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 一、选择题 1.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 祭祀对象发生变化 B. 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C. 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 族权色彩日渐浓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殷商到西周,由祭祀鬼神相当普遍到执政必须注重民众需求,说明到西周时期民本思想逐渐显现,故选B项;注重民众需求并不意味着祭祀对象发生变化和平民地位上升,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 2.汉惠帝时,开始以御史大夫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汉武帝十三年,因监御史玩忽职守,遂谴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丞相史出刺地方 A. 扩大了丞相权力 B. 精简了监察系统 C. 澄清了地方吏治 D. 清除了王国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派遣丞相史出刺地方使丞相获得了监察地方的权力,实际上是扩大了丞相权力,故选A项;丞相史出刺地方并一定就会精简检查系统和澄清吏治,排除AC项;汉代最终清除王国威胁的是推恩令,排除B项。故选A。 3.在宋代,城市救助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普通贫乏居民、老弱病残之人、懈寡孤独者、流浪乞丐,以及生活困难的官宦士人、皇室宗亲等,涉及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这反映出宋代 A. 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与规范性 B. 政府抑商政策松动 C. 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D. 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城市救助范围扩大,不局限于等级,说明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故选C项;救助范围扩大并不能说明救助具有系统性与规范性,更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活跃,排除AD - 12 - 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B项。故选C。 4.明朝末年,作为出版中心江南地区,原先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图书市场中,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末 A. 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 B.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C. 民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D. 经济发展丰富图书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等信息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门类增多,丰富了图书市场,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项;B项中的“影响广泛”说法绝对,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片面,排除。 5.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一些学者用核心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刻画晚清民初公共意识的展开。 图中■对应的词汇是 A 立宪 B. 经济 C. 洋务 D. 共和 【答案】A 【解析】 - 12 -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在1905年前后出现频率达到顶峰,结合此时的社会背景和清末新政的相关内容,可知它对应的应该是立宪,故选A项;经济是个范围宽泛的词语,并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B项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就宣布破产,因此洋务不是频繁出现的词汇,排除C项;1905年前后的社会热潮应该是立宪,而不是共和,排除D项。故选A。 6.据统计,1887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1.26亿市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2.99市亩,到l914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耕地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这一现象 A. 说明地权分散的趋势不断增强 B. 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C. 体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扩展 D. 导致了农村经济基本结构的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下降说明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故选B项;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下降并不意味着地权分散趋势加强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扩展,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基本结构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 7.1929年4月,红四军第四军政治部在江西南部于都发布了134条标语,主要包括“针对国民党以及帝国主义、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及任务、目前时局、共产青年团和青年妇女以及商人和工人利益等等”。这些标语的发布 A. 有利于土地革命斗争顺利开展 B. 壮大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力量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D. 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中的时间可知此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标语的内容可知这些标语的发布有利于土地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故选A项;1929年中日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壮大反抗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不存在,排除C项;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D项。故选A。 8.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 - 12 - 图中的主题体现了 A. “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B. 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 C.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 改善交通运输的愿景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3年发行的分币图案都以交通工具为主,由此可知体现了当时改善交通运输的愿景,故选D项;1953年“一五”计划刚刚开始,成就巨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伍分纸币的图案为轮船,所以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的说法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项;由纸币图案得不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 9.民主制时期的雅典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谁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义秩序问题上有发言权,但却不比别人更有见地。这种“时尚”的形成 A. 反映出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 B. 折射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 C. 体现了智者学派影响力度 D. 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说明凸显了人的主张和重要性,这是智者学派影响的结果,故选C项;“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并不能反映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也不能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故排除AD项;怀疑精神的盛行应该是雅典人理智成熟的表现,排除B项。故选C。 - 12 - 10.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谈道:“要是在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专制:要是在那里有两种宗教,它们自己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扼杀;但是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这一思想体现了 A. 民主性和多元性 B. 国际性和融合性 C. 法治性和竞争性 D. 科学性和时效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格兰有三十多种宗教却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民主性和多元性,故选A项;三十多种宗教和平共处并不能体现国际性、法制性和科学性等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 11.在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一23%。出于争霸的需要,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 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 B. 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 C. 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 D. 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片面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最终导致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故选B项;官员思想僵化是导致这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原因,排除A项;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是带来的问题之一,但与经济转型受到迟滞相比不是主要问题,排除C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表现,不是带来的主要问题,排除D项。故选B。 12.发展经济学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欠发达国家问题的学术流派。该学术流派的代表性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欣欣向荣,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解释有些国家依然贫困,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克服欠发达国家的困难的最流行观点。这一理论 A. 加强了国际区域合作 B. 发挥了市场杠杆作用 C. 突出了政府经济职能 D. 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家干预理论成为西方经济理论的主流思想之一,因此发展经济学在采取克服欠发达国家经济困难的措施时应该是倾向于采取国家干预,即突出政府的经济职能,故选C项;发展经济学是研究欠发达国家问题的学术流派,因此该理论不是侧重于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和稳定国际金融秩序,排除AD项;发挥市场杠杆作用和当时的主流经济思想不符,排除B项。故选C。 - 12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城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初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满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县制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为主轴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为国家行政深入农村基层、改变乡村社会的无序状态提供了组织保障;网时,近代县制在国家行政与民主制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县级行政处在官治与自治的结合部,网时又与府厅州同为上级地方自治团体,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县的行改地位,使之在建立地方自治、加强地方权力、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处于枢组的位置。当然,近代县制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始终木能建立起现代的县级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且县级政府组织机构开始出现元胀领向:没能解决对“官治”县级行政的民主监督问题:始终未建立起统一的县级财政系统,乡镇一级财政往往是个空架子,乡镇、保经费及部分县办事务经费始终靠临时或困定性掉派维持等。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端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县刻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县制的认识。 【答案】(1)特点: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总体数目变动不大(或总体稳定,具有连续性);行政职能完整;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 12 - (2)变化:在县下建立区乡一级行政及保甲制度,与近代民主政治结合,实行地方自治。 原因:加强对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增强;自然经济解体,近代经济发展。 (3)认识:中国县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在中国地方行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县级行政机关总体比较稳定,但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或社会变迁而有所调整;中国县制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等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主要是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总体数目变动不大;行政职能完整;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影响:根据“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2)根据“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在建立地方自治、加强地方权力、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处于枢组的位置”等内容可知,中国近代县制的变化主要是在县下建立区乡一级行政及保甲制度,与近代民主政治结合,实行地方自治。 原因: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农村基层管理需要、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影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增强;自然经济解体,近代经济发展等方面总结变化的原因。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县制的历史、作用、与时俱进和促进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角度阐述对县制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认为道德就是天理,是客观运行规律,国此后期很多朝代的中国人都不再去探究道德是什么,只是按烈祖翠的教训去遵守道德。只是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接打了,丈人们总结经验教训,错误地总结出道德礼教是朝约中国发展的原国,才导致中国道德素养的大崩滑。西方人崇高逻辑推理,在道德研究上西方人多从个人的感受和道德评判标准上进行研究,个人感受上就引中出善悉论、情感论、车福论、功利论,道德评判标准又引申出知识论、伦理学、目的论、动机论、理性论、公平论、平等论等。 ——摘编自辛一山《中西道德差别》 - 1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传统道德”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观点,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中西方传统道德存在较大差异。 评析:鉴于地理环境、价值趋向、具体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传统道德差异较大。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属于内陆型文化,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社会相对稳定。思想道德比较保守,进取意识不强,创新性不足;西方文明多起源于大海,西方人乐于冒险,有民主和挑战精神。从双方价值取向来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倡导的血亲与人伦、修身与养性、孝道与理性、安土重迁等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趋向于谦虚、谨慎、忍让等;西方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西方道德注重个人之“利”,因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成为社会道德的主流。从具体形态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国人偏向于重整体、轻个人;西方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征服自然的科技,在道德上易形成重视个人利益,忽视整体利益。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传统道德分歧较大。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人认为道德就是天理,是客观运行规律”、“西方人崇高逻辑推理,在道德研究上西方人多从个人的感受和道德评判标准上进行研究”等内容可得出中西传统道德分歧较大的观点。结合所学可从中西方地理环境、价值趋向具体形态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出现很多新事物,六部制度陈腐落后,无法应对新的形势。郑观应等人意识到铁路及电报局等为“利国要政”。1906年,清廷设立专门中央机构—一邮传部,负责铁路、电政、邮政及航运。以铁路为例,邮传部致力于筹措资金创办铁路,发展铁路营运,推动铁路与电报局之间的路电接线,开展路矿联营活动。其成立包含着晚清政府签合数治资源的诉求,“以便把以往各省兴办之事,皆行集中于中央”。邮传部统筹规划,相继默回京汉铁路的创办权,接管外人掌控的邮政,等等。此外,随着新式交通的兴起,“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父母在,不运游”的社会心理也发生变化。 ——榜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邮传部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邮传部设立的意义。 - 12 - 【答案】(1)背景:传统的中央行政机构陈腐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冲动;晚清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识之士逐步意识到兴办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重要性。 (2)意义:调整中央行政体制,推动了传统行政体制向现代政治体制的过渡,有利于中国政治现代化;挽回利权,有助于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商货流通,使信息传递更加便捷,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晚清工业化进程;促进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冲击了传统观念,解放了思想。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国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出现很多新事物,六部制度陈腐落后,无法应对新的形势”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传统中央行政机构落后、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晚清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识之士的认识等方面总结概括相关背景。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调整中央行政体制、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挽回中国利权、巩固国防、促进商品和信息流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促进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等方面概括其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色革命”是专指以某种并花或物品的颜色为代表的一种亲西方尤其是亲关国的一种政权变更行动。美欧国家的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民间或半民间组织培育独联体国家的“数治精英”,扶持当地“反对派”,支持当地民众以街头政治的方式夺权,建立亲美疏俄的政权。“颜色革命”在自2003年起的三年时间内,先后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掌连续发生。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发生动荡时,美国政府均通过情报机构向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传递带有成胁的信息,睛示他们必须下台。“颜色革命”发生的独联体地区存在着民族矛盾、贫富矛盾、经济矛盾三大矛盾,这些矛盾丛生交错,导致政治分裂、派系林立。 ——摘编自曾枝盛《颜色革命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欧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欧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影响。 【答案】(1)特点:一般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由民间组织策动;欧美国家的支持,建立亲美疏俄政权。 原因: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国内政治混乱;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积极策动。 (2 - 12 - )影响:造成了地区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利于地区稳定;加剧了美俄之间的对立,不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美欧国家的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民间或半民间组织培育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精英’,扶持当地‘反对派’,支持当地民众以街头政治的方式夺权,建立亲美疏俄的政权”等内容可总结东欧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特点。 原因:根据“独联体地区存在着民族矛盾、贫富矛盾、经济矛盾三大矛盾,这些矛盾丛生交错,导致政治分裂、派系林立”等内容可知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和社会矛盾复杂、国内政治混乱、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策动有关。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东欧中亚策动的颜色革命实际上是造成了地区局势的动荡,不利于地区稳定,加剧美俄对立,最终威胁世界和平。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准备工作。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斓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旋研制工作立项上马。黄把华后来被任命为核潜提研制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成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主持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图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197l年,中国第一般核潜艇试航,197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其研制周期之短,建造速度之快,在世界核潜灰发展史上是早见的。 ——摘编自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院士风采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中国核潜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旭华的主要贡献。 【答案】(1)原因:中国核计术取得重大突破;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借鉴国内外技术成果;黄旭华团队的无私奉献和科学精神。 (2)评价:推动了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体现了中国科技人员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斓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旋研制工作立项上马” - 12 - 、“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图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等内容可知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成功核潜艇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核计术的突破、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借鉴外国技术成果以及黄旭华团队的无私奉献等。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有利于推动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体现了中国科技人员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 12 -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