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12月)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12月)历史试题

北碚区高2021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6题,共100分,共5页。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挂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 ,每小题3分,共72分)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 ‎2. 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B. 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D. 元朝行省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用内朝牵制外朝,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根据血缘,门第选官,君主主动权不大,削弱中央权力,故B项错误;科举制使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故C项正确;元朝行省长官仍由中央任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作用 ‎【名师点睛】科举制的意义:收拢用人权,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开辟了新的入仕途径,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合理性,在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将教育与做官结合为一体,促成了社会形成持久的读书与重学的风尚;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广泛繁荣;是中国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详解】‎ ‎3.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A. 封邦建国 B. 王权至上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中可以看出夏商时期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4.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A. 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 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 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 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扶持西欧和遏制苏联,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①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 ‎②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 ‎③对于西欧而言,虽然各国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5.“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从“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可以得出这一选官制度消除了贵族和寒门阶层的界限,结合所学知识,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维护贵族利益的制度;B选项和C选项都不具备这一功能。‎ ‎6.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宗法等级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贵贱有序,故选B;世袭制就是世袭官位爵位等的制度,排除C;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7.德国是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发动者,这与其当时政体的哪一特征有关 A. 民主主义 B. 军国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德国政体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20世纪前半期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政体,但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德国政体没有明显的民主主义特征,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与理性主义也不符合史实,故CD项都错误。故选B。‎ ‎8.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A.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答案】D ‎【解析】‎ 南昌起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开始,故D正确;A是八七会议内容;B和C属于毛泽东井冈山时期提出。‎ ‎9.“1777年,英军在北美萨拉托加失败,首相诺思向国王乔治三世说明,他完全不适合留在职位上充当战争领导人,但被拒绝了。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后,下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乔治三世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反映当时英国 A. 首相尚未成为内阁首脑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 C. 国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 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77年首相诺思向国王请求辞职被拒;1781年国王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说明国王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故D项正确。1721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首相成为内阁的首脑,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排除BC。‎ ‎10.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时间“1986年”、“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属于直接选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建国初期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选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1.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A. 剥夺了贵族权力 B.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C. 保护奴隶利益 D.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有了成文法典……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反映了《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故D正确;《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不是剥夺了贵族权力,故A错误;成文法并没有实现社会各阶层平等,故B错误;《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不可能保护奴隶利益,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有了成文法典……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十二铜表法》的作用、意义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A. 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 B. 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 C. 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 D. 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选官是以孝廉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察举制,故A正确;根据材料“后来又因请托舞弊”可知B对材料解读正确;根据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结合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史实可知,C对材料解读正确;D项是科举制,对材料解读有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学生要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有准确的识记。‎ ‎1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19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两项错误。‎ ‎14.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座城市是 A. 长沙 B. 广州 C. 南京 D. 重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了近代被《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又被开辟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 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 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 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答案】C ‎【解析】‎ 从名字上来看,“自耕农”的生产方式是自我耕种,因此经济来源全部来源于自身,只有一部分投向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并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B选项错误,商品经济主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D选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很脆弱的。‎ ‎16.《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 ‎17.《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祭祀,表示身份与权力,故选B。青铜器熔点较低,硬度不够,不适合用作农具,排除A;青铜器少量用作酒具,排除C;货币是经济的象征,并不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排除D。‎ ‎【点睛】识记青铜器的主要作用,学生可结合一些典故或成语帮助理解,如禹铸九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1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漕渠 D. 灵渠 ‎【答案】A ‎【解析】‎ 据题目中“天府”,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现今陕山一代,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量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9.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铁犁牛耕,牛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得到了人民的喜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无关;B选项错误,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同时佛教忌杀生和吃荤,与猪还是牛无关;D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愚民政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答案】B ‎【解析】‎ 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主张崇尚自然,清净无为,B正确;A是儒家思想;c 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 ‎21.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支持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中“西方不禁人的本能”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的思想,而中国“独独禁人的本能”是指扼杀人的正当欲望,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宗族和国家,“存天理,灭人欲”是最好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中“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中的“天人感应”不能体现出严禁人的本性;D项中的“因信称义”强调的是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个人的本能关系不密切。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 ‎22.“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故选C。A“对中国毫无意义”不符合史实,是对四大发明的误解,故排除A。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明只是外部原因,起推动作用,故排除B。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D表述错误,排除D。‎ ‎23.“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B. 卢梭“天赋人权”思想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属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不涉及“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思想以及电磁感应理论,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推动了文艺复兴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打败了骑士阶层 ‎【答案】B ‎【解析】‎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了骑士阶层,故B正确,AC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 ,共28分)‎ ‎2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2)材料二所体现的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规定的意义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结合所学可知是实行民族区域制,对于其意义,从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答案】(1)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变化:由妄自尊大到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 ‎(3)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一些其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 ‎【解析】‎ ‎【分析】‎ ‎(1)据材料一中“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得出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据材料一中”“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得出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据材料一中“能养治可观的人口”“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得出人口众多,据材料一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 的一种重要力量”得出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据材料一中“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得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据材料一中“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得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得出由妄自尊大到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打击,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结合这些侵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3)紧扣题中“1949年以来”“震撼远东和全球”,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等角度可得出: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 ‎【详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