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考点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 工作。 (2)时间地点:1949年 9月,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③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1)性质转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2)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 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 9月,北京。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 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中国是由 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过程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 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5.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 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四、“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1)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泛滥。 (2)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3)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宪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 (2)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 五、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2.表现 (1)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修订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形成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 六、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时间:1982年。 (2)表现: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民族区域自治 (1)时间:1984年。 (2)表现: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1)时间:1998年。 (2)表现: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①改变村委会干部任免制度。 ②推行村民自治、民族选举,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七、“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此后几十年,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八、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一国两制”是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 方案。 (2)过程 ①1984年 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 7月 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 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1)背景 香港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过程 1999年 12月 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九、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缓和: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破冰: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 交流。 3.对话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 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接触: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促进了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5.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考向一 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举行,初步建立了政协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具中国特色。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 政治合作,即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 场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 要制度形式,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国的国情 出发,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和稳定,有利于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四、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 不是国家机构。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 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3.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上一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 士、民间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人民 代表大会由人大代表组成,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 间接选举产生。 五、比较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备注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根本的政 治制度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建立 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 设的基础 共同构成了 新中国民主 政治体制的 基本框架 中共领导 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 立这一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正式确立这一制度;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 议政的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一制度;五个 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建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 作主的愿望,加强了 立,实践了这一制度 民族团结,促进了民 族繁荣 【典例引领】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最初得到的一个基本评价是“得 人心。”之所以得人心,主要是因为三大制度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B.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C.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原则 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故 C 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 的基础,不符合“三大制度”,排除 B;D不能说明“得人心”的原因,故排除 D。 考向二 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1.相似点 (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都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2.不同点 (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 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和活动。 (3)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不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 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轮流执政的制度。 (4)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人大代表代 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资产阶级议会制中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 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典例引领】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 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 B 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 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 B 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 B选项可以概括 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 B 选项。 考向三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实行原因和作用 1.含义 (1)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必须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不能独立。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而不是民族自治。 (3)在职能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机关的职权外,同时行使自治权。 2.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各民族长期发展不平衡。 (2)民族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作用 (1)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2)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 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 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 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 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 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 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 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 的历史意义? 【答案】(1)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 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 【解析】(1)从材料一的来源上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所体现,《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 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 内容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概括起来就是在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的事务少数民族自己来管理。 (2)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是在 1954年。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考向四 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到公民文化素质的制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 3.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在“文化大革 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 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 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典例引领】自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宪法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使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 化,故 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A;C项“完成”表述错误,材料反映法制建设 不断完善,排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 发展的矛盾,D错误。 考向五 全面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 1.基本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 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 2.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 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 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 新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指导思想,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针。 【典例引领】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还须处理好两制间的关系。香港、内地两制之间 的确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不易消融,但又都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保 护,在一国之内长期共存。”这表明“一国两制”在实施过程中 A.求大同、存大异 B.求大同、存小异 C.模糊性、长期性 D.理想化、实践难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除了保持“大局”即认识到“一国”是大前提外,还要认识到“两制”之 间存在很多差异,且还会长期存在,故在实施“一国两制”中须“求大同,存大异”,A正确。两种社会制度的 差异不属于“存小异”范畴,排除 B。C、D说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原则和实践,排除。 考向六 海峡两岸关系 一、图示法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 的历史潮流。 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 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主席等人士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5.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 有正确指导 “一国两制”构想 有共同信念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 政党的努力 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 祖国强大 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 经济文化交流 两岸交流频繁 ②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 止过。 材料二 1958年 8月 23日榜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万门大炮万弹齐发,一 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 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 1961年 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 1979 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完全停止对金门的炮击行动,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三 陈云林率领的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台湾,这是 1949年后大陆授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 问台湾,到达台湾后他深情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汪辜两位前辈孜孜以求……终未成愿,如今两 位老人已经乘鹤西去,但是他们在九泉之下,如果能够知道我们今天这种场景,一定会非常欣慰。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 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 未独立,后患无穷。 材料五 海峡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60年隔海相望不相通,终成 记忆。“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直航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于 2008年 12月 23日晚 7时许抵达台北木栅动物园正式安家,这更给两岸关 系增添了和平友好的气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是怎样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哪一重大事件结束 了这一局面? (2)据材料二,归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3)材料三中的汪辜两位前辈生前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案】(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中国 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2)由战争对抗到走向缓和。 (3)1992年,举行汪辜会谈,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方面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海峡对岸数百万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 根据材料三“陈云林率领的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台湾,这是 1949年后大陆授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 问台湾”、根据材料五“ 海峡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60年隔海相望不相 通,终成记忆”等信息即可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汪辜两位前辈孜孜以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汪辜会谈的内容和影响 方面分析作答。 (4)根据材料五“海峡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学 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 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 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2.“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 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3.1956年 8月 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 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 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4.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 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5.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文革”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 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 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6.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 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 7.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景”。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 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8.1956年 8月 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 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 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1.(2019 年江苏卷)1949年 10月 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 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2.(2019 年北京卷)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 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 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 1949年 10月 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4.(2019 年北京卷)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 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 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 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根据“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 意后才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群众行使民主权利需要完善基层民主,故 B正确;基层民主并不 是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排除 A;材料没体现循序渐进方面的信息,排除 C;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管理 机构,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 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 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答案】B 【解析】材料“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反映了“一国两制” 包容中西的特点,故 B项正确;“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说法过于绝对,故 A项错误;“一国两制”不仅 仅吸收了联邦政体的特点,还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故 C项错误;“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说法也过于 片面,因为还吸纳了联邦制的优点,故 D项错误。故选 B。 3.【答案】A 【解析】 “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可以发表见解相反的文章”等字眼意在强调这一表态利于发表不同的 言论,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发挥,即选 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学创作,选项 B不符 合题意,排除;“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人民教育的问题,选 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是治国理念的巨大进步,这表明依法治国的 理念得到了贯彻实施,故 A项正确;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故 B项排除;思想 路线拨乱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 C项排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是在 20世纪末,故 D项排除。 5.【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 两次高峰,60年代处于低谷,70年代后又呈上升发展趋势,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 A正确;B项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66-1976年是“文革”时期,我国的法制制度受到破坏,C 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我国现行的宪法是 1999年宪法”,也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是否是治国方略,排除 D。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 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人数的增长说明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故选 B项。其他选型 与图片中的信息不符合。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根据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参会 人员包括各党派代表、国内外代表、各民族代表、各地区代表、各人民团体代表等等,由此可知第一届政 协的召开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A、B、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 D。 【点睛】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暂时行使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国家的最 高权力机关。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 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变成 了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8.【答案】A 【解析】 “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可以发表见解相反的文章”等字眼意在强调这一表态利于发表不同的 言论,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发挥,即选 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学创作,选项 B不符 合题意,排除;“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人民教育的问题,选 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 40年代末 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 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 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①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 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①③符合 题意,故选 C项。 3.【答案】A 【解析】图片报纸中规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为北京,说明北京将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故 A项正确。新 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大,是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故 B项错误。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 1949年 1月,故 C错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首都,故 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商所谓的“殖 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项;新中 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 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 C 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 90年代,故排除 D项。 5.【答案】C 【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 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 B错误;依据材料时 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 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 D。 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 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