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学案

第8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12—1928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从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大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时期。‎ ‎1.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五四运动开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及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但一战后民族工业重新遭到打击。‎ ‎3.思想上:‎ 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4.社会生活: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进一步推动社会生活向近代化、文明化方向发展。‎ 阶段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1)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但屡遭挫折,中国革命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和方向。‎ ‎(2)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民大革命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1.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3.新三民主义 ‎(1)发展:‎ 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②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2.社会生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古逆流并没有阻挡住社会生活的变化,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文明开化。‎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考向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论点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特征 ‎(1)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如袁世凯解散国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在各自列强支持下进行军阀割据混战。‎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3)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论点2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从新文化运动到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五四运动,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知识精英群体的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为政治运动的性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论点3 北洋军阀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三大因素 ‎(1)根源: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从国内看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从国际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时空观念:本阶段历史可以从多个时空维度理解。1912—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中,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是民国前期;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7年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9—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1924—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 命题点1:五四运动的影响 ‎1.(2019·全国Ⅱ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关联主干 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精神 寻找题眼 从五四运动影响角度思考,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使民众在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 错点诊断 材料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且“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 B 命题点2: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2.(2015·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关联主干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局面的特征 寻找题眼 能读懂史料关键信息“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理解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错点诊断 ‎“太平天国”时期与材料不符;“义和团运动时期”无“分裂”的时局;“辛亥革命时期”无“皖直交斗”‎ ‎ D 命题点3:孙中山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思 ‎3.(2018·全国Ⅱ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关联主干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反思 寻找题眼 孙中山 吸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主张效法俄国,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 错点诊断 ‎“走苏俄革命道路”是中共的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仍是孙中山追求的目标;“反封建”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 ‎ C ‎1.(视角1:五四运动的评价)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解析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材料中五四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爱国救国行动,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故选D项。五四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2.(视角2:孙中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这表明其(  )‎ A.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B.三大政策的由来已久 C.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D.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解析 据题干“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可得出对革命领导力量的强化,故选D项;“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党员履行按手印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与民主不冲突,排除A项;三大政策形成于1924年,排除B项;“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进步,不是倒退,排除C项。‎ 答案 D ‎3.(视角3: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  )‎ A.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 B.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 C.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 D.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 解析 据材料“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得出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项。党内出现腐败分子,并对他们进行处罚,不能说明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我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与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均不合题意,排除B、C两项。‎ 答案 D ‎4.(视角4:国民革命的特点)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解析 据材料“‘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可知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故选C项。‎ 答案 C 考向二 南京民国前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论点1 民国前期中国近代经济立法的历程及评价 ‎(1)历程: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北洋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得到继续。‎ ‎(2)评价:民国成立后的经济法制体系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对于当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论点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 ‎(1)随着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论点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①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的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②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等,使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命题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2017·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关联主干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与思想解放潮流 寻找题眼 广告要迎合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申报》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这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是当时的社会时尚 错点诊断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材料是“精神”不是“社会风俗”;广告助推的是产品销售而非“文明”‎ ‎ B ‎1.(视角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进口量也由1914年的2 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 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解析 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进口量也由1914年的2 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 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表明在许多领域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产品替代,故选D项。‎ 答案 D ‎2.(视角2:民国初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下面是民国初年上海及江浙地区关于茧需求与供应的统计表(单位:万担)‎ 需求 供应 ‎32.2‎ ‎1913年 ‎1915年 ‎9.010 2‎ ‎10.801 9‎ 上表表明,民国初年丝厂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经济侵略 B.原料供应困难 C.技术力量薄弱 D.政府政策限制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和江浙地区的茧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数量,说明当时的丝厂原料供应不足,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经济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技术力量问题,排除C项;民国初年政府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 答案 B ‎3.(视角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下图为俗称“袁大头”的一元银币,由中央银行根据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统一发行。新币发行后,很快风行全国,“袁大头”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此举(  )‎ A.统一了全国流通的货币 B.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导致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解析 据图片信息“民国三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故选C项;据材料“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可知当时国内有多种货币,“袁大头”并未统一全国货币,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启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经济统制政策,导致官僚资本不断膨胀,排除D项。‎ 答案 C ‎4.(视角4: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政策)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 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l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为土布手工业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故选B项。‎ 答案 B 考向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论点1 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比较 比较项 前期 后期 不同点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内容 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等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作用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相同点 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论点2 五四运动后至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2)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3)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4)由于国内反动势力强大,共产国际支持,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论点3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争取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国相连,救亡图存是主题,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2)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命题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2019·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关联主干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寻找题眼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 错点诊断 材料强调个人的人格和权利,而非“国家至上”;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材料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 ‎ B 命题点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2019·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关联主干 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演变 寻找题眼 从材料1919—1922年“革命”一词较多可知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从前期的民主和科学到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错点诊断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 ‎ A 命题点3:20世纪初思想领域的变化及影响 ‎3.(2018·全国Ⅰ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关联主干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寻找题眼 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联系“问题与主义”之争,认识这场争论让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 错点诊断 井冈山的革命实践,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 ‎ C 命题点4:五四运动后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18·全国Ⅲ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 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关联主干 五四运动后思想传播的特点 寻找题眼 认识“批评”什么、“反对”什么的历史阐释,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错点诊断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传统礼教”‎ ‎ C ‎1.(视角1:近代西方思想传播的影响)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  )‎ A.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B.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C.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D.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解析 据材料中严复言论可知,严复主张实现“国群自由”,即民族独立,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而胡适则主张个人的自由,这有利于中国民主运动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 ‎2.(视角2:20世纪初中国思想宣传的特点)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  )‎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解析 题干述及1917年到1918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事实,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成果与十月革命影响的信息,故A、C两项错误;“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 ‎3.(视角3:三民主义的发展)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解析 据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 答案 C ‎4.(视角4: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 ‎ 材料中梁启超、陈独秀等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说明当时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选D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评判,排除C项。‎ 答案 D 一、从核心素养角度比较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西方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达到高峰,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是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里程碑。‎ 历史解释 ‎(1)历史背景相似:都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重大变化背景下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 ‎(2)性质相似: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3)内容相似:都主张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和迷信,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4)作用相似: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家国情怀 无论启蒙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都体现了在各自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下,争取国家富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民族情怀。‎ ‎【考题预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科学方法”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论》中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 ‎。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的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 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10分)‎ 解题点拨:“关系”紧扣材料中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从启蒙运动与科学技术相互关联的角度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联系所学从对民众、法国革命及政治构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15分)‎ 解题点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其条件和原因。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据材料关键信息,分析比较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从二者的思想主张的相似点回答。‎ 答案 (1)关系: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影响:启迪了群众的觉悟;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构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和国家建构。‎ ‎(2)背景: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中国政治更加黑暗(或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等。‎ 内在联系:在反对专制问题上一脉相承;都提倡民主、自由、人权、科学;都坚持启蒙和文化批评。‎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认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探索的历程。‎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近代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历史解释 ‎(1)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3)特点: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4)过程: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发展历程曲折,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家国情怀 民国前期中国的“向西方学习”是外国近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引起了中国人的学习和效仿。中国人民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更为强烈,从模仿学习外国到引进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出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考题预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20世纪 二三十 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据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题点拨:‎ ‎1.审题:紧扣“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的主题,从学习内容、过程、特点及影响角度拟定符合的论题,予以阐述。‎ ‎2.解题:据设问,从整体上对中国知识分子学习中西方文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联系近代以来学习历程相关知识,选定任意一个角度阐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阐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认识相对粗浅。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20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 总之,随着中西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是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存在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存在忽视科学、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课时强化练(八)‎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鄂东南联盟学校联考)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趋势,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 解析 据材料“同盟罢工”和“近代工会”可知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故选D项。材料“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反映的是工人阶级的斗争趋势而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C项错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期间,B项错误。‎ 答案 D ‎2.(2019·江西南昌一模)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自我救赎的道路。材料中“一个时代的节点”指的是五四运动(  )‎ A.发动了人民群众 B.引进了马克思主义 C.发展了民主革命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解析 根据材料“是一个时代的节点……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自我救赎的道路”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点,故选C项。“发动了人民群众”与材料“中国知识精英”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前就有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B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 答案 C ‎3.(2019·河南许昌二模)如图为1919年中国化学工业社的一幅宣传国产蚊香及臭虫粉的广告(画中字:“娘子军驱除丑类”)。该漫画反映出(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国产产品竞争力强 C.女性取得社会独立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解析 据材料“娘子军驱除丑类”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环境而非产品竞争力,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1919年史实,排除C项;1919年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排除D项。‎ 答案 A ‎4.(2019·全国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 ‎,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解析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重视西方的“精神”和“方法”,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进行反封建的需要,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是辛亥革命的“补课”,故选B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A项;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不能解释新文化运动仍是反封建,求民主,排除C项;材料分析的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原因,并且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出现,排除D项。‎ 答案 B ‎5.(2019·广东广州市调研)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6.(2019·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 B.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 C.有一定的“左”倾倾向 D.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解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纲领,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而材料说明中共认识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故选B项。‎ 答案 B ‎7.(2019·山东济宁二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解析 据题干中“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可知孙中山把中国和俄国的革命理论联系在了一起,故选A项。‎ 答案 A ‎8.(2019·广东模拟)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解析 根据材料“1925年……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结合所学可知,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具备了一定的民意基础,故选A项。‎ 答案 A ‎9.(2019·四川德阳诊断考试)下表为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表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其中官僚资本 ‎39.14%‎ ‎26.76%‎ ‎25.96%‎ ‎22.27%‎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 上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产业结构不合理 B.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重工业发展迅速 D.民营经济发展较快 解析 观察图表可知中国资本减去官僚资本即民营资本由16.39%到2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此时发展较快,故选D项。产业结构即农轻重比重在表格中未体现,排除A项;1894年后民族工业历经了初步发展、黄金时期,排除B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受控于外国,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排除C项。‎ 答案 D ‎10.(2019·湖北模拟调研)有日本人观察到,20世纪20年代,东北“粟之使用,虽然没有大豆那样发达,但在满蒙是为农家之常食,最近对于粟之国外输出,益见隆盛,渐次成为腾贵之价格。满蒙之中国人,自己吃便宜的高粱,而卖高贵的粟于朝鲜人;朝鲜人又买便宜的粟,而卖高贵的米与内地的日本人”。这一现象表明(  )‎ A.农业商品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B.华北农村经济处于日本控制下 C.市场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D.华北农民的饮食结构有所改善 答案 C ‎11.(2019·四川遂宁诊断性考试)1921年2月,蔡和森在《新青年》撰文指出:“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 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这一论述反映了(  )‎ A.中共成立初期的思想分歧 B.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思想分化 C.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选择 D.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的概念混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的共产党人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提及,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在早期传播中出现混乱与分歧,而蔡和森言论的目的在于理清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理想的不同,不能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混乱,排除D项。‎ 答案 C ‎12.(2019·河南洛阳二模)1930年,国民党人王正之撰文反驳胡适时论及当时对新文化运动的两种定义:一种是胡适的新文化,反对固有道德、“白话文学而已”;另一种则是共产党人(陈独秀)的标准,“无产阶级的文学”“把所谓资本家来打倒,把所谓大地主加以放逐”。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内部思想对立严重 B.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C.思想流派多元化明显 D.注重民主与科学的宣传 解析 据材料“一种是胡适的新文化”、“另一种则是共产党人(陈独秀)的标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多元而非对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河北保定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一词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鞑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及主要原因。(9分)‎ 答案 (1)阐述:儒家文化中重视“和谐与一统”具有凝聚力;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具有稳固作用;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交往密切,血脉相连;传统稳固的小农经济为民族认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地域等要素。‎ ‎(2)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正确的边疆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宗教政策;边疆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的设置。‎ ‎(3)变化:从以同化为基础、汉族为中心,发展为以平等为基础;从“一元一体”‎ 的中华民族观,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 原因:清政府统治灭亡后,革命对象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持续侵略,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加深(民族资产阶级认识提高);受到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影响。‎ ‎14.(2019·湖南永州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1919年用英文写成,并译成汉语。‎ 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 ‎——摘编自孙中山《实业计划》等 根据材料,提炼出孙中山的一个经济思想主张,并加以评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解读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的材料内容,从涉及交通,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工农业生产,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生产等内容,分析其意在推动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促进中国强盛。注意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的目的,结合史实提炼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主张加以评述即可。‎ 答案 示例 观点:孙中山主张振兴实业,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2分)‎ 评述: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实业的重点是海陆交通和工农业生产,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生产。孙中山认为实现实业计划有助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因而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 予以协助。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未能完成,孙中山为中国设计的经济建设宏伟蓝图,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孙中山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作用。(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