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设计+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新人教版)+复习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设计+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新人教版)+复习专题

部编版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设计+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新人教版)+复习专题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设计(附参考答案)统一与分裂问题 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三次分裂四次统一),但是,纵观我国封建 社会长达 2300 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 700 年左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 心力和凝聚力,分裂只是国家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裂。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相对 的、次要的地位,统一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 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但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1)从统一的局面看: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 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逾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从朝代来看,秦、汉、隋、 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 夏商西周王朝(公元前 21世纪一公元前 771年)共约 1229年,秦汉(公元前 221年一公元 220年)440年, 西晋(公元 265 年一公元 316 年)51 年,隋唐(公元 581 年一公元 907 年)326 年,元明清(公元 1271 年一 1912 年)641 年。在中国 39 肋年王朝统治时期中,统一时间约 2687 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共四次九朝, 即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计 289 年,最短的是秦朝 15 年。 (2)从分裂时期看:分裂时期比较短暂,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 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如曹操、诸葛亮、孝文帝、赵匡胤等。封建社 会的分裂共有三次: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时期。 (3)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 世界影响,隋唐中华文化圈的形成。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统一的一般原因与作用 (1)统一是主流的原因: 客观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 明显的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 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③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一再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 发挥了巨大作用。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利作用。(意识形 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④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⑤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⑥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分裂时期客 观上存在着民族频繁交往,民族融合增强,民族间的关系愈益密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 不断强化,有利于后来的统一,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⑦每个分裂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为后来的统一提 供了方便; 主观上:①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在统一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秦始皇、唐 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统治者实现统一战争的策略。 ③割据政权中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统一局面的意义: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深远,这对政权的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的融合、科技文化 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3、分裂的原因与危害 (1)原因:①根本原因:占主导地位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②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争权夺利。⑤边疆 的民族矛盾,民族融合不够稳固。⑥外部势力的影响。 (2)危害: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人民生活困苦等。 (3)分裂的客观作用:①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人文地理改变, 经济文化交流等;②而分裂本身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如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分裂时期出现许多局部 统一,一些统治者着手社会改革以扩充实力实现统一等。 4、分裂时期孕有统一因素(客观) (1)即使在我国长期分裂时期,同样反映出各民族人民统一的强烈愿望。 秦统一以前具备的有利于统一的因素有:①春秋战国长期兼并战争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争霸战争中, 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②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③新的封建经济形成、 商业交往和城市兴起,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统一;④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势力最强的国家,是 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⑤韩非子的理论为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所具备的条件有:①人民希望统一,反对战乱和少数贵族的压迫;②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统一创造 了条件;③江南经济的发展是统一的物质基础:④北朝后周统一北方成为隋朝建立后统一中国的基础。 元朝统一所具备的条件有:①建立在人民反对战乱渴望统一的基础上的;②同时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北 方经济恢复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③民族融合、民族问经济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是统一的基 本条件。 (2)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秦、西晋、隋、元四个朝代结束长期割据完成统一,形成我国秦汉、隋唐、元明清等主要的 长期繁盛局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 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隋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对全国广大 地区的有效统治,并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民族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5、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反对封建地方贵族或地主割据势力的分裂。 中国古代出现过封建贵族分裂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危害社会,不得人心,最终以失败告终,其 中有:①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西汉王国势力增大的结果,汉景帝经过三个月战争平定叛乱,对王 国控制加强,汉武帝时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②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东汉来年形成割据一 方的军事集团,最终出现三国鼎立局面,人民痛苦不堪,反对分裂;③唐朝中期藩镇节度使权力增长,导 致“安史之乱”,此后出现长期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人民蒙受 苦难,反对分裂,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割据 中国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扶植下出现过军阀割据局面,主要是从 1916 年起,以冯国章、曹银为首 的直系,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 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的,帝国主 义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大革命期间军阉割据局面结束。 (3)巩固边疆的斗争(见区域历史复习) 6、认识(与“政治”学科的综合)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 利益和共同愿望。这说明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在当前特别是要反对 台独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说明我们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即必须坚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我们党和国家决定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 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民族自治区,还是特别行政区, 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 的性质。这也表明我国是中央统一领导的社会主义单一制国家。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一国两制、和 平统一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不是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 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 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7、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1)186l~1865 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反对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的行为,进行了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 统一。 (2)l 9 世纪中期,德意志、意大利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20 世纪 90 年代初,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发展。 (4)20 世纪 90 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中国统一大业的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 (5)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有利于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测试(附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 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 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 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 3.在 2005 年进行的全国 l%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 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 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4.《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商、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同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互相厮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5.下图形象地反映了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③前者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④前 者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后者是属于上层建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 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7.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 )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 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 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 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 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0.秦始皇若生活在古代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可能会( ) A.被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当选为执政官 C.当选为元首 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11.《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 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2.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 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有( )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 确的? (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1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15.“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 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说这句话的应 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6.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 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 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17.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8.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 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1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 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20.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 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石单);其余不可胜记!” 与上述人才兴盛有关的制度是( )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2.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 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 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 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2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 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 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24.洪武十一年,会稽守卫某贪赃枉法,不问政事,明太祖决定对他调查处理。你认为当时对其处理可能 要通过( ) ①锦衣卫 ②刑部 ③按察使司 ④通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下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26 题 14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2 分,24 题 14 分,共 40 分) 26.(13 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 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 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 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 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 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 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 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 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 分) 27.“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阅读材料(14 分) 材料一 “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 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 矣。” 材料三 “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 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 (6 分)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2 分)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4 分) 28.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答 下列问题: (1)中央集权制度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系统。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中央行政制 度的演变情况。(4 分)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全面推行的郡县制和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样的 开创性贡献?(2 分) (3)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6 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两种都答 按第一种给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C A D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D D C D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得分 26 27 28 总分 答案 B B A A A 26.(共 14 分)(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 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 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4 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 分)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4 分)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27.(共 14 分)(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 不当,地方军权过重。(6 分)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2 分) (2)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2 分)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 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2 分)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 2 分) 28.(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唐朝完善了三省 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初设立军机处。(4 分。秦朝两点中答出一点即可) (2)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或垂直)的管理;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 分) (3)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反对外来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长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 久性。(每点 1 分,6 分) 同意第二种意见:沉重的赋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八股取士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 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 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 风,造成政治腐败。(每点 1 分,6 分)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附参考答案) 【考纲考情】 1.知道欧共体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及其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 3.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概况和作用及其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政治力量 【重难点分析】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 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根本原因: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3)政治原因:出于抗衡美苏和自身安全以及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需要。 (4)思想原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5)直接原因:法德两个国家化解宿仇,实现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2.进程: (1)1951 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和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使政治宿敌法德的矛盾化解。 (2)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3)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3.作用: (1)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尽量“ 用一个声音说话 ”。进 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 ,日本成为仅次于 美国 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原因是: (1)日本政府进行了 民主改革 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2) 美国的大力扶植:一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二是原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 部发还日本;三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3)朝鲜战争使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时也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 开了大门。 (4)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 经济发展战略 。一方面加强政府投资,重视 教育;另一方面提出 “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经济 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表现: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 民族解放 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2)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 美苏 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 1961 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有 25 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 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内容:(1)奉行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 (3)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4.影响: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 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 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 局 5.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试题演练】 1. 1970 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 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2.1964 年 4 月,77 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 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 联……(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 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来源 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 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 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 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 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 括 ( ) A.欧共体崛起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6.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 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 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并未放弃霸权政策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7.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 价值观。”这反映出 ( ) A.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苏联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曾击溃了美国 C.美国企图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不得不赞成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格局[来源:学#科#网] 8. 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 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 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需要。”对这一观点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确认了中国在克服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来源:Z§xx§k.Com] 9.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 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 )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10.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在国际舞台上体现 这一声音的历史事件有 ( ) ①1948 年马歇尔计划提出 ②1951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③1 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 年欧共体成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1945 年 12 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 产能力维持在 20 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得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 年美国政 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 年 5 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B.帮助日本发展生产,供应朝鲜战争所需的军事物资 C.恢复日本经济,把日本作为“冷战”的工具 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12.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而柏林墙则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对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解 读正确的是 ( ) A.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当年建立的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 B.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C.联邦德国并入民主德国实现两德统一加速了柏林墙的拆除 D.东德参加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折射出它给德意志民族心灵上带来的创伤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 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 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 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 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 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1970 年 美 日 西德 法国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总产值 37.8% 9.45% 10.1% 6.5% 100% 出口贸易 15.2% 6.9% 12.2% 6.4% 100% 黄金外汇储备 5.3% 5.2% 14.6% 5.3% 100% 材料三 进入 70 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 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 50 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 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它们在 20 世纪 60 年代采取了什么重 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 治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 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四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 国的安全和 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 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 对立走向多极化。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是什么政策?它说明了美国什么意图? (2)针对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3)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 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6:D A C D C A 7---12:C C B C C B 13.答:(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要求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当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任何一个 西欧国家都无力单独与之抗衡,必须联合,1967 年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 (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 局。 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严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 世界霸权地位,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必将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4.答:(1)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2)1949 年,苏联和东欧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 年 5 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 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3)①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③中国的国际地 位提高。 (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附参考答案) 【考纲考情】 1.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并能分析其原因 2.掌握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3.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重难点分析】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原因:受苏联改革 和国内 经济困难 的影响; (2)实质:社会制度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表现:1989 年,波兰 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90 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东欧各国相 继发生变化。 2.苏联解体: (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走进了误区; (2)过程:1990 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 多党制 。1991 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 立,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 独霸全球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世界形势 出现了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表现: (1)1999 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空炸南联盟。 (2)2001 年,发生了 9.11 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1)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 单极世界 ,企图独霸世界; (2)1993 年, 欧洲联盟 的成立和扩大,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 日本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席位。 (4)俄罗斯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 界和平。 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试题演练】 1.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 21 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 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 美国实力抗新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 B.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增强 C.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 D.世界政治多极化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2.在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后,中国海军于.2008 年 12 月 26 日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 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自 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以来的首次远征,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说明①中国海军 出兵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合理合法的 ②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出兵严重损害了索马里的国家主 权③说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④中国出兵的根本出发点是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3.“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 那座耸立了 69 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 15 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 史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苏联解体 B.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D.多极化趋势出现 4.“1991 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结束;同年中东地区爆发海湾战争,前南斯拉 夫地区出现了战争和冲突,其激烈程度为欧洲地区 50 年代所罕见;2000 年 6 月、韩国和朝鲜两国领导人 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上述材料表明 ①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 超级大国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③两极格局解体后, 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 ④冷战结束,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加,同时出现一 系列新矛盾( )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拉尔夫·达伦道夫在 1998 年写道,20 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 但 20 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 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 世纪( )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6.约瑟夫·奈教授 2002 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 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 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7.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8.2011年,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斗争不断,局势日趋紧张。一些国家的侨民纷纷撤出,西方国家 也趁机插手。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霸权主义是造成利比亚局势紧张的根源 B.国际恐怖主义是动荡的罪魁祸首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D.和平与动荡并存是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9.当今世界局势出现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C.日本要求建立政治大国 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10.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进北约东扩,另一方面加强与日本 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 ( ) 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 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 ③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 ④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1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发动 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表明 ( ) A.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是由恐怖主义领导的国家 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积极推动政治经济全球化 12.“冷战”结束后,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存在着民族、宗教、种族、领土等深层矛盾 B.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制造紧张气氛 C.北约国家妄图取代联合国的地位 D.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日益减弱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 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图一 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 材料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格格局结束,世界 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 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 证该观点。 (2)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谈谈图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 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 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 1元钱, 将会产生 7 元至 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 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 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 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解析】 1---6:A C C D C D 7---12:D D B C C A 13.答: (1)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 的修筑等。 (2)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经济政治一体化。影响:使资 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 面,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总体趋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欧洲联盟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苏联的解体;经济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14.答: (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