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3
1 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一)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 1949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②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③借助美国经验 ④把教 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③说法错误。 [答案] D 2.2014 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 速。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 ) A.建国初期 B.“文革”前夕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解析] 建国初期主要是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 育,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故 A 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步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B 项正确;“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沉重打击,故 C 项错误;改 革开放后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不符合题干的“初步”,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教育方针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 A 项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教育方针;B 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教育指导思想;C 项是 1952 年提出的教育方针;D 项是 1949 年底召开的第一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 [答案] B 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 2 A.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B.探索时期(1956~1966 年) 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 D.新时期(1978 年至今) [解析] 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 又专”的标签,却仍然幻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漫画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处在一种极“左”的状态之下。 [答案] C 5.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 12 岁时就不让 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 法律 (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解析] 《义务教育法》特指的是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抓住案例中父亲不让小娟 上学,可知是《义务教育法》。 [答案] B 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 质是 (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 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 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 界上的竞争力。故选 A 项。 3 [答案] A 7.1978 年《北京日报》号召“努力掌握外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 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 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 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这说明( ) A.中国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 B.中国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 C.学习英语成为国民的自觉行为 D.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解析] 材料中中国兴起“英语热”,一是对外开放的需求,二是学习国际通用语言, 并不仅是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故 A 项错误;1978 年后中国对外开放,重视与世界各 国的友好和平交往,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并非仅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故 B 项错 误;根据材料信息,政府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及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挂钩,说明是政府在积 极推动“英语热”,并非国民的自觉行为,故 C 项错误;1978 年以来中国学习英语的浪潮不 断高涨,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8.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 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 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 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参加高考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 年”很容易选出 C 项。 [答案] C 9.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4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解析] 上图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 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选 D 项。 [答案] D 10.为解决下图中出现的现象,在教育投资上,国家启动了( ) A.“希望工程” B.“星火计划” C.教育附加税计划 D.“扶贫工程”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实施了“希 望工程”。 [答案] A 11.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 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 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答案] C 12.1946 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 18.9%,到 1952 年达到 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 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4%,到了 1952 年 这一比例下降到 2%,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 5 正确的是 ( )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52 年达到 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说明教育适应了新中国进 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中“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 为突出”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说明人才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故 A 项正确;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 50 年代的教育 方针,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 步形成是在 1965 年,与题目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 (3)据材料二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 6 (4)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三个面向”的含义及 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所给数据分析得出。第(4)问要 重点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来分析。 [答案] (1)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 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 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 (3)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 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1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 年 1 月 1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 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 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 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 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 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 1949 年和 1998 年中国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 2000 年教育战 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 5 门核心课程 (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 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 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 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回、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 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7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 要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 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逐条分类概括特点;据材料二对比表格中数字概括教育的 变化。第(2)问,据“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课程 改革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科技发展,而人们的人文思想水平仍然 不高的社会现实角度来进行回答。 [答案] (1)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 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 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和水平不断提高。 (2)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