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卷 总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A. 耦犁得到推广 B. 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C. 农业精耕细作 D. 普遍使用曲辕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记载的是在不同季节耕种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征,选项C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耦犁信息,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排除;曲辕犁始于唐朝,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精耕细作的内涵指的是耕种、施肥、田间管理等。 2.《调笑令》中说:“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该诗描述的工具 A. 用于农田犁耕 B. 利用水力灌溉农田 C. 便于交通运输 D. 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可知,这是一种灌溉工具,选项B正确;材料描写的是灌溉工具,灌溉工具不能用来犁耕、交通运输以及冶铁,排除A、C、D。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中描写的是灌溉工具。 3.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材料中所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规模生产 D. 铁犁牛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昼出耘田夜绩麻”可知,这里反映的是男耕女织,选项B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田间管理、耕作时令等内容,排除A;小农经济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而非规模生产,排除C;选项D不属于小农经济特征,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解读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信息,得出男耕女织特征。 4.如图是2015年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发掘的西周的青铜器。这表明西周时期 A. 政府的官营手工业发达 B. 民营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C. 青铜器以生产工具为主 D. 中国开始掌握冶铜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中的青铜器精美,而西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发达,选项A正确;西周时期并无民营手工业,排除B;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原始社会就有冶铜技术,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片得出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同时结合西周“工商食官”制度解答本题。 5.“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发出上述言论的古代思想家,最有可能还提出 A.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B.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C.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 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擦材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可知,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理论,选项D正确;选项A是儒家思想,排除;选项B是程朱理学,属于儒家,排除;选项C是董仲舒思想,属于儒家,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中找出辩证法思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6.1833年,广东佛山镇棉纺织业状况:织造各种布匹的工人有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他们大约在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中工作。材料反映了此时的佛山镇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工场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D. 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工商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佛山棉纺织业规模较大,说明当时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选项B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政府行为,排除D。 7.下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年份 中国当年报刊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A. 中国近代化进程取得丰硕成果 B. 广大民众积极拥护维新派的主张 C. 实业救国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 D. 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1895年以后,国人自办报刊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民族危急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选项D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维新运动脱离群众,因此选项B排除;办报不等于办厂,因此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表格中关键事件1895年,结合国人办报数量在1895年后上升进行解答。 8.下面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一块浮雕,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B. 使几千年的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C. 迫使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采取行动 D. 使红色政权广泛建立呈燎原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浮雕内容是五四运动,这一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排除;选项B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选项D是井冈山道路开辟之后,与五四运动时间不符,排除。 9.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时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各项中,能够验证上述“经验”的是 A. 五四运动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北伐战争 红军长征 第一届全国人大 C. 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三大战役 D.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党和中共的军队,选项C涉及的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和三大战役符合题干中的党和军队的经验,为正确选项;选项A中的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此时中共尚未成立,排除;第一届全国人大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 10.下面为近代中国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 表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B. 行动上实践了新三民主义思想理论 C. 成为敌后根据地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 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争形势图反映出战争以广州为起点,一路向北,攻克汉口、合肥等地,这符合北伐战争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下军事行动,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选项B正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间是1931年,与北伐战争时间不符,排除A;百团大战是敌后抗战的典范,与北伐战争时间不符,排除C;渡江战役中推翻了南京国民党专制统治,与北伐战争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战争出发地在广州,攻克汉口、九江等地,推断这是北伐战争。 11.下面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的票证,它给我们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中国努力保障人民最低日常消费水平 B. 科技创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准 C. 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 生产责任制使工业产品出现剩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一九七四年”可知,这是计划经济时期,说明当时国家经济能力有限,凭票供应百姓日常所需,可见努力保障人民最低日常消费水平,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科技创新,排除B;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是1959年至1961年,与材料时间1974年不符,排除C;此时是计划经济,不是生产责任制,排除D。 1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当时中国大陆这样做的缘由除了加强两岸联系、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外,另一直接原因是 A. 全国拨乱反正的需要 B. 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需要 C.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需要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79年,这一年中美建交,这也是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的原因,选项D正确;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A;选项B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8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3.下面是我国当代的一幅漫画。对漫画主题相关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 新中国70年财政收入的源泉所在 B. 漫画反映的是我国改革的一次飞跃 C. 新中国前30年没有市场商品交易 D. 当前我国商品已全部由市场支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文字“资源配置”“市场”可知,这一漫画主题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确立的改革目标,选项B正确;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是计划经济,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存在市场,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14.古代雅典人认为,抽签代表一种天意,一般公职人员几乎都是在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由抽签选举产生,法庭的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均是抽签一次,且当庭有效。据此可推知 A. 小国寡民抽签更能体现公平和公正 B. 雅典民主政治限制了行政效率提高 C. 雅典公民素质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D. 社会最下层人民也有当家做主机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典公职人员通过抽签产生,而且“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由抽签选举产生,法庭的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均是抽签一次,且当庭有效”,这会增加行政成本,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抽签并不能证明公民素质高低,排除C;雅典只有公民有参政资格,选项D排除。 15.斯大林说:《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和“福音书”。下列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①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因此选项A正确;《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非和平夺取政权,因此④错误,选项B、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共产党宣言》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6.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A. 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 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 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 统治阶级极力维护自身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统一后德国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和工人的利益,说明其有历史进步性,选项C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在1871年就确立,排除B;德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普鲁士容克贵族,但材料反映的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权益的维护,因此选项D排除。 17.“(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对一些自古以来被设想为必然的、具有绝对价值的存在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材料中的“第一次启蒙运动” A. 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B. 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可知,这是智者运动,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选项D正确;选项A是文艺复兴运动,不符合题干中“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排除;选项B是宗教改革,其肯定了人在信仰和灵魂救赎方面的自主性和自由,但是不属于第一次思想启蒙,排除;智者运动代表的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 18.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渊源。下列各项中能成为形成不结盟运动可靠基础的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亚非会议万隆精神 C.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D. 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反对同美苏结盟,这与亚非会议的参与国一致,因此选项B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一种结盟条约,与不结盟运动精神不符,排除A;选项C以苏联为中心,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色彩,与不结盟运动不符,排除;欧洲走向联合涉及的国家是发达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主体不符,排除D。 19.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幅宣传画。画中的英法德等国国旗排成一个风车状,图中英文意思为:“无论在何种恶劣天气下,我们都会共同向前走。”该宣传画实际上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起步 B. 欧共体成立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西欧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 D. 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国旗组合形状以及“无论在何种恶劣天气下,我们都会共同向前走”可知,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起步阶段,选项A正确;欧共体成立时间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欧洲对外态度,排除C;选项D是欧盟,成立时间是199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0.如图是著名油画《星月夜》:天空中星星巨大而明亮,云彩随着星光曲成一团,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脱离现实的手法给人呈现出炫目的奇特景象。该画作者应是 A. 德拉克洛瓦 B. 莫奈 C. 凡·高 D. 毕加索 【答案】C 【解析】 【详解】《星月夜》突出了光色对比,而且表达了画家的个人情感,这属于后印象派画作,选项C正确;选项A是浪漫主义画家,排除;选项B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其作品属于前期印象派,排除;选项D是现代主义画家,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1.古代社会的治国理政也涉及权力的分配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皇明祖训》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从周公的“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三 我所说的五权并重并非我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些御史都耿直得很,风骨凛然。 ——孙中山建立民国时言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古代哪位政治家的话?这段材料中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该材料中“彼此颉颃”的理解。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设置说明古代中国分权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倡导弹劾官(权)的心态与目的。 【答案】(1)政治家:明太祖;省略号部分:六部。理解:这种相互抗衡是表面的,实质上都是在君主掌控之下,体现了君主专制政治特点。 (2)特点和作用: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孙中山心态:借古喻今,以中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民主之虚行近代民主政治之实。目的: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体制,防止专制制度复辟 【解析】 【详解】(1)政治家:根据材料“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可知,这一政治家是明太祖;省略号部分:根据明朝的中央官制可知,废丞相之后,权分六部,因此省略号部分是六部。理解:根据材料“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可知,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抗衡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上,因此这种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抗衡实质上都是在君主掌控之下,体现了君主专制政治特点。 (2)特点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三省分别职掌不同行政环节,这样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从三省的地位来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孙中山心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此番言论的目的在于借古喻今,以中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民主之虚行近代民主政治之实。目的:根据材料“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主张设立弹劾官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体制,防止专制制度复辟 22.外交策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说:两大集团的冲突,是根本的冲突,两大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一边是社会主义,另一边是帝国主义,当今之世,非杨即墨,不是倒向苏联一边,便是倒向美国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一边的,真正的援助只能向苏联一边去争取,而绝不能把目光投向帝国主义的一边。 ——摘编自张素我《回忆父亲张治中》 材料二 1949年,张治中说:我坚决反对一面倒亲美,主张美苏并重,就是亲美也亲苏,不反苏也不反美,平时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之后,就要开始生产建设的伟大工作,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建设不可能只靠自己,还得向外寻求援助。我认为,光靠苏联援助不够,还得向英、美等国去争取援助才行,光靠任何一国都是不行的!我们要和所有的国家做生意,尤其和发达的苏、美、英等国做生意,而不能像清朝时代那样闭关自守,一律排斥外来的东西。 ——摘编自张素我《回忆父亲张治中》 材料三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制的1978~2018年我国利用外资情况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初几年内先后是以怎样的外交策略登上世界舞台的? (2)概括并评述材料二中张治中的外交和经济主张。 (3)阅读材料三中的数据,用所学知识说明此阶段我国能大量利用外资的政策性因素及利用外资的作用。 (4)你认为制定对外政治与经济策略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1)外交策略: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2)政治主张:亲苏亲美并重;经济主张:向更多发达国家争取外援,与所有国家做生意。评述:不失为从实际出发、利于新中国生存发展的好主张。 (3)政策性因素:对外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利用外资的作用: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推动了对外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遵循的原则:平等(或回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利(或回答相互尊重、互利共赢) 【解析】 【详解】(1)外交策略:根据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一边的,真正的援助只能向苏联一边去争取,而绝不能把目光投向帝国主义的一边”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随着新中国政权的稳定,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意识形态外交,进入国家外交时代,逐步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2)政治主张:根据材料“我坚决反对一面倒亲美,主张美苏并重,就是亲美也亲苏,不反苏也不反美,平时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可知,张治中在外交上主张亲苏亲美并重;经济主张:根据材料“光靠苏联援助不够,还得向英、美等国去争取援助才行,光靠任何一国都是不行的!我们要和所有的国家做生意,尤其和发达的苏、美、英等国做生意”可知,张治中在经济上主张向更多发达国家争取外援,与所有国家做生意。评述:根据材料“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建设不可能只靠自己,还得向外寻求援助”和所学知识可知,张治中的政治和经济主张立足于本国国情,不失为从实际出发、利于新中国生存发展的好主张。 (3)政策性因素:根据材料时间1978年至2018年可知,这一时期利用外资的主要政策因素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利用外资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所有制形式、对外开放事业以及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角度回答。(4)遵循的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定对外政治与经济策略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 23.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嬗变总萦绕着一根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引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 材料二 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使得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形成。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世界现代经济史大事记 时间段 世界经济的大事(关键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大危机 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日本、欧共体、美国的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知识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当时在世界上处于何种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一地位出现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表现。 (2)解读上述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答案】(1)地位: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主要因素与具体表现:①殖民扩张: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日不落”殖民帝国(回答在世界建立的主要殖民地也可给分);②工业革命:如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发明和使用。 (2)评分表: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第一等级 明确提炼出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一中心论点 论据充分,以下三个方面必居其一:影响世界市场发展的因素性、世界市场的特点、世界市场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几个历史阶段的史实至少涉及三个时期以上。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通畅。 第二等级 隐含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一中心论点 论据较充分,能从上面三个方面的某一个展开,涉及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史实。 层次较分明;能注意史论结合;但关联性不强。 第三等级 中心论点偏颇、模糊 论据不充分,运用上述三个方面论述时很难看出论据所属范畴,涉及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 论证缺少条理性;层次缺少关联性。 第四等级 没有中心论点 论据很不充分。 要点式列举。 【解析】 【详解】(1)地位:根据海外贸易示意图和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在世界上处于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主要因素与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海外市场来看,这一时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日不落”殖民帝国(回答在世界建立的主要殖民地也可给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这一时期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如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发明和使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二 1870年以后……它们使得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形成”和材料三中“贸易保护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全球化等信息可以得出观点: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论证过程从影响世界市场发展的因素性、世界市场的特点、世界市场的影响三个方面,围绕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几个历史阶段展开论述即可。结论部分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世界市场阶段性特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24.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一条失败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 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分别有什么明显缺陷?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原因:遭到守旧官僚的抵制;慈禧太后把持实权阻挠变法;皇帝没有实权;布新有余、除旧不够。 (2)缺陷:材料三属于阶级斗争史观,观念陈旧,不能客观反映历史;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记录的可信度。认识:坚持唯物史观;不迷信史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搜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遭到守旧官僚的抵制,慈禧太后把持实权阻挠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根据材料二主旨可知,戊戌变法布新有余、除旧不够。 (2)缺陷:根据材料“改良主义 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可知,材料三得出戊戌变法是反动的,这属于阶级斗争史观,观念陈旧,不能客观反映历史;根据材料“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可知,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记录的可信度。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从历史研究应当秉持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可从唯物史观、不迷信史料、善于甄别史料、广泛搜集史料等角度说明。 25.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尤里·布尔金(20世纪末期俄罗斯政论家)把列宁分为1917年十月革命和内战时期的列宁、1921年前后的列宁、1923年初的列宁这“三个列宁”。布尔金说第一个列宁是“独裁者”“暴君”,根本不重视法律;第二个列宁放弃了暴力,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列宁(“第二个列宁”)这一变革的性质不是单一国家的,而是具有国际性的,这一点得到中国最新经验的证实。 ——摘编自【俄】格·库斯托夫《尤里·布尔金宝贵的自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列宁的观点及当时苏俄的国内政策。 (2)材料二的作者对“尤里·布尔金”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第二个列宁”的? 【答案】(1)评述: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把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联合进攻苏维埃俄国,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具有共产主义的一些特色,列宁的观点及苏俄的国内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但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到国内战争结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 (2)观点:材料二作者对尤里·布尔金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看法:1921年前后的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退为进,创造性地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式,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所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列宁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列宁也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解析】 【详解】(1)评述:首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进行描述,然后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评价应当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评价。描述过程:根据材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把这个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在此背景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根据材料“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共产主义的一些特色,列宁的观点及苏俄的国内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起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 (2)观点:根据材料“事实上列宁(‘第二个列宁’)这一变革的性质不是单一国家的,而是具有国际性的,这一点得到中国最新经验的证实”可知,材料二作者对尤里·布尔金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看法:结合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及其作用评价列宁,最后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列宁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列宁也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