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转段(期末考试)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转段(期末考试)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 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C. 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 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失其度矣”和“僭越”“ 这违反了“周公之典””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违反周礼的,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的,A和D正确,不符合题意。春秋晚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孔子还在维护捍卫周礼,不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保守主义倾向,C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孔子维护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B。 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而不是神,这种封建伦理观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思想核心。所以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就是儒家吸收佛道的突出表现;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讲求民主民权;C选项错误,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故正确答案为 D选项。 3.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等信息可知,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书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隶书的出现促进汉字的发展,但材料没有强调“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转折点的作用,A项错误;草书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而不是隶书,并且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隶书的使用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需求,没有强调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问题,D项错误。 4.19世纪,欧洲公众一般都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科学高不可攀。1895年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用大量篇幅普及科学知识,许多科普书籍成了热销书,科学发现成为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这一变化表明 A. 科技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B. 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 C.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观念更新 D. 科学知识逐渐被庸俗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许多科普书籍成了热销书,科学发现成为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欧洲公众对科学态度的变化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表明当时科学知识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科技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科学理论逐渐被庸俗化”这些表述在材料中均无法直接体现,排除ABD。 5. 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概念的每一种主要的假设——原子是构成自然的坚固的、不毁的、独立的砌块,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一切现象具有严格的机械的因果关系,对自然进行客观的观察是可能的——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进行理论综合 B. 《物种起源》发表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C. 量子论建立起对物体研究的宏观视角 D.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可以得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选择D选项;经典力学体系确立于17世纪末,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排除A选项;《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B选项;量子论主要研究微观世界,而不是宏观,故排除C选项。 6.近代巴黎举办了一次“无名画家展览会”。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微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这一艺术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是 A. 工业文明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B. 欧洲民族运动高涨忧患意识增强 C. 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D.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可以看出,这是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他跟光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工业文明时期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故A正确;B选项表述的应该是民族音乐兴起的背景,故B错误;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是现代主义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故C错误;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是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故D错误。 7.如下图是2018年5月5日中国赠送给德国的马克思塑像。马克思主义深深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以下有关于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立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②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③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把马克思主义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但不能表述“立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不符合史实,①错误;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如报刊等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②正确;李大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分的内容,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即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 8.达尔文认为,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每个物种可以产生比能存活多得多的后代,但自然界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由此可以推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特点之一是 A. 用进废退 B 动物优先 C. 物竞天择 D. 趋利避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特点是物竞天择,故C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9. 伯里克利时代,有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头骆驼。”他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的雅典 A. 经济富庶 B. 对外战争大获全胜 C. 疆域辽阔 D. 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头骆驼”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因此有人说都应该见过雅典,并且为雅典狂喜,D项正确;这时期每个人应见过雅典,并且为之狂喜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而不是经济富足,A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应见过雅典,并且为之狂喜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因为对外战争大获全胜、疆域辽阔,并且这两个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 10.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C. 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商鞅变法,抛却传统礼数,两年行使后使得秦朝旧有民风衰败。所以秦朝的人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样做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有利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所以C正确。ABD题干没有体现。 1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制御华夏,辑平九服”信息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其它选项都是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 私田出现——均田制 B. 商贾囤积——市易法 C. 边疆危机——将兵法 D. 土地兼并——免役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其中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B项正确。均田制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A。将兵法是“强兵”措施,与“理财”无关,排除C。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免役法并非是解决土地兼并而采取的措施,排除D。所以选B 13.“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 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 C. 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日本认识到中国文化制度的先进,派使节到中国访问学习,目的是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故传A;材料主要是引进文化,促进本国发展,而不是与中国加强交流,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进行贸易往来,C错误;D与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相矛盾,排除。 14.英王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凯瑟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于是他跟教廷决裂,创立了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他的实质目的是 A. 养儿子继承王位 B. 与王后离婚 C. 强化王权 D. 消灭宗教 【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实质目的”(即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目的是利用宗教改革之机,与教皇决裂,建立民族教会,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AB是表面现象,D项不符合史实,故ABD排除。 15. 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答案】A 【解析】A项体现的新教思想是人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信仰得救,而不必去求助于教会的教父或者他人,宗教改革主张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不用依靠教会和教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体现了罗素的认识。故答案选择A项。D项强调的内容则是教皇所代表的封建教会以救赎仪式为表象,但实质是对人民的剥削这一行为的理论基础的质疑,即教皇拥有帮人洗脱罪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16.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主要描写彼得一世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他的改革 A. 建立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 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 C. 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沙皇统治 D. 巩固了商人和新兴地主的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B项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项。当时俄国还没有资产阶级,排除A项;当时俄国实行君主专制,排除C项;D项中的“新兴地主”说法错误,排除。 17.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 “殖产兴业”政策 B. 废除了旧体制 C. 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D. 进行军事改革 【答案】C 【解析】福泽谕吉强调的是“学问”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C项正确;殖产兴业、废除旧体制和军事改革,均与学问和个人成长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8.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 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类似,故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C项;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 19.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1837年的著作《疯子的辩护》中写道:“热爱祖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这里的“真理”是指 A. 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 总结克里米亚战败原因 C. 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 D. 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十二月党人”是1825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故这里的“真理”是指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故D正确;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在1861年,排除A;克里米亚战败原因、工业革命带来财富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20. 1864年,俄国颁布《司法条例》,宣布帝国所有臣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法官独立于政府且终身任职;确立公开与独立的诉讼程序,实行陪审员制和律师制。这表明俄国 A. 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由此开始 B. 三权分立的政权架构平稳运行 C. 近代司法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D. 沙皇专制政治体制宣告终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俄国《司法条例》的颁布表明俄国近代司法制度初步确立起来了,答案为C;废除农奴制是从1861年开始的,A错误;材料是司法方面内容,只有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不能证明三权分立架构建立,B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标志沙皇专制的政治体制宣告终结,D错误。 21.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 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 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可知,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有利于打破贵族和武士的特权,推动国民平等,加强国家对百姓的管理,便于征兵、征税等,故A正确。“取姓”与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殖产兴业主要指发展近代工商业,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故选A。 2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邵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故答案选B。其他三项不是最佳答案。 23.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假设“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或许变法就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24.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答案】A 【解析】材料“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故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故C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没有实行土地流转,故D错误。故选A。 25.以下是国务院从1992年起颁布和实施了的部分新政策。这表明,我国政府着力( ) 《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通知》1992.12 《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2 《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1993.4 《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1994.7 A.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开放范围 C.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 构建经济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由“证券市场”“粮食流通体制”“证券发行”“开发区”可知我国政府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正确;材料中的通知与扩大对外开放范围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的新政策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增强,C项错误;材料是行政通知,与经济法律体系无关。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题14分,27题20分,28题1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解析】 (1)根据“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家来源、国家归属、国家运行机制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并结合材料一可知,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根据材料一可知欧洲的国家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形成神权国家,所以欧洲近代国家观念主要是反对教会神学。而中国近代的国家观念则是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其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是中欧的社会传统和面临的社会现实、经济基础有关。 27.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 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可知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可知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再据材料二“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可知是采用极端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挽救了民族的危机。但是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和武士精神,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给亚洲和世界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8.【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答案】(1)措施:整顿太学。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 (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 (1)措施:根据“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得出整顿太学。特点:根据“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得出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领域:根据“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得出办学管理机制;根据“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得出办学机制;根据“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得出教学内容。 (3)特点:根据“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得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可从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因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等角度分析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