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 ‎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 宗教色彩 B. 宗族色彩 C. 神权色彩 D. 王权色彩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族”姓中的“族”即“宗族”的意思,而周王“族”“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则足以证明周代政治的确具有宗族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宗教色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神权”,排除;D项,周代政治不具有皇权色彩,皇帝制度是秦朝才确立的,排除。‎ ‎3.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解析】‎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C正确。‎ ‎4.“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修筑了万里长城 D. 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B ‎【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故B项正确;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 ‎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 ‎6.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天”。“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车同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皇权独尊至上,故B项正确;A项,指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指郡县制,排除;D项,为秦朝统一后文化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 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 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 ‎9.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B正确。刺史只能监督地方官,故A错误。秦朝已经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错误。汉武帝也没有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D错误。‎ ‎10.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答案】D ‎【解析】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11.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区域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加强专制皇权 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 ‎12.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材料所评论的是 A. 科举制 B. 郡国并行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故A项正确;B项,郡国并行制下,封国世袭,排除;C项,为秦朝中央官僚体制,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为唐代中央官僚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 ‎13.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4.地方割据是地方和中央权力博弈的结果。历代王朝为了避免地方割据而采取不同的政策,下列政策中后来对中央集权威胁最大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唐朝在边疆设节度使 ‎③北宋在府州县三级之上加设“路”一级 ‎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割据”是指地方势力拥兵自重,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中央政府难以指挥调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说法后来导致“七国之乱”,②说法导致后期的藩镇割据,因此①②说法与题意相符;③④说法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 ‎15.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 B. 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 D. 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答案】B ‎【解析】‎ 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因此答案为B。‎ ‎16.按唐朝制度,中男(l6岁以上至21岁的男子)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子)才服兵役,而官员封德彝却向太宗提出中男应服役的建议,但魏征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坚决不同意。此提议最终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答案】D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各项政令。材料中魏征未签署文件,导致提议没有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行使的是审议职权,因此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机构,六部是其下属的部门。中书省是负责政令的草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17.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 ‎18.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那么,历代君主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手段、制度措施来削弱相权呢?考生只要回忆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 ‎19.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中外朝制 ‎④内阁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②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完善的;③中外朝制是汉代设立的;④内阁制是明朝形成的,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的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 ‎2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另设机构,架空专制皇权 C. 唐朝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首长制”是一相制,“委员会制”是多相制,说明了中国古代从秦汉到隋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而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君主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而不是架空专制皇权,故答案选B。其它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21. 下列机构,属于监察体制的有 ‎①御史大夫 ‎②参知政事 ‎③御史台 ‎④都察院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基本知识,①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②参知政事是宋朝设置,分割宰相行政权,管行政。③御史台由御史大夫发展而来,是中央监察机构。④都察院是明清时期官署名,功能属监察机关。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因此排除②,故选A项。‎ ‎22.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 汉武帝组建内外朝 B. 隋唐三省的形成 C. 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D. 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 ‎【答案】C ‎【解析】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皇权的加强无关,而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内外朝制度,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均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以上都与材料意思(君权、相权矛盾)相符,但不符合题目设问,排除。‎ ‎23.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察举制 B. 设置刺史 C. 取消封国 D. 创设御史大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和高官,故选B。‎ ‎2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 主张郡县制 B. 反对郡县制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可知,这位大臣主张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选B。A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排除;材料的背景在争论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是否要中央集权,排除CD。‎ ‎25.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秦朝 A.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B. 地方行政官员由贵族世袭担任 C. 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政权 D. 郡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 ‎【答案】A ‎【解析】‎ 秦朝郡县制度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故答案为A项。B项,贵族可以在秦朝担任地方长官,但是要由皇帝来任命而不是世袭,排除;C项,秦朝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不利于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政权,排除;D项,秦朝在县以下还设有乡、里等基层组织,排除。‎ ‎26.宋朝时,专管中央财政的是 A. 三司使 B. 二府 C. 枢密院 D. 中书门下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权、军权、财政权,故选A。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与材料无关,排除BCD。‎ ‎27.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BCD选项排除。‎ ‎28.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世系”是指血缘政治体制,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官僚政治的体系,A正确;材料中的“世系与教育”不是军功政治,B错误;材料中“世系与教育”也不是分权政治体系,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不是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错误。‎ ‎29.在汉朝,如果某人比较有才能,名声也比较大,他可能会被推举为官员,这种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汉朝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ƒ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制度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①正确。察举制下,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③正确。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和廉,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②错误。察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不是监察制度,④错误。‎ ‎30.下列具有行政职能的中央机构或官职是 ‎①中书门下 ‎②尚书省 ‎③参知政事 ‎④中书省 ‎⑤三司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尚书省、参知政事、中书省具有行政职能,①②③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三司使主管财政,⑤排除,BD错误。中书门下具有行政职能,①正确,C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①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使权臣不能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皇权至尊、皇权的至高无上。‎ ‎(2)宰相的主要职责在材料二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即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的措施中是内外朝制、唐太宗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宋太祖的措施则是两府三司制。‎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要抓住两个方面,一三省六部制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六部制在客观上又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4)在做此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材料仅仅体现了前者。‎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答案】(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任选两点 ‎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选2点 ‎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乡举里选”指的察举制度,因为察举制度的特征就是“乡举里选”,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 ‎(2)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重门第,名门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主要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的答案均可。‎ ‎(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让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