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考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周考题 一、选择题(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2.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3.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4.《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5.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6.《柳贯诗文集》中说:“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这说明( ) A.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B.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家国一体制度的思想 D.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7.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B. 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 C. 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D.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8.据学者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这反映出宋代( ) A.科举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为增强 C.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D.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9.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 B.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D.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10.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孝廉不分;由于出现了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B.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 C.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 D.标志科举选官维形的出现 11.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12.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 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 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D.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13.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 ) A. 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 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 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 14.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的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15.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资政院第一任总裁溥伦,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以上材料( ) A.体现“分权与制衡”的色彩 B.表明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 C.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D.加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歧 16.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17.广东籍侍郎罗惇衍在其奏疏中说,当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一奏疏( ) A.痛斥了地方民众的媚外行径 B.反映了部分官员的保守心态 C.折射出西方列强的丑恶嘴脸 D.预示中国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18.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 ) 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 租税(正赋)收入 征榷收入 商税收入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 2408.1 11677 400 60:40 天禧末(1021) 2641.2 2670.0 1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 2021.3 4248.4 868.8 28:72 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19.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0.宋朝嘉褡年间,官府垄断经营茶叶,“小民趋利犯法,……为弊甚大”,于是朝廷采纳三司建议,颁布通商茶法驰茶禁,“自是唯腊茶禁如旧,余茶肆行天下矣”,据此可知( ) A.政府废除茶叶官卖 B.财政政策调整成效显现 C.商品经营环境宽松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21.如表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关水利的一些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内容 出处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为民作均水约来,刻石立于国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 《隋书郭衍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A.封建王朝重视水利灌溉 B.历代政府充分利用水运 C.古代水利立法始于汉代 D.历代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22.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 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 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 ) 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 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 23.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 ) 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24.黄河初称“河”或“大河”,战国末期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年正式称为“黄河”。这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北方地区( ) A.农耕规模的扩大B.政治局势的动荡C.人口数量的萎缩D.经济地位的下降 25.“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27.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虑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28. 下表是 1920 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 部门 总产值合计(万元)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农业 1049494 — — 1049494 100 制造业 514346 88287 17.16 426059 82.84 矿冶业 29050 10566 36.37 18484 63.63 运输业 58303 28377 48.67 29926 51.33 总计 1651193 127230 7.70 1523963 92.30 A.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 C.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 D.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9.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30.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 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31. 感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为此,儒学家提出( ) A.君权神授 B.三纲五常 C.世界本原是理 D.经世致用 32.<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 A.具有“经世致用”思想色彩 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 33.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34.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女性形象占作品人物形象的 1/3 以上,其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 形象也达近百位。这里面的女性形象,或能拥有完整的自我(如闻斐娥和严芯们),或能痛 苦地找回失去的自我(如萃瑶琴和陆慧娘们),或能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如杜 十娘和王娇莺们)。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 B.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C.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 35.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国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 ) 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 36.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人地矛盾突出 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运税制度改革 37.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38.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421 部,,约占总 数的 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153 部,约占总数的 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 科学、应用科学为 253 部,约占 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300 部,约占 55%。这种情况( ) A.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 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 C.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 D.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39. 现代新儒家贺麟先生说:“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呈露出来”。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有助于把握儒学的根本精神 B.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启发了多数国民的自觉意识 D. 全面否定了落后的儒家思想 40.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二、材料题(两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8)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4分) 42、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カ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 谓以政裕民。 ——《荀子・富国》 材料二 近代以来,魏源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 等曾经将《明夷待访录》等书多次偷偷翻印,以此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梁启超高呼《明夷 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也都对《明夷待访录》等民本思想 代表作极为推崇。不但维新派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将之看作 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先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 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摘编自允春喜《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对民本传统的再诠释》 材料三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具有了民主的色 彩,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 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 ——摘编自朱宏军、张厚军《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不同影响。 (6分) 历史周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5 CCCCB 6-10 CDBDD 11-15 AAAAA 16-20 DBCAB 21-25 DBDAD 26-30 CBCDC 31-35 CACBD 36-40 BABAD 二、材料题(40分) 41. (1)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任两点4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以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任三点6分) (2)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知识结构上开始吸纳西学;产生新的角色认同。(任两点4分) 历史作用:向西方学习,有利于思想解放;自强求富、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救亡图存,促进了民主革命的的发展。(任两点4分) (3)顺应时代潮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等。(4分) 42.(1)政治上:民贵君轻或爱护百姓或仁政;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或富民、利 民;思想上:教化百姓。(6 分) (2)原因: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为民主政治寻找合法性, 减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阻力。(6分) (3)不同影响: 中国:推动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西方: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中国: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对民众的管控,稳定封建社会秩序;西方:推动了近代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客观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西方: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