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杨青云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2.对于父子关系,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认为父慈子孝是一种道德;董仲舒则主张“父为阳,子为阴”,认为儿子绝对服从父亲是一种义务。这种变化反映了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3.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4.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6.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最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施 B.表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源 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7.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8.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不合时宜 B.礼法并用 ‎ C.厚古薄今 D.源远流长 ‎9.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10.“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11.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偶”(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1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1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14.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无理性的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D.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15.亚里士多德有许多名言,如“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这能反映出他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B.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C.注意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D.哲学思想中含有理性内容 ‎16.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17.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 D.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 ‎18.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19.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子时代。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技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革命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0.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21.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22.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错误地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 C.达尔文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演进有着相同的规律 ‎23.“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经典力学 D.进化论 ‎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交通工具和武器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重大 ‎25.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第II卷(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 ‎26.(20分)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6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D 4.C 5.C 6.D 7.B 8.A ‎ ‎9.A 10.B 11.D 12.A 13.B 14.B 15.D 16.A ‎ ‎17.B 18.C 19.D 20.A 21.C 22.A 23.C 24.A ‎ ‎25.D 二、非选择题 ‎26、(1)理念:①为政以德;②为国以礼。‎ 理由:①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②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观点、影响)‎ 唐宋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问题:①理学走向僵化;②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①追求个性解放;②批判君主专制;③提倡工商皆本;④经世致用。‎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出。第二小问,根据“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 ‎(2)“董仲舒的孔子”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适应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的思想学说。“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作答是要揭示各自的思想渊源和主要思想主张。‎ ‎(3)由材料“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以归纳为:理学走向僵化和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归纳其新发展。‎ ‎27、(1)社会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共同精神:人文主义。(8分)‎ ‎(2)材料三的观点:物 质活动决定精神与制度的发展,精神(文化观念)影响物质活动,既马克思主义理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伴随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要求享受现世生活,需要打破欧洲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阻碍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教会的压榨使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从而引发旨在推翻教皇和机会压迫的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把人们从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下解放出来.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法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这些都很好的证明了,经济基础或物质的决定上层建筑或意识.‎ 反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思想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带来的是更为宽松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是思想、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出现。因此,可以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问实际上是简要回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从材料二的“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足以证明材料二的基本观点主要突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这些基本观点均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以共同精神主要回答成“人文主义”即可。‎ ‎(2)首先一定要准确指出材料三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同时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不过本题困难之处在于很多考生们根本就不知道到这个观点,政治上也很少学这个观点了。“物质决定意识”可以举出资本主义萌芽决定了文艺复兴的必然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决定了启蒙运动必然出现。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可以举出文艺复兴解放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思想文化条件,文艺复兴带来的是更为宽松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等等均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社会历史条件、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物 质活动决定精神与制度的发展的观点等 ‎28、.示例1:‎ 论题:儒学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 阐述: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了正人君子观念,对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使东方文明的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 示例2:‎ 论题: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成就。‎ 阐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示例3:‎ 论题:中国科举制实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阐述: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其内涵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人才。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也将这一制度传入西方并为西方国家推崇和借鉴,西方文官政体是西方各国结合本国国情所创立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官政体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而又在中国的科举制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并用史实加以说明,据材料“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依据题干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及其作用方面加以立论,如儒家思想的作用,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及其影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