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学科试卷 注:卷面分值100分;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 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 A. 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B. 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 C. 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 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灵魂”,可知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指导性思想,A正确。材料观点在强调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而非对统治者的影响,B错误。孔子思想在秦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冲击,C错误。孔子的思想在汉朝才开始成为正统,在封建社会中地位还受到冲击,D错误。 2.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该文最有可能出自 A. 《老子》 B. 《论语》 C. 《墨子》 D. 《中庸》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所以材料主张统治者少管,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本题选A。《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排除B。《墨子》是墨家思想代表作品,排除C。《中庸》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排除D。 3.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4.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即可。 5. 根据下表中古希腊思想家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材料可知,这些思想家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养浩然之气;人性本善 A. 都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B. 都强调个人的作用 C. 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 D. 都致力于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得出三位思想都注重对人本身的研究,A正确。中国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突出社会秩序的作用,B错误。中国的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普罗泰哥拉和苏格拉底没有特定代表哪个阶层的利益,C错误。普罗泰格拉的主张致使古希腊社会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稳定,D错误。 点睛:本题题干给出多个思想家的主张,问题的主体是这些思想家,所以答案必定是一个同时符合题干中所有思想家的答案,只要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选项,即可排除。 6.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A.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答案】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7.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 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各家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A错误。从材料中诸子学派的主张,可以分析出都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题干只涉及各家自身的思想,不涉及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态度,C错误。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D错误。 点睛:本题题干给出多个思想家的主张,问题的主体是诸子百家,所以答案必定是一个同时符合各家思想的答案,只要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选项,即可排除。 8.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传承不已”“历史价值”“现时价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百家争鸣影响到了历代和现在,即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秦代曾以法家思想为官方思想,所以A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 9.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B 【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 10. 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A.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 B. 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 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 D. 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汉后期”“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可知君主因为出现灾异而反省自己的统治,结合所学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君主因为出现自然灾害而反省自己的统治行为有助于防止君主实施暴政,限制君权,而不是借助神权强化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君主因为出现灾异而反省自己的统治,C 、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选择题。解答此类型试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抓住材料的主旨。对于选项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 11. 右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A. 《史记·孔子世家》 B. 《史记·秦始皇本纪》 C. 《汉书·董仲舒列传》 D. 《旧唐书·韩愈列传》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这种现象应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全国推广儒家思想,任用儒学家参政,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故本题选C。孔子并不受各国君主的重视,A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B错误。唐朝时期三教并行,韩愈为提高儒家思想地位,发起“古文运动”,D错误。 12.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其他几个选项均不属于主要的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 13.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答案】A 【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道德与统一思想无关;C项不选,“神华儒学”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是儒家思想的用意。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统一思想的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4.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答案】D 【解析】题干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体现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排除A。题干强调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没有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无法体现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D项正确。所以选D。 15. 宋代以后,以“孝义治家”的义门大量出现,如浙江浦江县“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的美称。义门的大量出现可印证 A. 江南门第观念较为盛行 B. 世家大族操控着地方政局 C. 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 D. 宗族组织受商品经济冲击 【答案】C 【解析】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义门”之所以受到皇帝的推崇,主要是符合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门第观念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世家大族与操控地方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冲击了宗族组织,故D错误。 16.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 “物皆有理”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就是你的良知”,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致良知”,D正确。题干不涉及“理”,排除A。“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错误。“发明本心”是寻找“心”的方式和手段,材料没有涉及,C错误。 17. 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姓名 称号 思想家 籍贯 思想主张主要成就 提出“众治”的主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生卒年 1613—1682年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康有为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是明清之际;从“提出“众治”的主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可知此人是顾炎武,B正确。其他三人均未“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排除ACD。 18. 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他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唤,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C 【解析】“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出自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A。 点睛: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19. 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经世致用指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阐发了儒家的为君之道和为臣子=之道,故选C;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明末期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 20.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断定 A. 大洋洲最早由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发现 B. 世界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 中国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 中国与美洲在十六世纪直接建立联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造纸术传播到西欧、非洲和美洲,推动这些地区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16世纪,欧洲人发现大洋洲,排除A;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排除B;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图示无法体现中国与美洲在十六世纪建立直接联系,排除D。所以选C 21. 一位南宋书生好做“摘抄”,每当他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 A. 《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D 【解析】《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A可以收录。李白是唐朝诗人,B可以收录。柳永是南宋此人,C可以收录。马致远是元朝人,南宋书生不可能摘录其作品,故本题选D。 22. 下图反映的是“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据此可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趋向 A. 多元化 B. 形象化 C. 国际化 D. 简约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根据图片信息,不论字形、字义,不能体现多元化,故A项错误;从雷字的产生发展过程,形象化伴随始终,故B项错误;汉字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图片不能体现国际化,故C项错误;从图片可以看出,汉字笔画原来越简单,表意功能越来越清晰,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 23.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A. 取材于市民生活 B. 学会栽培竹子 C. 注重抒情写意 D. 揭露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是对墨竹艺术的诗意表达,反映的是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的突出特征是: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情趣,故本题选C。AB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与现实主义作品有关,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本题关键信息是“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抓住题干主旨得出答案。 24. 清朝时,在徽剧与汉剧基础上兼收并蓄,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剧种。该剧种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这一新剧种是 A. 京剧 B. 粤剧 C. 川剧 D. 黔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是中国的国粹,主要由徽调、汉调、昆曲、秦腔、河北梆子等杂合而成,兴于乾隆时期,成熟于道光年间,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京剧 25. 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不过是大写的人,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这说明古希腊 A. 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 B. 哲学研究以人为主题 C. 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 D. 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可知古希腊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D正确。古希腊信奉神,不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A错误。此题不涉及哲学问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征服自然,C错误。 26. 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 探索自然奥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注重人性研究 D. 认关注道德知识 【答案】B 【解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都强调人的价值,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探索自然奥秘并不是共同之处,A排除。智者学派都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但不等于都注重人性研究,C错误。智者学派不重视道德知识,D错误。 27.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下列出自该哲学家的名言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C. “认识你自己”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答案】A 【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A正确。“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是柏拉图的观点,“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点睛:本题解题思路是,先从材料中判断是哪位思想家,再从选项中找出此位思想家的主张。从材料中的“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可判断此人是普罗泰格拉。 28.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是 A.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 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 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答案】C 【解析】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苏格拉底的成就。C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但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对材料评价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对此评价的选项。 29.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观点:“思想来源于具体事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体现出他所坚守的 A. 人生的终极在于觉醒 B. 仲裁以衡平为依据 C.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 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主张“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务”,而不是来源于理念,因此他表示虽然尊重老师,但是不会对老师的理论盲从,他更加尊重真理,即“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C正确。“人生的终极在于觉醒”是苏格拉底的观点,强调人的思考能力,与材料无关,A错误。“仲裁以衡平为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明其对法律仲裁的主张,与材料无关,B错误。“教育是廉价的国防”是柏拉图的名言,强调教育的作用,与材料无关,D错误。 30.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辩证地看待“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等信息,可知是道家的主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D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材料不符,排除A。孟子主张仁政,与材料不符,排除B。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的百家争鸣,解决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等信息,可知符合老子的思想。 二、材料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不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所有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失去了约束力。……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百家争鸣,代表着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中国百家争鸣围绕社会变革展开;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整体利益。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 作用: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确立了个人发展的普遍性原则;持续影响西方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失控;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实行城邦公民政治;城邦兴衰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 ........................ (2)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从二者不同的社会状况、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不同的政治体制等多角度分层次的概括即可。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惟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材料二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经》 材料三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1)材料一是战国时期某儒学思想家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打的一个比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位思想家?其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2)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三字经)强调“三纲”“五常”的积极意义何在? (3)材料三中的“他”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他什么思想主张? 【答案】(1)思想家:孟子。 观点:性本善。 (2)目的: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意义:注重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3)思想家:顾炎武。 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他抢救孩子,惟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 (2)从材料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其目的是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中的“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可知这位思想家是顾炎武,其主张是经世致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