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A.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 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 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D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A排除;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B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C排除。‎ ‎2.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 A. 利于实现土地私有 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C.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 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等信息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都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通过这些律令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已经建立了土地私有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通过材料中的律令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问题,没有体现秦朝严刑峻法,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朝通过材料中的律令使土地私有合法化,仅仅通过这些律令了解秦朝的整个经济生活,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公元前205)‎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褐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 下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A. 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 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 儒家思想逐渐成主流思想 D. 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D正确。材料没涉及选官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排除ABC。‎ ‎4.《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 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 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 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所编的《仓颉篇》以小篆书写,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而民间不识,这说明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文化没有中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教育的普及,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书法艺术,故D项排除。‎ ‎5.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又被赋予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职权;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 儒家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 城隍信仰内涵随时代发展而拓展 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答案】C ‎【解析】‎ ‎【详解】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的增加了管理实务,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A错误;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早在西汉时期,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D错误。‎ ‎6.东汉时,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因而州都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仅此数姓,所以州部大吏往往带有世袭性。这表明 A. 大姓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 东汉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 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官员 D. 豪强士族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才,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材料显示并非把持中央政权,A错误。B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因此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7.清乾隆以后,一些地主和富农利用自己的土地,大规模的雇佣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是指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表明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BC内容,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排除D。‎ ‎8.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国家从清政府那里攫取的侵略权益,都被其他列强据此勒索到手,从而形成了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体系,联合侵略中国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列强国家从清政府那里攫取的侵略权益,都被其他列强据此勒索到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从中国获得特权,其他国家同样享受该特权,对该特权列强从《南京条约》附件获得的,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对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是从鸦片战争后获得,而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对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是从鸦片战争后获得,而不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C、D选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 ‎10.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其中的一些纪念活动,不少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 忽视革命领导权的右倾倾向 B. 重视纪念活动的组织性策略性 C. 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 D. 已成长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时期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阶段,材料中“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可知该时期的共产党重视纪念活动的组织性和策略性,故选择B选项;右倾指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材料中并无涉及,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只是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没有体现已经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故排除C选项;遵义会议召开之后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内容,做题是应找准关键词,了解“左倾”主义的含义等并进行排除。‎ ‎11.下表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A. 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 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 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抗战题材的影片多通过赠送的方式在海外播放,这体现了我国在美国、苏联等国积极宣传中国抗日战场的战况,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对国际形象构建的重视,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显示这些影片播放于1942年之前还是之后,无法得出是否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海外播放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主要侧重于国际宣传,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故D选项错误。‎ ‎12.如表是1937年、1941年、1945年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简表,据此可知 A. 国民政府财政税收全面崩溃 B. 国民政府财政困难日益严峻 C. 日本侵略促使国民政府改革赋税制度 D. 日本侵略破坏了国民政府的行政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37年、1941年、1945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不能跟不上战争之出,说明国民政府财政困难日益严峻,故B选项正确;材料数据可知,随着抗战的进程,国民政府的战争之出逐步增多,财税收入无法全面供应战争之出,体现了国民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但没有体现国民政府财政税收全面崩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1937年、1941年、1945年国民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没有体现国民政府改革赋税制度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1937年、1941年、1945年国民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无得出日本侵略破坏了国民政府的行政体系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3.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 ‎14.“自1952年始,中国领导人一直试图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提出新中国外交应该以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划分敌友……资本主义降营中有三类家,其中除了以美国为首的主战派外,其他差不多都反对战争并因此被列为团结的对象。”这表明 A. 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发生了变化 B. 第三世界提出和平与发展的外交原则 C. 中国政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环境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了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外交应该以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划分敌友……资本主义阵营中……差不多都反对战争并因此被列为团结的对象”可知,新中国的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与我国之后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故选D;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发生了变化,故不选A;B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B;材料没有涉及对国内环境的分析,故不选C。‎ ‎15.普罗塔戈拉宣称,宙斯分配人以政治技术,但政治与别的技术不同,不是分配给个别的人,如使这个人会做鞋,那个人会种植等等,而是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苏格拉底则认为,既然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同样,治理国家也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可见,两人争执的焦点,是城邦政治决策应当遵循 A. 全体公民意见还是多数人意见 B. 神的旨意还是城邦公共利益 C. 城邦利益至上还是思想自由 D. 多数人意见还是以精英治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普罗塔戈拉认为政治应是大多数人掌控,而非个别人,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需要专业人才,主张实行精英政治,故D项符合题意。A项,苏格拉底并不主张多数人意见,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神的意旨对城邦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思想自由与城邦利益的权衡,排除。‎ ‎16.公元前445年,古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212年,颁布《卡拉卡拉赦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这表明古罗马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把保护平民利益放在首位 C. 利用法律缓和社会矛盾 D.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法在奴隶制社会下本质目的是维护贵族的利益,法律适用的范围是有局限的,故AB两项错误。罗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争实现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17.瑞土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可以得出,所述为文艺复兴,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彻底”说法不正确;C是宗教改革的结果;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18.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 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逐渐流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古典文化走向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间是在14—16世纪,C选项排除。此时西欧的天主教会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D选项排除。‎ ‎19.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这表明此时英国 A. 议会、内阁和国王形成“三权分立”的构架 B. 工业革命刚开始,贵族仍然拥有较强实力 C.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 D. 首相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可知,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C项正确;18世纪早期开始英国国王已经“统而不治”,1832年前后“三权分立”形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B项错误;格雷“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推动其改革方案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色,首相对议会负责,D项错误。‎ ‎20.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世俗离婚法,宣布男女双方可以依据同样的法律理由离婚,以实现个体自由,确立起离婚是人的天赋权利的原则。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工业革命提高妇女地位 C. 革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D. 激励妇女参加卫国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赋权利”可知选项C正确;世俗离婚法反映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选项A正确;材料为体现法国工业革命情况,选项B排除; 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选项D排除。‎ ‎21.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A. 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 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 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 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A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22.1963年,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的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 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 利用国际金融规则谋利 C. 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 任意调整黄金美元比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为自己谋利,材料“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强调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货币体系,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3.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由此可以推知 A.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增长速度最快 C. 中等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D. 不同类型国家都重视发展服务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国家服务业占比都在上升,说明各类型国家都在发展服务业,选项D正确;高收入国家农业占比下降是由于其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导致,不能由此说明国家忽视农业,排除A;选项B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无法判断各产业发展是否均衡,排除C。‎ ‎24.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 A. 世界多极化的局势即将形成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新兴国家呈现群体性崛起的态势,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世界多极化的局势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的墨西哥、尼日利亚、阿根廷等国不是亚洲国家,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总体上看优势还是在欧美国家,而不是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答案】(1)特点:重视环境保护历史悠久,代代相继;以立法形式、政令形式加强环境的保护;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设禁伐区或禁猎区保护生态环境。‎ 原因:农耕经济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统治者重视环境保护。‎ ‎(2)有利因素: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识;各国加强以“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的环境立法;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间的协作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被否定。‎ ‎(3)启示:运用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可归纳为重视环境保护历史悠久,代代相继;由材料“《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可归纳为以立法形式、政令形式加强环境的保护;由材料“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可归纳为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由材料“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可归纳为设禁伐区或禁猎区保护生态环境。‎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现实的需要和思想传统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思考。现实需要层次是农耕经济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人们不得不重视环境保护;思想传统方面由材料二可知主要是“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2)有利因素:依据材料并结合9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史实及其带来的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进行阐述。政治层面是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经济层面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间的协作加强;科技层面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被否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识;思想观念上时候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最后由材料“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可知各国的环境立法使环保事业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助推了世界环境保护进程。‎ ‎(3)启示:结合各国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总结。政治上:运用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提供制度保障;经济上发展科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思想观念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用,学术界争议较大。“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 ‎“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 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种研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视角一:强调外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 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短暂的春天”到迅速萧条,与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松紧密切相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与美国经济入侵,加剧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崩溃。‎ 总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视角二:强调内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 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甲午战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国内因素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说明:也可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行评述。)‎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冲击——反应”、“传统——近代”、“帝国主义”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对中国的影响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材料中主旨是影响近代中国的因素,列举出三种观点,即外因作用、内因作用、内外因作用,可以选择任一种作为观点。以外因作用为例。观点:强调外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阐述过程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结合“冲击——反应”、“传统——近代”、“帝国主义”三中模式穿插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产生双重作用,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三、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肇始于建国初期。1949年11月1日,中央政府成立卫生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此后,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这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同时还承担保健食品审批许可职能。200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食品安全法》,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此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取代卫生部成为更高层次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摘编自唐爱慧《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演进(1978—20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食品监管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食品监管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监管内容不断增加;注重机构的调整;与经济改革相适应;逐渐法制化规范化。‎ ‎(2)意义: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演变;与世界接轨,加强中外交流;提高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等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央政府成立卫生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会”、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2009年”等时间;以及相关“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食品卫生法》”“新《食品安全法》”等法令,“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保健食品审批许”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来思路。‎ ‎(2)意义: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从直接到深远,由经济、政治到思想意识逐渐展开分析,并注意简明扼要。‎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璟,字广平,唐朝开元名相、杰出的政治家。中宗时期,外戚卖官鬻爵,出现了大量的“斜封官”。宋璟力谏睿宗黜退斜封官(注:未经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睿宗接纳其建议,一次黜退斜封官数千人,规定以后文官选举必经吏部,武官选举必经兵部。玄宗时期,各州郡、边镇的文武长官每年需进京述职,为了在考核时获得晋升机会,向实权官吏行贿的现象极为普遍。宋璟于是面奏玄宗同意,“一切勒还,绝其侥幸之路”。宋璟坚持从京城选拔有才干的人去地方担任都督、刺史,同时从地方选取都督、刺史中政绩突出者到京城做官。开元二十年(732)朝中发生了赵含章向官员行贿的大案,唐玄宗派人调查,结果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接受了安西都护府赵含章的贿赂,唯独宋璟没有接受。即使宋璟告老还乡后,玄宗仍称之“国之元老”。‎ ‎——据雷宏谦《宋璟廉政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璟被唐玄宗称为“国之元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璟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贡献。‎ ‎【答案】(1)原因:整顿吏治,规范选官制度;打击贪腐,重用有识之士;实施官员交流制度;为官清廉,以身作则;重道德,讲原则。‎ ‎(2)贡献:提高了行政效率;整肃官场风气,弘扬正气;官员从政经验增多,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宋璟进谏皇帝黜退斜封官,而且要求官员选拔必须经过吏部或者兵部,整顿了吏治、规范了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从京城选拔有才干的人去地方担任都督、刺史,同时从地方选取都督、刺史中政绩突出者到京城做官”可知宋璟实施了官员交流制度,打击了贪污行贿,重用了有识之士;赵含章向行贿案看出宋璟为官清廉,以身作则,重道德,讲原则。‎ ‎(2)贡献:此题需要结合第一问回答。宋璟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规范选官制度,而且为官廉洁,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效率,整肃官场风气,弘扬正气;京官和地方官相互交流,官员从政经验增多,提高了官员素质;从整个唐朝来看,宋璟的举措促进了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点睛】此题(1)(2)两问之间存在关联,第一问多从材料中得出答案要点,而第二问大部分答案要点要从第一问中推出,因此第一问要尽可能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样能保证第二问推导出更多答案要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