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大邱庄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其中30个题的四个选项中,有1个答案是正确的) 1.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 “周公…立七十一国” 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B项体现了分封制下各个诸侯王对周王所尽的义务;C项也体现了分封制;D项中“齐”、“鲁”是西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2.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矛盾激化、亲情疏远”、“有僭越频发的可能”可判断该政治体制是分封制,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西周晚期出现了“僭越频发的可能”,故A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C;礼乐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故选A。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C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 4.“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 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 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故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北京人的显著特征,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是快速解题的关键。 5.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孙中山也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这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 汉武帝 B. 禹 C. 秦始皇 D. 黄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神州轩辕自古传”可知,这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中国的人文初祖黄帝,故选D。汉武帝、禹、秦始皇都未取号为轩辕,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的历史功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神州轩辕自古传”,学生依据关键词即可迅速作出判断。 6.大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以下不属于他的活动的是 A. 治理黄河水患 B 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 C. 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桀,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将夏朝的都城设立在阳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传位的是启,而桀为夏朝末代统治者,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大禹治理黄河水患,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故A项是禹的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并定都在阳城,故BD均为禹的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全面地掌握有关大禹的历史活动,注意题目限定“不属于”即可。 7.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舜传位给禹是因为其治水有功,深得众望,这体现了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故选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才有的政治制度,排除A;世袭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明显不符合材料情境,排除B;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D。 8.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 他们都以残暴著称 B. 他们都是亡国之君 C. 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 D. 改革内政,重用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商纣和周厉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故选A。周厉王不是亡国之君,排除B;CD两项说法如果成立,则夏朝和商朝则不会灭亡,排除。 9.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处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 B. 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 C. 没有人身自由 D. 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夏商周时期,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奴隶的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他们可以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买卖,没有人身自由,ABC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 “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 “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经济决定政治,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取代井田制,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生产力发展 D. “初税亩”出现与推广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产生,井田制走向瓦解,建立在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上的分封制度走向崩溃,各国相继进行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诸侯争霸是分封制崩溃的结果,不是根本因素,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得益于生产力发展,故不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排除。 12.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实行县制 C. 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这是最为深远的影响,A项为正确选项;实行县制并未促成社会转型,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C最大的影响在于对秦国本身,而非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排除;选项D限制商业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遏制新的经济因素成长,排除。 13.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 )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秦国县制度建立主要是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以及强化了中央集权,B正确。 14.“(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是因为实行了“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材料中“家给人足”是因为实行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材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是因为实现了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燔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④错误,ABD选项排除。 1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 1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 A. 社会大变革 B. 经济的发展 C. 政治剧变 D. 统治阶级的提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百家争鸣的背景包括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上瓦解;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下移。四项相比较,A项最全面,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 “仁者爱人”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尚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排除;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主张治理国家时,统治者不能过多的干预,排除;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排除。 1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 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 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应该是百家争鸣时期,材料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处于诸侯争霸时期,材料中主张说明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故A项错误。此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时期,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19.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 A.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 B.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秦王扫六合”说的则是秦国统一各诸侯国,建立秦朝。西周时期,为了控制地方,采用的是分封制,但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项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各朝代都有的情况,不是秦朝独有的,排除。C论述的是耕作方式的演变,与材料无关。D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夏朝,排除。 20.下图为某博物馆馆藏秦砖,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 是大一统王朝 B. 没有自然灾害 C. 人民生活富足 D. 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海内皆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已实现国家统一,故A正确;“岁登成熟”并不能说明没有自然灾害,故B排除;秦朝时期人民生活并不富足,故C排除;仅凭材料也无法体现秦朝社会安定团结,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切入,结合皇帝制度进行思考即可。 22.以下能够显示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有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③传子制度开始出现 ④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故①正确;秦朝还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故②④正确;夏朝传子制度已经出现,故③错误。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B,排除ACD。 23.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主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处理国家监察事务,故B项正确;A 项是掌握的是行政权,排除;C项掌握的是军权,排除;D项是地方官员,不是高官,故排除。 【点睛】“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是关键信息。 24.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巩固其统治,①②④说法正确;秦朝在统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综上,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③,排除。 【点睛】本题中的四方古印文只是做题的引子,实际上对解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阅读此类材料时,学生切不可拖泥带水,迅速跳过即可。 25.《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据此,秦朝实行了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简单迁移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说秦统一之后,鉴于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力量日渐强大,周王室日益衰微,因此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A不对,分封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B不对,宗法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且材料无从体现;D不对,王位世袭制与宗法制相连,主要是解决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即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是它的主要特点;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6.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A. 是秦始皇任命的官吏 B. 定期进京朝觐秦始皇 C. 将地方财赋运送中央 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赵佗、任嚣属于郡县主要官吏,是由皇帝任免调遣。故答案为A项。朝觐述职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排除B项;将地方财赋运送中央是北宋时期转运使的职责,排除C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官吏丞相的职责,排除D项。 27.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A. 丞相 B. 太尉 C. 九卿 D. 郡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参加朝议的都是中央官员,选项中的丞相、太尉和九卿等都是中央官员,故AB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郡守是地方官吏,没有资格参加朝议,D项错误,所以选D。 28.“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 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故②③④正确,选B项。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9. 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用 30.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C项正确;鲁国内的分封大宗是伯禽,周天子是鲁国国君的大宗,A和B项错误。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D项错。 【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王朝更替) (1)请你完成表格,记住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阳城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亳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周幽王 (制度创新)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材料二:(周)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2)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出现? (3)材料二反映的是周朝什么制度?该制度实施下受封者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周朝实施该制度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1)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桀 商 汤 纣 西周 周武王 (2)启;世袭制。 (3)制度:分封制。 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其开国君主为大禹,亡国君主为夏桀;商朝开国君主为商汤,亡国君主为商纣王;西周开过君主为周武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继承了其父大禹的位置,标志着公天下开始转变为家天下,这体现了世袭制的出现。 (3)由材料“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 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诸侯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的义务。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室子弟,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血缘关系,故分封制可以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四 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请回答: (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 【答案】(1)民本、人文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孔子将百姓置于第一位,体现了民本和人文思想。 (2)关键:根据材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取信于民。做法: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因此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 (3)观点: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做法: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思想,因此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体现了团结友爱的人文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理念。 3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答案】从功过两方面分析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了深远影响。 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过: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评价历史人物一般解题思路:先简要概括,再分别结合史实辩证论证其功过表现与影响(以史为重,史论结合),最后总评。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功过是非都非常鲜明的人物,对其评价可依据什上面的要求作答。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评价历史人物的论述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积极和消极的两个角度分析。针对秦始皇的功劳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军事和民族关系等回答。过失方面结合所学从焚书坑儒、法律严苛、赋税以及兵役徭役繁重等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