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平和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下)平和一中高二 历史期末考试卷 范围:中国世界古代史、改革史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5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每题占2分) 1.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经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刘贺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可以看出霍光代表的官僚集团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不能通过这样一件历史事件得出整个西汉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B选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诸侯的问题,霍光等人代表的官僚集团。 【点睛】 解答本题的重点是要明确霍光等人和刘贺所代表的势力范围。刘贺代表的是皇权,霍光等人作为辅政大臣代表的是官僚集团,因此本题反映的内容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制约问题,本题的答案便很容易选择了。 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依据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项。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官僚性质的家臣” “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明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情况下出现的乱象,不符合分封制的要求,得出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的结论。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周王和诸侯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周王对于诸侯 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 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 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则限制的,具体来说这一规则就是分封制的规则,所以周王对诸侯之间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所以周王就可以依据分封制的规定进行管理,故选A;只有诸侯不遵守分封制的规则时,周王才有权力剥夺其封地,故B错在了“随时”,排除B;由于双方具有君臣关系,还具有“契约关系”,所以C错在了“完全”,故排除C;由于双方有“君臣关系”,故D错误。 【详解】 4.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 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材料大意是,周代以大半天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使各地逐渐出现了合一的局势;后世在郡县设一长官,也是源于西周分封制,使天下逐渐统一,风气文教日渐统一。由此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不仅在周代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认同,A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确立,B错误。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诸侯的割据混战,C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错误。 5.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A. 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 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 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 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分工明确,其中御史台是为了监督“管行政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就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所以材料说明了官僚政治的工具性,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行政效率的问题、家国一体的特征,故排除BCD。 点睛:解决材料式选择题时应首先总结出题干材料的主旨,然后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主旨。 6.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7.据《史记》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打算封禅,齐相管仲用其他理由多次阻止无效,最后以没有天降祥瑞为由让齐桓公打消了封禅计划。据此可知当时 A. 诸侯初具政治竞争机制 B. 封禅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C. 各国官员均由天子任免 D. 天意是劝诫君主的手段 【答案】D 【解析】 “没有天降祥瑞为由计齐桓公打消了封禅计划”说明当时政治统治任然按照天意行事,D正确;A中政治竞争不符合题意;封禅制度是原始社会政治特点,B错误;C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 8.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B. “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D. 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变化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9.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记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这说明了 A. 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 B. 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C. 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D. 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鲁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反映了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这破坏了周礼,不能说明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故A错误;西周的分封制之前已经存在姓氏,故C错误;鲁姓的起源反映了鲁国被楚国所灭的背景,并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兴衰,故D错误。 10.《讲坛社·中国的历史》在介绍中国古代某一“名窑”时说:“(其)提高了白瓷釉色的精度,……虽与辽接壤,但是在北宋末期,确立了高度的制釉法,施釉极薄,成功地增加了光泽。”下列图片,属于这一“名窑”代表作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提高了白瓷釉色的精度”推断该“名窑”代表作应该为白瓷,根据地理位置推断应该为河北的定窑,故B选项正确;A选项为陶器并非瓷器,故错误;C和D为明清的彩瓷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1.明代松江是棉纺织业的中心,号称“衣被天下”;苏州、南京是丝织业的中心,“居民大半工技”;江西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畅销海内外;“佛山之冶遍天下……石湾之陶遍二广及海外之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 出现农产品的专业化趋势 B. 手工业专业化尚未出现 C. 手工业呈现专业化趋势 D. 出现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松江棉纺织业……衣被天下……江西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佛山之冶遍天下……石湾之陶遍二广及海外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制瓷业、冶铸业都属于手工业,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手工业呈现专业化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专业化趋势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手工业专业化趋势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12.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农业发展的推动 B. 重农抑商的影响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手工业技术变革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中可以看出,棉花、甘蔗、植桑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并且种植区域相对集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农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和人口的增长,故CB项错误;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导致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是解题关键信息。 13.“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与唐朝经济发展有关的是 ①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②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③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出自唐代元稹的《估客乐》,可判断①描述的为唐朝经济;②中诗句为唐朝诗人杜荀鹤所作,同时,唐朝已出现“夜市”,《唐六典》卷二十:“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夜市显然突破了这个规定,反映唐时城市商业的繁荣;③描述的为唐朝时扬州城笙歌一片,通宵不散;根据诗句可判断此时草市已经有较完备的餐饮服务功能,可知④描述的为宋朝经济发展。故答案为B项。A、C、D项排除。 14.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以均分。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 A. 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B.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C. 罗马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D. 血缘和亲疏是法律实施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罗马帝国法律规定财产归最近继承人所有,死者也有权指定遗产分割人,这说明罗马法既有法律的原则性也有个人意愿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女性和男性的地位相等,故A项错误;B项错在“决定作用”,故错误;法律是统治意志的体现,因此法律实施的基础不是血缘和亲疏,故D项错误。 15.德国和美国都是联邦制国家,但两种联邦有所不同。美国的各个州,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自主性比较强,中央政府并不干涉各州的内部事务。德国的联邦制不像美国的那样“自由”,中央权力更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统一或者建国的方式差别较大。在这方面与美国比较,德国的突出特点是 A. 采用武装斗争形式 B. 各州平等联合进行 C. 内部联合与外援结合 D. 由一个邦进行主导 【答案】D 【解析】 美国和德国在统一或者建国的方式上都是采用了武装斗争的方式,故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德国,因为德国统一是由普鲁士这个邦国主导进行的,故选D而排除B;德国没有外援而美国是有法国作为外援的,故C不符合题意。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是把德国和美国相同的国家构成方式联邦制作为起点,然后探究其原因,主要从统一或者建国方式进行了比较,考生需要熟悉两国相关历史才可以准确作答。 16.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 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B. 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C.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D. 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关于不能发言的公民的规定主要涉及到对父母不尊重不赡养、对服兵役和不服从战争规定以及挥霍财产的几种情况,这都涉及到了社会秩序或者统治秩序,故选B;AD以偏概全,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故排除;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故排除C。 17.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普选制 C. 渐进性 D. 法制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美、德、法四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均颁布了宪法或类似宪法的文件以巩固革命或改革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制化特征,故选D。A、B、C三项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8.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是折射太阳光。但此见解与城邦通行看法和宗教教义相冲突,在公民舆论压力下,城邦以他对神灵不敬的罪名将其逮捕,最终阿那克萨戈拉被迫离开雅典。由此可见雅典民主 A. 具有阶级局限性 B. 是少数公民的民主 C. 超越生产力水平 D. 颇具有原始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城邦以他对神灵不做的罪名将其速捕,最终阿那克萨戈拉被迫离开雅典”说明依靠神灵的信仰操作民主形式,显然雅典民主具有原始的宗教色彩,D正确;阶级属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B属于民主性质;C中生产力水平不符题意。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9.公元2世纪的罗马法中规定:“奴隶处于主人的支配权下。……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权;而且所有通过奴隶取得的东西,均由主人取得。”但在此律文后,罗马法继续明确规定:“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地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 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 C. 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 D.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的基本原则是自然、理性、自由、平等与正义等,材料内容体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奴隶利益的保护,符合自然法的内容,故C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对奴隶利益的保护,不是平民,也没有涉及统治阶级,故BD两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地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结合所学自然法的基本原则分析解答。 20.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上看,法国处于大革命时期,从政治制度上看,经过艰难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故可知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C正确。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题干体现的信息与启蒙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故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政治体制不断变动,并不是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排除D。 21.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为了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罗马政府突破公民法的局限,逐步以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其因素包括 ①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主体的推动 ②外事裁判官的长期司法实践 ③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 ④自然法观念的促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是在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实现的,这是罗马外事裁判官的长期司法实践的结果,故①②正确;万民法体现了自然法观念,故④正确;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是罗马《十二铜表法》制定的原因,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22.2013年1月21日,美国第57任总统奥巴马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宣读宪法相关内容;3月17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在履新讲话中都说到要忠实于宪法,忠诚于祖国与人民。这说明 A. 中美交往密切,相互影响 B. 两国行政权力都受宪法制约 C. 民主和法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D. 相同政体下治理理念的趋同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与法制建设。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法治国家,法律之上,依法治国是共同理念,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所以应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 23.李约瑟(1900-1995)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 整体思维 B. 多元包容 C. 人文精神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A正确。B项中“多元包容”、C项中“人文精神”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 24.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在宋代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这说明山水画的发展 A. 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关 B.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是科举制度完善的产物 D. 受到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材料“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使社会阶层变化,山水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与山水画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科举制度的完善,故C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新儒学思想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变化与山水画形成之间的关系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5.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位同学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你觉得以下哪个命题最适宜 A. 大秦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 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指南针——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D. 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火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故B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有利于纸张的普及,故A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后,成为“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故C项错误;“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是指南针,故D项错误。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50分(分别占14分、8分、16分和1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是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答案】(1)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 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 (2)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原因: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措施主要从材料概括即可,例如,“各级学校讲授明朝法律、科举考试也要考明朝法律、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等等基本上在材料中即可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由材料一可得出高度重视,材料二、三可得出利用民众,材料三得出得出惩治严厉。 (2)“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主要从材料四进行概括,要分明朝初期和明朝后期两个阶段来概括,主要突出明朝初期成效非常的明显,但明朝后期越治贪官贪官越腐败,即吏治腐败日趋严重,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当然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高度进行回答,主要突出“在封建制度下越反越腐,这是制度的问题造成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和主要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观点可知,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必然的,新制度建立有制度渊源,旧制度被废除之前就已经存在问题。根据此思路,结合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进行论述。如提出观点: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证过程从丞相制度的确立、演变过程中权力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展开。具体而言: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论证也可从制度间的相互关联展开。提出观点: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论述过程侧重分封制和井田制两者的关联,即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以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 (2)新发展: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 【解析】 (1)由材料“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归纳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第二小问,由材料“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可知人地矛盾突出。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生产基础的发展、农民赋税沉重和中央集权一定程度制约地方发展等因素作答。 (2)由材料“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可见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可以归纳为: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