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作业

通史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宋太祖时期逐渐解除武将军权。根据材料“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宋太宗重用文臣,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宋朝形成了崇文抑武的局面,因此D项正确。宋朝边患问题一直存在,并未得到解决,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2.(2019·广东肇庆二诊)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 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非尊王之礼也”“普引咎谢之”等关键信息可知,谏官与宰相都以维护君主权威为准则,故选D项。材料表明赵普遭到了谏官批评后引错谢罪,因此不能说明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 ‎3.(2019·河南郑州三模)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  )‎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 D 解析 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19·山东济南二模)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  )‎ 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 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 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 可知,宋朝为了缓和矛盾,对原来严厉的刑罚措施进行了改良放松,体现了宽减刑罚的精神,故选B项。“折杖法”的使用与中央和地方这对矛盾无关,排除A项;宋朝是在隋唐制定的“封建制五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没有自立新的体系,排除C项;宋朝对大臣的惩罚措施虽然已经适当放松,但是臀杖比原有的方式更加折损大臣的颜面,使其精神上遭受到严重打击,这与D项的说法相反,排除。‎ ‎5.(2019·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这反映了北宋(  )‎ A.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B.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 C.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 D.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去除……‘苛细’……清理……‘名目’”等可知,北宋立国后颁行了商税方面的法律以规范市场管理,故选A项。商税税则的出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商业施以重税,反而是相对于五代时期减少了税收,B项错误;税则出台的主旨并非清除前朝税制弊端,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对商业发展的限制,排除D项。‎ ‎6.(2019·湖北武汉5月训练)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这说明宋代(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社会结构根本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B 解析 通过“业主”和中介经纪人,实现土地和铺户的租赁,表明地主与佃户之间、客商与铺户之间原先没有任何关系,租赁关系均是临时性建立,说明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B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 ‎7.(2019·广西八市4月调研)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故选A项。根据材料“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 可知,宋代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商业信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货币的作用提高,排除C项;根据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货币中介多样化,排除D项。‎ ‎8.(2019·黑龙江哈三中二模)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 A.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B.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对外贸易港口较多,并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其“不断扩大”的结论,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发生了一定的松动,并未发生质变,D项错误。‎ ‎9.(2019·湖南衡阳二模)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可知,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故选D项。理学根植于儒学,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新阶段,摆脱佛道冲击并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B项;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甚至远古时期,排除C项。‎ ‎10.(2019·河南4月适应性考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答案 A 解析 沈括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理学系统化是儒学吸收借鉴了佛道思想,而不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并且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科学研究借助理学的结论,排除D项。‎ ‎11.(2019·河北预测卷二)南宋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这一做法(  )‎ A.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 B.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 C.隐讽南宋半壁江山的政局 D.由注重写意转向抽象象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是偏安东南的政权,这一画法从写意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的破碎河山,从而“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残景山水画风,并非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为题材的风俗画,“北宋”也与画家所处时代不符,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南宋画家开创的残景山水画风,南宋是偏安东南的政权,不能体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B项错误;“残景”山水画依然是山水画,仍然注重写意,并未转向抽象象征,D项错误。‎ ‎12.(2019·山东部分重中模拟)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答案 D 解析 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根据材料“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可知,这不是对家庭制度不满,而是对礼教不满,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C项错误;材料中莺莺与张生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体现了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德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程认为,“乾坤,天地也,万物乌有出天地之外者乎”?宋人认为,人在社会中要守“人伦”,在自然界中要循“物理”。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样的特性,那么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自然也适用于天地万物。宋代的君主也表示要与匝时布政,“达天地之和”,“使鸟兽虫鱼万物”,“宜各安于物性”。宋制规定:“伐毁树木、稼墙者,唯盗论”。宋初,朝廷即设立了虞部,担负山泽苑囿的环境保护。在地方州县,环境保护与利用之事则主要由通判或县丞兼理。‎ ‎——摘编自张全明《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 材料二 唐至五代吴越,太湖地区形成以塘、浦为四界的扦田,同时在沿江沿海和高低分界处,皆设堰闸以控制蓄泄。宋初,农户为自己方便,多有破坏扦堤的现象,原来的大扦逐渐被分割成小扦。北宋前期对围垦湖荡管理较严,政和年间,为增加政府收入,鼓励围垦湖滩低地,筑堤围田进展迅速。宋室南渡以后,北人“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围垦的地点主要向低下的湖荡地区拓展,浙西围垦掀起热潮,“围田相望,皆千百亩”。嘉定年间,湖州境内“修筑堤岸,变草荡为新田者凡十万亩”。朝廷曾多次下诏禁止围田,但难以禁止。政府为安置流民等原因,也时禁时围。这样,许多湖泊缩小或消失,河道变窄,多地农田“涝则水增益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摘编自张芳《太湖地区古代扦田的 发展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生态保护思想及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的启示。‎ 答案 (1)特点:天人合一(或“天人一体”);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或“体现理学的影响”);注重生态平衡;制定相关法律;设置专门机构。‎ ‎(2)背景:宋代耕作技术水平提高;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少地、无地,加剧了人们对耕地的开拓;北宋政府鼓励围垦(南宋政府“时禁时围”);宋室南渡,北人南迁,太湖地区人口大量增加。‎ 影响:扩大了农田面积,促进了太湖地区农业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湖泊缩小消失;加剧了水旱灾害。‎ ‎(3)启示: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开发应统筹规划;发展经济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妥善解决人地矛盾;政府环境保护政策要严格执行。‎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样的特性,那么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自然也适用于天地万物”可知天人合一即天人一体;材料一中的“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指的是儒家思想,说明这时期的生态保护思想和措施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达天地之和”“使鸟兽虫鱼万物”“宜各安于物性”体现了注重生态平衡;根据材料一中“宋初,朝廷即设立了虞部”可知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与当时的耕作技术水平提高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宋代推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少地、无地,加剧了人们对耕地的开拓;根据材料二“北宋前期对围垦湖荡管理较严”“鼓励围垦湖滩低地,筑堤围田进展迅速”可知,北宋政府鼓励围垦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扩大了农田耕地面积,促进了太湖地区农业发展;太湖地区的开垦“安置流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湖泊缩小消失,加剧了水旱灾害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湖地区围垦开发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启示我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开发应统筹规划,应该有严密的统筹计划;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问题,即发展经济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要妥善解决人地矛盾,政府环境保护政策要严格执行等。‎ ‎14.(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 第一种 第一期形态为以孔、孟、荀为典型的儒学之铸造时期,第二期形态为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性时期 第二种 孔、孟、荀为笫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 第三种 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在材料中任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方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观点: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以后。‎ 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发展,不断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行德治和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是儒学进一步哲学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中国古代儒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融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过程的时间划分,结合所学从我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以同意不同的说法,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