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浠水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题

浠水实验高中高二年级五月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B. 对华夏族的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 “戎”,即没有将对象当作异族,可以推断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族间已经产生认同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记述和体现华夏各族间存在血缘关系,A项错误;材料没有农耕、游牧文明间剧烈冲突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华夏”敌对各国中具有实现国家统一的“共识”,D项不符合题意。‎ ‎2.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下表),并根据“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该推算 诸侯国 齐 楚 秦 赵 燕 韩 魏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百万 数十万 数十万 数十万 七十万 A. 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 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 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 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并没有史实依据,不科学,所以说对人口数量的推断是不科学的,故B正确;ACD都认为推断是正确的,与史实不符,故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实证。注意材料是“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并没有史实依据,所以总人数的推断是错误的。‎ ‎3.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正是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才会最终赦免他,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大兴,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学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之所以赦免董仲舒,是受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并不是迷信思想日渐式微,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与冲突,故D项错误。‎ ‎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 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B. 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D. 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所说“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当时南方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特点有关,可见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的印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的相关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历史著作中增加对南方开发的记载,不能体现社会经济有了质的变化,B项错误;并不是撰述越多越接近真相,C项有悖唯物史观。‎ ‎5.明清之际,明朝官员、百姓盲目尽忠现象很普遍,官员如史可法、黄道周,百姓如扬州、嘉定、江阴军民,尽忠的形式越来越惨烈,但并未能挽救明朝的灭亡。这从侧面反映出 A. 科举制走向没落 B. 理学影响社会观念 C. 封建制度的腐朽 D. 小农经济狭隘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明朝官民盲目尽忠的很多,却并未能挽救明朝的灭亡,结合所学可知,这证明了理学重道德、讲忠孝产生了广泛影响,B项符合题意;材料讲官、民殉国,不是科举无法选出实用人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明清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无法证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弊端,CD两项错误。‎ ‎6.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等信息来看,说明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答案为D项。明中期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江南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北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方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区间的文化交融”的状况,排除C项。‎ ‎7.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工商业发展迅速,上海郊区”农户通过种植经济作物等服务上海市的活动走向富裕,其直接受益于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的上海市场扩大,A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上海农民致富的直接原因不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B项错误;农民的生产活动主要服务于上海市场,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项时间不符合本题内容。‎ ‎8.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 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C. 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 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A、B、C三项中“以期提高政治素养”“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材料均未体现。‎ ‎9.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人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统治者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不是从侧面反映的,而是直接反应的,排除B项;劝善思潮出现,实质上说明现实社会中非善思想的出现,世风日下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在说宗教的实用性,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侧面”去思考问题,学生注意要理解其含义,不能从直观上去选择。‎ ‎10.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 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 “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 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商品撤出中国市场,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张,故C项正确;“一战”后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快速上升,机械设备进口1 / 6利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将会减少中国对西方普通工业产品的依赖,A项说法中“西方工业品”说法模糊,表达不准确;中国半殖民化指中国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而 1912-1920 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从整体上呈上涨趋势,意味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1912-1914年中国的机械净进口值呈上升趋势,可知辛亥革命后新政权的建立刺激了工业投资的热潮,故D项错误。‎ ‎11.下表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1600-1923》,说明了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由此可知 ‎ 国家 年份 英国 法国 荷兰 瑞典 丹麦 美国 其他 总计 ‎(公司船)‎ ‎(港脚船)‎ ‎1751‎ ‎7‎ ‎3‎ ‎2‎ ‎4‎ ‎2‎ ‎1‎ ‎-‎ ‎-‎ ‎19‎ ‎1780‎ ‎12‎ ‎12‎ ‎-‎ ‎4‎ ‎3‎ ‎3‎ ‎-‎ ‎-‎ ‎34‎ ‎1787‎ ‎29‎ ‎33‎ ‎3‎ ‎5‎ ‎2‎ ‎2‎ ‎2‎ ‎5‎ ‎81‎ ‎1792‎ ‎16‎ ‎23‎ ‎2‎ ‎3‎ ‎1‎ ‎1‎ ‎6‎ ‎5‎ ‎57‎ 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超地位 B. 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 C. 广州因一口通商而有外贸优势 D. 英国在中西商贸中居领先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可知英国在中西方商贸中居领先地位,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A选项排除。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主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C选项排除。‎ ‎12.1916年出生山东边缘知识青年杜深如说,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所以生在有总统的时代和有皇帝的时代没有什么大差池。真的革命还是在欧战期间展开的”。杜深如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新文化运动触及变革最深的层面 B.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C. 中国参加一战确立了大国的地位 D. 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材料“没有什么大差池”是指思想文化层面,结合“真的革命还是在欧战期间展开的”的时间提示,可知材料所说的“真的革命”是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之所以算得上真革命,在于其探及根本直攻旧礼教,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影响甚于辛亥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B错误;中国虽然参加了一战并成为战胜国,但并没有确立大国地位,C错误;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3.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 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 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 中国政治日益黑暗 D.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90年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旨在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依据材料“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取得了成效,故D项正确。西方侵华方式变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日本经济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是说明该时期政治的黑暗,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对材料“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分析理解即可。‎ ‎14.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A. 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 B. 立法与行政没有分权 C. 对政体的设计不成熟 D.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学者分析的《临时约法》忽视了总统角色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没有提供立法、行政相互制约的手段等问题,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临时约法》对政体的设计不成熟,C项正确;材料已经明确《临时约法》没有提供立法对行政权的制约手段,A项错误;《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指出的《临时约法》的不足中,没有提出权力分散及其对效率的影响,D项错误。‎ ‎15.1944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 B.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 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1944年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十分重视、高度评价,表明了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促进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作为被访问对象,材料不能说明中共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相关独立自主外交的内容,也没有提及和美国的军事合作,BD两项错误。‎ ‎16.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A. 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B.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 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D.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确立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国家只承担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从总体上安排经济发展计划,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呼应,适应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这一举措不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这一举措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无关,排除C。‎ ‎17.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反映出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 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C. 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 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对户口制度进行了调整,体现了社会管理制度应该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改革,也反映出了社会管理应该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户口制度的调整,而不是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A错误;户口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户口制度的调整,并不能说明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D错误。‎ ‎18.罗马市民法最早“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A. 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 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形式的要求越严格,市民法的强制力就越强,仪式是罗马市民法增强有效性和约束力的重要手段,故 D 项符合题意; “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在当时可能导致贵族债权人与平民债务人矛盾激化, 故 A 项错误;“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强调的是古罗马重缔约形式的特征,与民主政治无关联,B项错误;随着商业的发展,形式主义的严格性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19.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A. 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 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 君主立宪制完善的过程是渐进的 D.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英王利用行政权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不同程度的操纵的现象,说明光荣革命后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前夕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渐进的,C项正确;光荣革命后国王拥有行政权,不能证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和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AB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项与史实不符。‎ ‎20.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随后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材料中《谷物法》的颁行 A.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反映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 C.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D. 促进了农业对外出口剧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主张兴起,但英国议会中“土地贵族占主导”,仍在通过《谷物法》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所以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B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谷物法》的颁行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工业革命发展需要,也不能促进农业对外出口,故排除A、C、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提倡自由贸易”“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 ‎21.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材料强调的是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 B. 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 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为体制和思想基石)的内在合理性,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自然科学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C错误;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不是材料论述主旨,D错误。‎ ‎22.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此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成立北约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 北约集团国家对国家安全有担忧 C. 美苏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 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西欧盟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中作为“美国导弹基地”的“北大西洋集团”成员,躺在病床,头上高悬着美国的巨型导弹,结合1957年的时代背景可知,这幅时政漫画反映了北约集团成员国对国家安全的忧虑,B项正确;材料绘制的是作为“美国导弹基地”的“北大西洋集团”成员的恐惧,与苏联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华约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美国的巨型导弹不能解读为美国大力扶植西欧盟友,D项错误。‎ ‎23.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 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 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1923年苏联正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强计划和反对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实质是否定市场,进一步否认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国际时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不能说明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故D项错误。‎ ‎24.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 A. 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 B. 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C. 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 D. 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表明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故C正确;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不是材料中的主要原因,A错误;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不符合材料的现象主要原因,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明朝开始海禁,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 ‎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抗礼的对立气氛。这个被冠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古丝绸之路纵横万里、跨越千年,关键在于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海上丝路走向衰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与实施的目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1)原因:唐宋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路的受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减少,造成了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与世界潮流形成隔绝,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2)不同点: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形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欧洲各国经济遭到二战重创,亟待外来援助。‎ ‎“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目的:马歇尔计划借帮助西欧恢复发展经济,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西欧,为其称霸世界而服务;使西欧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的需要。‎ 中国“一带一路”是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 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唐宋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路的受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等方面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再据材料一“清朝更加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减少、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与世界潮流形成隔绝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海上丝路走向衰落产生的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马歇尔计划……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杭礼的对立气氛……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中应运而生……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苏冷战局面、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欧洲各国经济亟待外来援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等方面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的主要不同点。再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西欧、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弘扬和平友好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经贸往来、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等方面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实施的目的主要不同点。‎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与发展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每一个环节。下图为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部分人民币正面图案。‎ 从上述图片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论题:新中国成立极大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工农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充当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民族团结互助,建设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五四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保证了民族团结,故而1956年发行了人民币“各族人民大团结”。‎ 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图案显示人大代表涵盖了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正有利于建设中国的人民大会堂”图案显示人大代表涵盖了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正有利于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 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团结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刻改变了政治面貌,但仍然存在不足,为我国当前实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示例2: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突出。(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极大改变了我国工业面貌。)其余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本体可以依据材料中图片涉及的人民币信息变化从“新中国成立极大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所学从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充当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等分析回答。‎ ‎27.材料一:《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时间 文献 内容 ‎1787年 ‎1787年宪法 众议院人数及直接税税額,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 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 ‎1869年 第15条宪法修正草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与担任公职权,不得因种族、肤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隶而被任何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1870年 第15条宪法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材料二:1870年2月,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国会获批准。废奴主义者威廉格里森赞美它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行动,能与这个了不起的、静悄悄的、突然将四百万人从拍卖场转移到投票箱前的修正案相比。”但共和党激进派亨利亚当斯评论说,第15条宪法修正案“更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过大于功”。‎ ‎——摘编自梅祖蓉《公民权与政治权利的伸张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与1787年宪法相比,指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 ‎【答案】(1)进步:黑人、印第安人和以前的奴隶获得公民身份及选举权。‎ 原因: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黑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第15条宪法修正案扩大了公民选举的范围,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但它在种族、移民和信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了美国的民主进程。‎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和美国宪法内容可以看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黑人、印第安人和以前的奴隶获得公民身份及选举权,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因为美国南北战争取得了胜利,民主政治不断的完善,黑人运动蓬勃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扩大了公民选举的范围,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但它在种族、移民和信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了美国的民主进程。‎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特征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特征和发展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美国宪法发展的表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