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10月份联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 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先秦儒家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构建礼乐文明社会,故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为正确选项;“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 2.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 A.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B.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墨家的思想。根据“诸侯相爱”、“人与人相爱”、“君臣相爱”、“父子相爱”和“兄弟相爱”可知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所以这一学派指的是墨家学派。“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是孟子的主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主张,“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是荀子的主张,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故排除A、C、D项。“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体现了墨家节用的主张,故选B。 【点睛】在“兼相爱,交相利” 的核心主旨之外,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理论 C. 万物的本原是道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天与人有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是上天授予的,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道是万物的本原,而是强调天人感应思想,C项错误。大一统思想是指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不符,D项错误。 4.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 A. 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B. 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 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 D. 科举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在西汉休养生息恢复了社会经济之后,为了适应政治的统一的需要,他开始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并在长安兴办太学,同时在官员选拔方面重视儒生的儒学修养。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是在元代以后,不是在汉代,并且汉代也没有科举制度,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根据上文分析可知,选项A、B、C表述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表明程朱理学 A. 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 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 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 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相关内容——程朱理学。根据关键信息“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直接简单理解,不正确;D项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进一步可知,C项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对程朱理学的相关认识 6.分析下表,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结论正确的是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反映了古代文化的衰落 B.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 D.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办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学知识体系属于官方意识形态的输出,因此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民办书院的比例下降不能说明古代文化的衰落,A选项排除。民办书院的比例减少,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B选项排除。闭关锁国属于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民办书院发展无必然关系,D选项排除。 7.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基本文化信仰,儒家学说自创立以来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大家,下列人物组合和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③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而立纲纪 ④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A. 荀子、董仲舒、陆九渊、程颐 B. 荀子、朱熹、黄宗羲、唐甄 C. 孟子、张载、董仲舒、黄宗羲 D. 孟子、董仲舒、朱熹、张载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作者为孟子。“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而立纲纪”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出自张载的“横渠四句”,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8.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权力的失控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D. 民主思想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服饰的绚丽和开放,宋代妇女的服饰较为内敛和拘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与专制权力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题意相反;D选项错误,宋代并未出现民主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社会方案的经济根源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 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东南地区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力量强大,只形成了十分微弱的萌芽。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故A项符合题意。BCD不属于经济领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 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B. 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 人要在自己灵魂中发现神 D. 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智者学派否定神,肯定人的作用,打破了迷信,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思想萌芽,A正确;材料主旨意思是不想探讨神是否存在,而是肯定人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排除BC; D项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是对材料的表面认识,而设问要求是内涵的理解,排除。所以选A 点睛:程度式(最佳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内涵的理解”,本题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有明显错误,把握题眼即可得出正确选择。 11.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图表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统计表时间“1475—1600年”的变化,可以看出左图的新教大学1519年宗教改革后实线的世俗专业修读迅速增加,而虚线的神学专业则迅速降低;右图的天主教大学从整体上世俗专业修读也远高于虚线的神学专业,由此可知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C项正确;材料只有德国变化,无法体现是否最显著,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材料只涉及学生选择专业,无法得出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D项排除。故选C。 12.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A. 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B. 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 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D. 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题目中要求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主张与世俗统治的关系;B项不是二者的相同点;C项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D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张。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14.人文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下列与之相关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③“实则一切有理性者……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④“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①是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是文艺复兴时期;②的思想是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言论,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③强调理性,是启蒙运动时期;④是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15.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都属于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近代科技革命也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A 正确;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主要是文艺复兴的作用,B错误;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是宗教改革的作用,C错误;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D错误。 16.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 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启蒙运动追求的不是王权的平等,故排除A项;B项中“唯一条件”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科学……能点燃‘理性之光’”可知自然科学能推动理性发展。故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 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答案】D 【解析】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故错误,符合题意。 18.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 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C. 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 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王祯的为官之道是“惠民有为”,而他所著的《农书》中农具以及农器的图谱占很大部分,表明该书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并不是《农书》,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李悝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思想,并不是《农书》提出,故C项错误。《农书》不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的标志,故D项错误。 19.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答案】B 【解析】 材料“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有利于一般的市民进行理解和阅读,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的扫除阅读障碍,体现了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故B项正确;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与学术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书籍出版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与科举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 2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2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 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 C.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 D. 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故C项正确;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重要史料,A错误。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商朝历史,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为自觉地艺术,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同时,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的不同点,例如:书法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的源头。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缺乏依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完全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 汉赋和唐诗 B. 话本和小说 C. 元曲和京剧 D. 风俗画和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文人画又称士大夫,体现出“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D项正确;汉赋和唐诗不是世俗化文学,A错误。话本和小说不能体现出高雅文化倾向,B错误。京剧不是世俗化趋势体现,C错误。 23.姚芒父曾说:“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以下作品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 (隋)展子虔《游春图》 B. (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 (明)朱耷《松石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意”“韵”可知为文人画。朱耷《松石图》诗书画印于一体,强调意境,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该绘画风格始于唐朝王维,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属于典型的山水画,时间也不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吴道子《天王送子图》是宫廷人物画,无法体现山丘草木“皆韵”,B不符合题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描绘的是风土人情,C不符合题意。 24.“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 唐诗 B. 写意画 C. 草书 D. 京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一信息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是用人的表演;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正是京剧艺术的特征,故选D。ABC均与题意不符合,可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明? (2)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有何不同?用史实来解释产生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答案】(1)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说明:李贽思想被称为异端,他认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大胆地向正统思想提出挑战,强调个性发展;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古罗马形式,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经济根源: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反对天主教会对思想的束缚,要把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李贽则反对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盲从,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由此可知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反对权威,注重个人的自由。 (2)李贽虽然提出了反对传统思想的主张,但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思想并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主要是因为中国还是个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专制强化,传统思想僵化,而资本主义萌芽弱小,没有能够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对欧洲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主要原因就在于欧洲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26.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从材料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答案】(1)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是对古希腊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发展,因此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生”;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要求反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因此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新生”。 (2)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广泛。 (3)变化: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到以理性为武器直接批判。 原因:资本土义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进步。 【解析】 【详解】(1)依据:由材料一提到的“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结合所学,从继承角度谈复生,从创新角度谈先锋作用。 (2)原因:结合材料二中“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结合所学,从领域、阶层到内容、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3)变化:结合所学可得出,在反封建斗争中,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到启蒙运动时则以“理性”为武器“直接”批判。原因: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在经济、文化两方面欧洲的重大发展即可。 27.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 【答案】(1)变化:市民阶级正式产生 (2)进步:①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②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③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认识: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的通俗文化;儒学发展到新高度并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归纳出市民阶层产生。 (2)依据材料三“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的信息从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具有务实倾向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宋代三大发明出现以及影响回答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发展导致新文学出现以及思想发展形成新体系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