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 海南省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故A项和B项错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项错误。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D项正确。‎ ‎2.“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 A. 蚩尤 B. 炎帝 C. 黄帝 D. 大禹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故选C。蚩尤是被炎黄共同打败的南方部落首领,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A;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后炎帝部落也被黄帝部落打败,与C项相比,不是最佳选项,排除B;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人文初祖”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 ‎3.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姿态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 点评: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独立文明体系,这一早就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 ‎4.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图中的④处,故D项正确;①是东北地区,②是黄河上游地区,③是华南地区,故ABC三项错误。‎ ‎5. 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 )‎ A. 商朝甲骨文记载 B. 西周分封制 C. 春秋战国诸侯国 D. 秦朝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齐”是指齐国,“鲁”是指鲁国,齐国和鲁国都是由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推行而诞生的诸侯国,所以“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西周分封制而非商朝甲骨文记载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历春秋战国数百年交流与共同生产、生活,到了战国后期,周边戎狄蛮夷各族已经融入华夏,与中原没有明显的差异了,C项正确;‎ ‎ 西周中原明显领先周边各族,春秋五霸则以“尊王攘夷”为号进行征伐,AB两项不符合题意;而秦朝统一全国前夕,中原已经和戎狄蛮夷融为一体了,D项错误。‎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个人观念淡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8.如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被誉为“国之重器”。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说明不同等级贵族,使用鼎的数量不同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 西周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 西周治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用鼎由级别而定,实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 青铜数量多少,不是实质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冶铜业落后是青铜器少的原因,不是等级影响用鼎数量的实质,C项错误; 不同等级用度不同,不能说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D项错误。‎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故A项正确。B项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C项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D项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故选A。‎ ‎10.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他”是 A. 墨子 B. 韩非子 C. 孟子 D. 庄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韩非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与当权者的需要不同,故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没有得到嬴政的采纳,故排除C、D项;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主张严刑峻法,变法改革以及君主专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和当权者的需要,被秦王嬴政所采纳,故选B。‎ ‎11.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 A. 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 B. 导致秦朝的统治暴虐而亡 C.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便利了分封制度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经济、文化和道德伦理的深远影响在于增强了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与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同样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 A项不符合题意; 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一致,有利于巩固统治,不是秦朝暴政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D项不符合史实。‎ ‎1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筒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时具备“水利工程”“2000多年”“成都平原”“人类与自然和谐融合”等条件的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C项正确; 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距今只有1500多年,郑国渠在关中平原,筒车只是一种灌溉工具,不是水利工程,其它ABD三项错误。‎ ‎13.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 “县”等,故选C。‎ ‎14.《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朝的统一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秦朝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 为人民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得免于战国”“处以为更生”,可知秦朝统一为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D项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人民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统治,仍是被剥削的,A项错误; 秦朝的统一只维持了十多年,B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社会建立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C项错误。‎ ‎15.“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A.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 古代玉石业发达 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往来,因主要贸易的是丝绸和茶叶,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或者“茶马古道”,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D项是误选项。题干强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发达,而不是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16.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 行政事务 B. 军事管理 C. 监察事务 D. 财政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张骞通西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正确;汉武帝没有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A;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B;张骞通西域不属于思想上的措施,排除D。‎ ‎18.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由于经过秦末战乱,经济凋弊,汉初需要通过“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了恢复,汉武帝要建立大一统,所以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故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因此B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主要受统治者的需要决定的,与AC项无关,排除;“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并非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的结果,排除D。‎ ‎19.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礼乐制度破坏 B. 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 以“柔道”治天下 D.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东汉后期全国政局失控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选项D正确;选项A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选项B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控制能力下降。‎ ‎20.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A. 《论语》‎ B. 《史记》‎ C. 《汉书》‎ D. 《九章算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符合材料“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一信息,故选B;《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书籍,不是史学著作,排除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符合“自此例一定”,排除C;《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不是史学著作,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21.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一《周初形势图》 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 材料二 ‎ 图三铁制农具 图四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春秋战囯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一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枓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 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使用。阶级:地主和农民。‎ ‎(3)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解析】‎ ‎【详解】(1)制度: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从图中的镐京、鲁、齐、燕等诸侯国拱卫天子之城等可知,其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分封制。现象:根据图二的城濮之战和众多战争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出现的诸侯争霸。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春秋争霸对于国家格局、各族民生产生的历史影响。‎ ‎(2)新现象:依据材料二中图三提供的众多“铁农具”和图四“带鼻环”从事农业生产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犁牛耕。新兴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这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产生了新的阶级,即地主和农民。‎ ‎(3)内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变革导致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規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賞;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囯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二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貫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执法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答案】(1)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2)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3)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賞”,“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等信息,可归纳出“新法”在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2)特点:根据材料二“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貫被处以墨刑”,可概括得出商鞅执法的“公正”“严明”“不畏强权”等特点。‎ ‎(3)意义:综合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2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答案】(1)主要作用:规范贵族行为(明确贵族尊卑);维系宗族政治秩序。法家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 ‎(2)主要弊端:过度奢侈、繁缛。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等信息即可概括周代礼乐的主要作用。第二问,根据材料一“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归纳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即可。‎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等信息即可概括主要弊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回答改造主张即可。第三问,根据材料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即可。‎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枓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遒路是正确的。‎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依据: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解析】‎ ‎【详解】(1)变局:依据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秦汉之时的“天下变局”指的是统治阶层由西周时期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变化:‎ 根据材料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结合所学知识,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在于,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可知张传堑认为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中国地域广阔,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