交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 ‎2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一现象表明苏联工业化 A. 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 与其不断改革经济体制有关 C. 曾得到西方国家支持 D. 在实现形式上具有可取之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商品很难外销,苏联利用这一时机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业化,该做法具有可取之处,符合苏联利益的,故D正确;苏联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经济建设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深,故A不正确;20世纪30年代,苏联尚未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故B不正确;苏联是利用西方国家资源,不是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故C不正确。‎ ‎23.1930,胡佛开始削减税收,并迅速扩大政府消费,进行大量政府投资。1932年,胡佛创建复兴银行公司,政府通过该银行直接借款给公司和银行。可见,胡佛政府 A. 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实践 B. 为释放压力而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C. 开始尝试国家干预经济 D. 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了有限的干预手段试图挽救美国的经济,但其仍坚持自由放任的思想,其干预只能是杯水车薪,故C项正确;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实践是指罗斯福新政,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并没有放弃自由放任,只是进行有限的干预,故排除B项;胡佛的措施无法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扩大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24.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在20年间获得高速发展;70年代后期,政府住房改革的目标之一调整为鼓励住房自有化,部分质量好的社会住房被购买而成为私产。其主要目的是 A. 减轻政府负担 B. 改善平民住房条件 C. 发展社会福利 D. 加强政府干预住房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住房改革的目标之一调整为鼓励住房自有化,部分质量好的社会住房被购买而成为私产”,结合所学,7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推动私有化,减轻政府负担,故A正确;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减少福利和减少政府干预,CD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住房改革的目标之一调整为鼓励住房自有化,部分质量好的社会住房被购买而成为私产”,结合所学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25.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苏联 A. 计划体制的弊端 B. 科技浮夸现象严重 C. 无计划主义抬头 D. 市场经济缺少监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反映出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关于民生的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存在严重的问题,故A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苏联现状,不存在浮夸,故B不正确;当时苏联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故C不正确;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市场经济,故D不正确。‎ 第二卷 二.非选择题 ‎ ‎26.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称霸世界的目的”的信息归纳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的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的必然结果来回答共同之处;第二小问,凯南的长报告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以及美苏意识形态不同来回答,诺维科夫报告依据材料二中“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从美国国家性质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一: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大量农副产品进人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城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 示例二: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君主专制进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 示例三: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两个观点。一是根据材料“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得出中国出现了“商业革命”,并结合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二是根据材料“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得出中国实现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并结合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主要从对中国商业发展的阻碍方面论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政府当时在对外贸易中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答案】(1)职能: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2)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据材料“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可以得出政府的职能为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第二问,据材料“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可以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据材料“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可以得出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海外贸易的发展还得益于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的对外政策。第二小问,据材料“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