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石制农具渐趋消失 B. 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C. 农耕技术的发展情况 D. 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因此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无从体现,排除A;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什么,排除D。 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均田制 B. 井田制 C. 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小农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A。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C项错误;小农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归农民所有,是私有制的,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大支柱,D项错误。 3. 四川东汉古墓出土的画像砖,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县出土的画像石,展现了墓主人大面积麦田之外,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地方豪强威胁到君主集权 C.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 庄园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可知,体现了这时期田庄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涉及个体农户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田庄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对君主集权的威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农业,故C项错误。 4.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故选B。 5.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工商业市镇繁荣 C. 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的依据是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苏州盛泽镇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6. 明清时期,淮阳盐商在扬州、苏州建造园林宅地,相互攀比,徽商在徽州建造精美住宅,晋商建造的大院更显示出财大气粗。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 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D. 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相互攀比、显示出财大气粗”等做法是典型的崇商重利之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技艺不是材料的主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重利但未体现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A. 官僚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 B. 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 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D. 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该题属于知识识记层次的题型,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序列特征的再认、再现。学生需要先理清近代中国的史学分段:晚清→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先后发展顺序,然后确定每个时间段的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晚清【外资入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南京政府(民族资本主义的良好发展/官僚资本产生、壮大)】即可知答案为D项。 8.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人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但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滞销,其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 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A. 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 B. 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C. 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 D.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和“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说明中国近代企业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中的“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来看,不能得出资金少、规模小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来看,并非生产商品对外销售,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 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题图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G开始上升,H是最高点,之后下降至I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措施,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和实业团体涌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有了中国民族工业G到H上升并至最高点。但是,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因此有了H到I点的下降。故C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B-C段,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E-F段,故B项错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是I-J段,故D错误。 11.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 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 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C. 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35年……资源委员会……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重,资源委员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业领域,有利于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僚资本空前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选项错误,当时发展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是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与轻工业的发展之间没有直接联系;C选项错误,资源委员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工业领域,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 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42%,棉布占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到了1936年,工业品占34%,手工业品占42%,农产品占24%。这一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 A. 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B. 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 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 D.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反映出,相对于鸦片战争前而言,工业品、手工业品在20世纪30年代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体现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显著趋势,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经济则具有浓厚的外国势力介入因素,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外国,排除A项;国家工业化需要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也仅仅只是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0世纪30年代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到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显著减少,并没有体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问题,排除D项。 13.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A. 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 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D. 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一战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走向萧条,由此可以得出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选D。 14. 邓小平曾对某次会议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说这次会议“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路线是正确的。”这次会议 A. 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得到长期坚持 B. 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说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中共八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D正确;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故A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C错误。 15.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A. 推动了经济结构改革 B. 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C.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中央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中“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明显是针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正确;材料中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是经济结构改革,A错误;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改革开放之后,C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的完成是1952年,D错误。 16.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发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所以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是如何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体制改革而是强调对外开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是在十五大上,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 B. 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 C. 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 D. 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国企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知我国国企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故A项正确。B项,根据题意可知,国企改革开始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农村开始,排除。D项,我国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故基本完成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19.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据此可知 A. 工业革命使中国发展迟滞 B. 新中国外交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 C. 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D. 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邓小平认为中国在近代逐渐落后是由于闭关自守,因此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故C项正确;中国的闭关自守导致中国发展迟滞,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中国的外交,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的作用,故D项排除。 20.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答案】D 【解析】 《申报》中描述的辛亥革命后“西装东装”,“应有应有”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主流”,A项错误;“中西服饰难以共存”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 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21.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民国时期主张女子从事商业活动以及婚姻自由,说明对于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 冲击,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是近代经济发展导致民众观念变化,D正确。A、B和C主要是思想和政治革命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2. 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 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 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 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A项正确。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自行车已普遍使用说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事实,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出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D。 23. 李鸿章在《复丁雨生中丞》中提到了一项发明:“昨将东局至敝署十六里内试设电线,需费数百元,使闽、粤学生司其事,能用浅俗英语及翻出华文,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这一项发明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80年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试设电线”、“立刻往复通信”可知这项发明应该是指有线电报,这项发明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70年代,故选C项;19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有线电报尚未进入中国,排除AB项;19世纪80年代有线电报已经在中国出现,排除D项。故选C。 24. 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成功核心在于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说明了 A. 报刊推动民众生活的近代化 B. 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C. 报刊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政治 D. 科学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 【答案】A 【解析】 《申报》之所以影响广泛,是因为其“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由此可以推断报刊推动了民众生活的近代化,A正确;B错在“开始”,排除;讨论政治话题不等于参与社会政治,排除C;《申报》报道的主要内容不是科学知识,排除D。 25.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 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 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 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 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材料网址中“1905”是指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故B项正确。电影于1895年12月诞生后即于1896年传入中国,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31年,《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35年2月,我国影片《渔光曲》获莫斯科第一届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状”,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荣誉,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2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2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可概括出答案。 (2)本问实际是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即可。 (3)注意材料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然后注意语言组织进行概括即可。 (4)本问实际是考察明清时期东西方对比,从表现和原因两个层次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展开阐述。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3)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 【答案】(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工艺不断成熟,洋货产品质量比较高;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部分产品粗糙;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阻碍下,民族工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2)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 作用: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 (3)抵制洋货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民族尊严. 【解析】(1)本题材料提到,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有洋货:宽松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有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或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工艺不断进步);国货: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阻碍下,民族工业处于劣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资金不足)。 (2)本题材料提到,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4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是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群众性强(具有自发性);范围广;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至于其积极作用,学生需结合知识归纳: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或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在对待洋货问题上,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国货质量,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民族尊严。 28.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粮 1.95亿吨 19% 棉 164万吨 26% 钢 535万吨 296% 煤 1.3亿吨 96% (1)材料1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2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 ——1955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1987年,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2)据材料2,在发展农业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他们相应的农业举措和影响。 【答案】(1)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比例失调。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毛泽东观点: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急剧增加的需求。举措:三大改造;影响:农业合作化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也存在过于追求农业集体化速度和规模的失误。 邓小平观点:农业稳定,农民摆脱贫困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面貌。 【解析】(1)问题:从表格中钢的产量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比例失调。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等方面概括。 (2)毛泽东观点:根据“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得出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急剧增加的需求。举措:根据所学可得出三大改造;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合作化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也存在过于追求农业集体化速度和规模的失误等方面概括。邓小平观点:根据“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得出农业稳定,农民摆脱贫困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举措:根据所学可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根据所学可从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面貌等方面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