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作业
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海南海口模拟)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这一法案( ) 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 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 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 解析 这一法案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法案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失业问题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上表反映出( )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表格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 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解析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后,英美等国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与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广东佛山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福利国家政策包含如下内容: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政策旨在( ) A.掠夺高收入阶层 B.提高下层人民生产积极性 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D.提供人们向上进阶的可能 解析 国家进行福利制度的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并非旨在掠夺高收入阶层,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会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相当于“一张安全网和一个梯子,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此处福利国家即提供了一个梯子,一个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6·四川宜宾模拟)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 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向后撤”可知撒切尔政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源于凯恩斯主义强力调控经济逐渐失效,故A项正确;撒切尔执政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已摆脱70年代石油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政府向后撤”的做法是在撒切尔上台后实施的,故C项错误;私有化的出发点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天津河东模拟)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 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 由图表信息得出,这段时期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上升。以美国为列,这时期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生产停滞,通货膨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混合经济”是指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针对上述情况,使用该政策是对的,如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故①正确;凯恩斯主义失灵,就不能再增加政府的干预,只能减少,故② 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凯恩斯主义失灵,就应该减少政府的支出,故③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增加社会福利,既然失灵,就应该减少社会福利,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7·辽宁实验中学调研)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化”,是指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取代,不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故B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个性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故C项错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分别采用了煤、石油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高科技为特征,没有使用新能源,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7·东北师大附中调研)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 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D.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解析 苏联自斯大林模式起以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忽视轻工业,逐渐导致工业体系比例失衡,影响工业发展,故 A项正确;苏联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目的是缓解经济问题,不是材料中工业产量不断下降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主要是在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1964~1975年),与材料中“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山东德州调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广东肇庆三模)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不断下降,1975~1980年增速较慢,美国工业产值增长有一定的起伏,从图中得不出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美苏经济此长彼消主要是双方经济政策导致的,故C项错误;美国走出“滞胀”是减少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6·全国高考预测)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 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 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6·四川资阳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 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解析 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体现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山西四校联考)(25分)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影响。(10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贫困”“落后”“短缺”“隔绝”等信息中概括;第二小问,应从经济体制方面分析得出。第(2)问,实则考查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3)问,第一小问,由“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工业方面改革措施的相同点;第二小问,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应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的知识迁移到此处。 答案 (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 14.(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2分)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经过百年发展,不仅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时期 概况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 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 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 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 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养老金改革法》、1995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材料二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 ——德皇威廉一世《黄金诏书》(1881年11月17日) 材料三 德国能提供如此丰厚的社会保险,和它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二战后,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德国社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经济增长乏力而出现的失业问题不断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在维持原有保险水平的前提下,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 ——王丽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及借鉴研究》 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12分) 解析 解读类试题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第一步,解读材料表层信息:表格中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第二步,分析材料深层次信息:一般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展开;第三步,从规律、实质、启示等角度进行总结。 答案 特点:①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②不断调整(日渐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③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多个领域。 评分要求: 第一等: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三个特点。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 第三等: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