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A. “兼相爱、交相利” B.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C. “非攻”、“尚贤”、“尚同”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没有等级区分。故答案为A项。B项是法家的观点,排除。“非攻” 、“尚贤”、“尚同”是反对战争,任人唯贤,上下同心同德的意思,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D项是儒家的观点,排除。 2.《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C.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答案】B 【解析】 《大清律例》以法律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儒家伦理道德,最终导致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针对“贵贱”所做的不同规定,而是对于“儿子”“父母”的不同角色作出特殊规定,排除C项;“同罪异罚”是题目材料的内容,不是实质问题,排除D项。 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经历了分裂的混乱后,人民内心深处渴望统一安定。隋唐中央集权制没有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唐末即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A项错误。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未涉及,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揽大权,但这不意味着它能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巨大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等信息人民内心追求统一,渴望安定,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故D项正确。 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注重道德说教,由材料“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可得出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故B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封建社会,汉武帝起,儒家学说才占据统治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D不符合题意。 5.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A. 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B. 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故答案为A项。理学曾被奉为官方哲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张载的思想不能体现,排除D项。 6.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孔子 B. 王阳明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说明该先贤是心学代表人物。故答案为B项。孔子主张“仁”“礼”,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7.明朝政府颁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D.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题意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戏曲业的影响,并不是影响市民生活,也没有体现明清君主专制走向反动,故排除A、B项;政府颁布杂剧禁令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不是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C项。明政府不许戏剧乐人妆扮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但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说明明朝政府是在引导社会观念的发展方向,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即文化政策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选D。 8.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李贽,故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应该表现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故C排除。李贽挑战理学权威,属于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对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9.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A. 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天之立君,以民也 D. 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导致了君臣上下的隔绝,君主连一句谏语忠言都不能听到了,君主也只能是一个“蔽目塞听”的独夫寡人了。为此当时思想家提出来反对“独治”,提倡“众治”。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唐甄 10.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队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潮的相关知识。材料关键信息指出:黄克武先生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能顺利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与士大夫们多年的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选项AB材料未涉及;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不相同,D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特点 【名师点睛】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复习近平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1.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曾经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 A. 强调了城邦是人和法律有机结合 B.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C. 客观评价了法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D. 阐释了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邦与人、法律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在城邦中的地位,故CD项排除。 【点睛】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是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人的作用。 12.希腊先哲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萌发的基石。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 A. 提供了价值标准定位 B. 提供了道德标准定位 C. 提供了思维方法定位 D. 提供了自然标准定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亚里士多德的对“吾师”和对待真理的态度中看出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思维方法,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价值标准问题,排除A;若是从道德角度来看,应该尊师重教,排除B;真理是理性的体现,而非自然标准,排除D。 13.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这反映了 A. 重视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B. 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 C. 雅典的民主缺乏道德基础 D. 罗马法尚处于习惯法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行可教”的主张表明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每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拥有美德,反映出一种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思想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与道德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罗马法无关,排除D项。 14.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B. 古希腊哲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 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创性相对薄弱 D. 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脚注”的意思就是进行注释,“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说明古代希腊哲学对于西方哲学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古代希腊哲学的凝聚力,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西方哲学受到古代希腊哲学影响,不是说明西方哲学没有原创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15世纪末16世纪初,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市民,无论是高级教职人员还是僧侣和教区神父,都对教会的状况痛心不已,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认为教皇制度是欧洲流着脓液的症结所在。”与之相关的史事有 ①康德强调“人非工具” ②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③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④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宗教改革的内容,而康德的观点属于启蒙运动,其观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宗教并不相关。故①项排除。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是其表达对天主教的不满之后所进行的改革,与题干内容相关。故②项正确。加尔文主张“先定论”,认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等都是上帝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他以此反对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属于与题干材料内容相关的史实。故③项正确。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属于与题干材料无关的史实。故④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挑战教会权威 C. 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 否定信仰上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故A排除;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权高于教权,故C排除;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故D排除。 1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 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在莎士比亚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项,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8.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C. 为“理性王国”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民主制度构想,强调权力的制衡,为“理性王国”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思想对政治影响,故A项排除;BD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新发展,排除。 【点睛】“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是关键信息。 19.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理性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B.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C. 启蒙主义思潮已发了精神危机 D. 教会不满批判进行疯狂报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说明了启蒙运动的消极意义,即启蒙运动由于过分否定权威,从而产生了社会性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到“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环境恶化”等,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会的疯狂报复,故D项错误。 20.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多数是自然神论者,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但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这说明启蒙运动 A. 尚未形成完备思想体系 B. 认可天主教会干预世俗生活 C. 彻底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D. 理性看待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可知,启蒙运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这说明启蒙运动能够比较理性看待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故D项正确;启蒙运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故A 项错误;材料“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说明B项错误;材料“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说明C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时期”“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 21.目前已辩识的甲骨文单字约占已发现的五分之一,其中象形字占可识字数的37%,会意字和指事字约占40%,形声字约占20%,假借字和转注字仅占3%以下。据此可知,甲骨文 A. 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B. 真实反映了商代的历史状况 C. 直接影响了当今汉字的使用 D. 植根于久远的文化传统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骨文中具备各种造字类型,其中假借字和转注字仅占3%以下,这说明甲骨文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文字只是记述历史的手段,能否反映商代历史状况,需要印证;C选项错误,当今汉字不是直接从甲骨文转化而来;D选项错误,甲骨文的历史确实久远,但它根植于何时,依据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刘邦称赞其谋士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杜甫称赞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材料表明古代中国的数学 A. 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 与军事有着密切联系 C. 对战争成败有决定作用 D. 助推了战争形态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指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材料中后半部分的意思是说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奇功伟业,历代敬仰。据此可知,古代中国的数学与军事有着密切联系,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古代数学与历史悠久有关,A错误;数学并不能决定战争的成败,C错误;材料说明数学与军事的关系,并不能说明助推了战争形态的改变,D错误。 23.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语言表述。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文学 A. 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 B. 平民渐称为阅读主体 C. 推动了民间教育普及 D. 更注重创作的娱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语言越来越为广大平民所理解,这表明古代中国文学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呈现通俗化趋势只能表明平民可以看懂并理解,但不能表明平民就是阅读主体;C选项中“普及”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中所描述的语言仅是个例,不能据此说明古代中国文学更注重娱乐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zhòu),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们二人共同关注是 A. 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B. 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C. 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D. 意境深远的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绘画注重立意,“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些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选D。材料贸易体现山水画中“浓妆淡抹”的特点,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关于人物画的特点,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风俗画的特点,故排除C。 25.戏台上有一副对联是:你一枪、我一刀,杀人不死;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材料可用来说明戏剧表演具有 A. 程式性 B. 虚拟性 C. 逼真性 D. 夸张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戏剧舞台上,其表演是“杀人不死”、“非走不行”,这说明戏剧表演具有虚拟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戏剧的程式性指的是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是戏剧表演的虚拟性,不是逼真性和夸张性,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一直是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材料二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同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的起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行成丛林。 【答案】(1)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和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了思想进步。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3)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要从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两个方面分别解答,例如,积极方面主要突出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使儒家思想上升到了理的高度等。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的相同之处主要突出都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之类的答案均可。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所起作用的不同主要突出李贽的思想作用甚微而文艺复兴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 (3)第三问要从明清时期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文化状况分别去解释原因即可,例如,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方面大兴文字狱等使人们受到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严重等。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材料中的“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稍加变通就可以作为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道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孟德斯鸠: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3)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影响。 【答案】(1)依据: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关注人的发展,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其思想影响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2)内涵: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三权分立;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影响: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势力;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解析】 【详解】(1)依据:根据材料一“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可知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提出了理性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该理性的思想影响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2)内涵:依据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可知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依据材料二“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可知是三权分立;依据材料二“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人生而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可知是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以及理性判断等。 (3)影响:依据所学从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势力、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等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氛围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然而《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摘编自《<兰亭集序>赏析》 材料二 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一类独立不羁的形象,最能体现八大山人的独特性格。《孤禽图》历来脍炙人口。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将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会被它触动:一幅白纸,只在下方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有横眉冷对大千世界的气势。 ——摘编自《八大山人:书画里都是谜》 材料三 社会是艺术产生的源头,而艺术则是社会源头流出的一股活水。顺着时间的足迹,它一路走来,有时沉静,有时潺潺,有时又猛烈的撞击,瞬间迸发出灵动的水花。 ——摘编自《陈洪森艺术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孤禽图》所体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1)特点:飘逸潇洒,虚玄灵动。原因:士人群体思想较为自由;士人群体具有较为豪放的情怀。 (2)时代背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萌生了反抗精神,追求个性解放。 (3)关系:社会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得出飘逸潇洒,虚玄灵动。原因:根据“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氛围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得出士人群体思想较为自由,士人群体具有较为豪放的情怀。 (2)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从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进步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等角度分析总结。 (3)关系:可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反应社会生活分析,根据“社会是艺术产生的源头,而艺术则是社会源头流出的一股活水”得出社会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根据“有时又猛烈的撞击,瞬间迸发出灵动的水花”得出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