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一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大禹“通大川,决壅塞”,使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使“三江五湖,注之东海”,是造福百姓的历史人物,D项正确;中国古代没有黄帝治水的传说和记载,A项错误;尧的功绩不包括疏通河流,治理洪水,B项错误;舜不是“通大川,决壅塞”,成功治理洪水的历史人物,C项错误。 2.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这表明 A. 汉字有利于国家统一 B. 文字是可以用来记录社会现象的 C. 汉字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可知统一的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故D项正确。A项国家统一、C项推动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3. 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A. 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 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 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 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 4.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 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 维系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明辨血缘亲疏关系和区分尊卑等级关系只是“礼”的核心作用的一部分,故AC两项错误;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秩序,最终达到维系统治秩序的目的,D项更能体现“礼”的核心作用,故B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5. 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 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 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 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 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可以看出“君、亲、师”所代表的人伦秩序越来越受到重视,故C错误,正确答案选D;由“既拜神,也拜人”可知是有宗教色彩的,故A错误;题干并没有体现程序的变化,只是对象的变化,故B错误。 点睛:“变化”是这个题目最该关注的核心信息,“天、地、祖”变为“天、地、君、亲、师”,“‘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这两个变化如果解读正确,答案就出来了。这也是高考比较关注的焦点能力问题。 6.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D. 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答案】D 【解析】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故答案为D项。A项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排除;“尊王攘夷”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列国内乱”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制度。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存在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等弊端。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衰落。 7.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家国同构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西周是奴隶社会,是私有制社会,C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D错误。 8.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 “县”等,故选C。 9. 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割据政权 C. 防御辽兵进攻 D. 节省军费开支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现象与实质的认识。审题时要注意题干的限定语是“为了”的含义,实际上是指达到的目的或现象的实质。而限定语中“主要”一词,是提示目的或带有根本性的或长远的含义,提示有程度性的区别。四个选项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目的。而宋太祖建国后,为巩固自身统治,首要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 10.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 A. 改革盛行 B. 战争不断 C. 王室衰微 D. 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当时的社会特点不包括国家统一,D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实行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战争不断,B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王室衰微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11. 据《中国近代史工业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爆发 B. 《马关条约》签订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 《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的信息说明是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规定,故B项正确;A是1840年;C是1914年;D属于政治方面影响。 12. 隋朝和秦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不正确的是 A. 两个王朝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而实现了统一 B. 都建立和开创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 C. 两个王朝都是由于暴政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D. 都开凿了大运河和修筑了万里长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没有修筑万里长城,D项符合题意;历史上, 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确立起一整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等,两个朝代都建立和开创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秦朝和隋朝都由于暴政加速了王朝的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 13.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 推恩令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可得出是隋朝建立的科举制,故B项正确,排除ACD。 14. 甄子丹主演的电影《锦衣卫》,揭开了明朝锦衣卫神秘的面纱,此机构 A. 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 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 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 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D项正确;明代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是皇帝,不是锦衣卫,A项错误;明代锦衣卫只是听命于皇帝,具有特务职能的侍卫亲军,并不掌管全国财政大权,B项错误;明代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的是内阁,不是锦衣卫,C项错误。 15.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A. 秦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是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的开端,B项正确;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不是省制,A项错误;明代不是我国省制开始的时期,C项错误;清代省制不是最早的,而是对前世的继承,D项错误。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武则天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 ①开始分科考试 ②开创殿试 ③开创武举 ④实行诗赋取士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是开创殿试和武举,②③ 正确,B项符合题意;开始分科考试是在隋文帝时期,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诗赋取士,①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17.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井田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中的“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是父系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礼乐制,排除A、D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制度,排除C项。 18. 台湾曾经有几座战俘营,监禁一些英国、澳洲及荷兰的军官与士兵。许多士兵被迫在矿场劳动,在山中伐木。这些战俘的来源应当是 A. 1860英法联军之役中被俘虏的官兵 B. 1917年日本与德国开战时虏获的官兵 C. 1942年日本在东南亚战区俘虏的战俘 D. 1972年越战期间台湾收容的各国战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反法西斯战争。1860英法联军之役,中国战败,故A不正确;1914年8月,日本对德国宣战,并且英国与日本等国属于协约国,故B不正确;越战主要是美国入侵越南,故不符合。1942年的日本属于法西斯国家,而英国、澳洲及荷兰属于反法西斯国家,故C正确。 19. 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由美国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刘易斯亨利史汀生监制和策划发行的纪念抗战邮票。该邮票是美国邮政史上破天荒第一枚用外国文字组成中心图案的邮票,也是美国第一枚印有中文的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B. 说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主张一脉相承 C. 表达了美国人民向中国军民顽强抗日的精神致敬 D. 发行该邮票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中华民国成立三十周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42年7月7日由美国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刘易斯亨利史汀生监制和策划发行的纪念抗战邮票。”可知邮票的发行与纪念中华民国成立无关,D错误,符合题意。邮票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的说法正确,A选项正确。邮票上的文字说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主张一脉相承,B选项正确,排除。邮票表达了美国人民向中国军民顽强抗日的精神致敬的说法正确,C选项正确,排除。 20.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③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蒋介石破坏革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侵吞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③正确。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是日本,支持蒋介石破坏革命是英美,排除②和④。因此答案为A。 21. 丘逢甲晚年在一首诗中写到:“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诗中提到的“弃地”事件发生在 A. 1894年 B. 1895年 C. 1898年 D. 1901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结合材料中“丘逢甲”、“弃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因此B选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因此A、C、D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 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A. 丞相 B. 廷尉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丞相,故选A;太尉属于三公之一,掌管军事,排除C;B项是九卿之一,掌刑狱,排除B;D是三公之一,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D。 23.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材料中的习俗 A. 起源于明朝中期 B. 流传于中国北方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受宗法制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即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的习俗是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D项正确;中国人清明祭祖的习俗并非源于明代中期,A项错误;清明祭祖并非只流传于中国北方,B项错误;中国人慎终追远,清明扫墓祭祖与外来文化影响无关,C项错误。 24. 秦汉时期,某中央官职“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通理天下”。该官职是 A. 太尉 B. 尚书令 C. 御史大夫 D. 侍中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外佐丞相”可以看出,这一官职的职能是辅佐丞相,相当于副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官职是御史大夫,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主要负责军事;B选项和D选项都是下属部门,没有起到辅佐丞相的作用。 25.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原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鸦片战争爆发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费正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观点并未揭示鸦片战争的根源,A选项错误;这是费正清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并未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选项错误;费正清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是正确分析,D选项错误。故选B。 26.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BD两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 27. 《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 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 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答案】A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故A正确;B“彻底放弃”说法错误;C应该是《辛丑条约》,排除;中国并未沦为殖民地,D排除。故选A。 28. 今年的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 A. 刺史 B. 郡守 C. 同平章事 D. 三司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为监督权力而设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设立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没有监察的职责,排除;CD项都是中央官职,无监察职责,排除。 29. 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D 【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 30. 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B. 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C. 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 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答案】A 【解析】材料“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联合,这种联合体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选项排除;近代中国走向分裂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的表述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史实,因此C选项排除;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的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 31. 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他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② 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 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相持阶段始于1938年10月,①错误;国民政府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对日战争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②正确;中日互有伤亡,两国人民都深受战争之害,故③正确;陈怀民的妹妹没有怨恨美惠子,这说明中国人民胸怀博大,④正确。故答案选C。 32. 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的情景。早在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官,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 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司令 B.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 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作战的信息,体现出中国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史实不能得出B项结论。故选C项。 33.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力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 书同文 B. 车同轨 C. 行同伦 D. 地同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出“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行同伦,C正确;秦朝统一文字,汉朝出现楷书、行书、草书,官方文体是隶书,故排除A;车同轨、地同域不符合“心理认同”,排除BD。 34.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故③能反映出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则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故④能体现出来;故选B;①②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CD。 35.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中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国家形式之进化也。”这里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 A. 建立的皇帝制度 B. 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 C. 加强的思想控制 D. 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秦始皇”以一政府而统治方数千里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A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不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B项,三公九卿是为皇帝服务的,是专制主义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B项排除;C项,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反而加剧社会矛盾,不符合题意,故C项排除。 36. 对下列抗战时期丰子恺的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控诉了日本侵华的暴行 B. 寄托了对世界和平的愿望 C. 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喜悦 D. 表达了对国共内战的谴责 【答案】D 【解析】根据抗战时期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不能得出其谴责国共内战的寓意,D项符合题意;以“空袭”控诉日本的侵华暴行,以“关山月”寄托对世界和平的愿望,以“胜利之夜”表达抗战胜利的喜悦,以“炮弹作花瓶”展现对国家和平建设的希望,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37. 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秦灭六国,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有重大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们的愿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直接作用、长远影响分析可知,秦朝统一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有,政治上,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们的愿望。 38.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答案】(1)朝代:秦朝。 职能: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名称:三省六部制。 作用:减少决策失误。 (3)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 【解析】(1)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秦朝。职能:根据材料一中“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可知,丞相的主要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名称和作用:根据材料二中“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决策失误。 (3)举措:根据材料三中“(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可知,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为,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4)趋势:根据材料四中“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综合前面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三个条约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分两个阶段概述近代百年间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影响:①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②近代后期收回利权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中“(《南京条约》的影响在于)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根据“(《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确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秩序;综上所述,三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使中国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影响:根据所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可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政治上,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在经济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在思想观念上,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根据材料中“(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1943年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近代后期收回利权、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