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8页,37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敌寇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分封制使 A. 周王拥有绝对权力 B. 周朝有效控制边疆 C. 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D. 权力中心意识明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西周和春秋时期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对周王权威的认同,说明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权力中心意识明确,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周王没有形成绝对权力,故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没有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C项错误。 2.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法家是基于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认识不同,导致吏治观的不同,故A项正确。儒家和法家的吏治观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故B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儒家推崇荐贤制,法家推崇考试制,故C项错误。D项无法从表格得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儒家和法家的吏治观的不同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儒家和法家的吏治观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 A. 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 B. 道家炼丹贴近生活 C. 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 D. 豆腐制作技术高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偶然发明了豆腐,说明西汉时有可能已产生豆腐,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说明东汉时已产生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两者相印证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故A项正确。豆腐发明于道家炼丹既是民间传说,又是偶然所得,不能说明道家炼丹贴近生活,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豆腐生产主体力量,没有体现是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豆腐制作技术的信息,D项错误。 4.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地方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A. 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 B. 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C. 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 D. 有效实现了唐代吏治的清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唐朝的15位监察御史以三人监察中央六部,以十二人监察地方,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反映出唐朝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但不全面,A项错误;材料表明,唐朝以三人监察六部,但不能说明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效果的信息,D项错误。 5.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材料 出处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元次山文集·问进士》 “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山东境内)斗才三钱。” 《新唐书·食货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 《杜少陵集》 A. 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 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 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 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开元天宝之中……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等信息可知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丰实,没有体现是南方还是北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化趋势加强的信息;D选项错误,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材料并未体现安史之乱的影响,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A. 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 B.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C. 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地位 D. 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宋朝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都低于唐代,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由此可以推知宋代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A项错误;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地位是在春秋时期,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7.朱子《家礼序》称:“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熹)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这反映出朱熹 A. 推崇三代之际礼制制度 B. 欲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 C. 依托先秦礼制重建秩序 D. 致力于三代礼制的整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可知,朱熹认为三代礼制已经不适应当时需要,要将先秦礼制中不可变化的部分加以损益,以利于国家“崇化导民”,表明他要依托先秦礼制重建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对三代之际礼制秩序的推崇,但不全面,A项错误;“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说明不是要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朱熹面对三代礼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而将先秦礼制中不可变化的不分加以损益,而不是致力于三代礼制的整理,D项错误。 8.宋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这说明宋代书法 A. 深受理学影响 B. 强调意境表现 C. 突出创作风格 D. 始有文人意趣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书法尚意的内涵体现出理学的特征,表明宋代书法深受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宋代书法强调意境表现,但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突出创作风格不是材料主旨内容,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D项中“始有”一说明显错误,故D选项错误。 9.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 A. 地方权力的扩大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官员能力专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行中书省是地方机构,朱元璋裁撤行中书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朝地方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并且通过地方权力的分散体现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地方权力的扩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官员能力是否专业化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广大的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扩大了棉花和桑树的种植,导致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虞事件的发生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B. 农产品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 C. 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 D. 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由于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虞事件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表明市场化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但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C项错误;棉花、桑树的种植仍属于农业生产,D项错误。 11.1860年,曾国藩在奏章中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漕)运,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大可期永远之利。"这反映出曾国藩 A. 极力镇压太平天国 B. 力图维护清朝统治 C. 大力发展漕运海运 D. 积极发展军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曾国藩主张眼前借助西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将来学习西方实现富强,反映出他继承“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力图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表明曾国藩极力镇压太平天国,但没有体现材料“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大可期永远之利”,故A选项错误;曾国藩主张将来学习西方“造船制炮”,不是为了发展漕运海运,而是为了加强海防,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主张积极发展军事工业,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D两项错误。 12.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 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 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棉布进口量总体在增加,而交易价格却在逐渐降低,这也使得价廉物美的西方棉布在华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故选C项。1872~1874年棉布进口量下降,但棉布进口价格仍然走低,A项错误;从图片信息难以得出 B项,故排除;图片看不出是中国农业,因为中国进口的是外国棉布,排除D项。 13.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在校学生由1902年的6912人增加到1909年的1639641人。新式知识分子在质疑传统旧思想的同时,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其中相当部分成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这反映出 A.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社会力量分化剧烈 C. 近代教育开始兴起 D. 清廷重视新式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废除科举制后,新式教育发展迅速,新式知识分子在脱离传统旧思想束缚的同时,成为新的社会活跃力量,反映出社会力量分化剧烈,故B项正确。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瓦解的内容,A项错误;近代教育开始兴起是在洋务运动时期,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式教育是否是由政府主办的信息,D项错误。 14.“军队也开始在农民中间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这段材料描写的情景出现在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军队“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可知,说明军队在农村发挥了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作用,体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特征,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这时期没有出现军队改变土地所有制的现象,故A选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活跃,但没有出现军队改变土地制度现象,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可知,体现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军队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的特征,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D选项错误。 15.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 A. 使国民经济适应抗战需要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 D. 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管控的力度,其意图是使国民经济适应抗战的需要,故A项正确。“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在战争时期的经济措施,不是为了强化一党专制,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分布的信息,D项错误。 16.据统计,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收购粮食出现四十亿斤赤字,引起经济波动,人心不稳,对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形成严重威胁。据此,中共中央决定 A. 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 在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 D. 缩减城镇人口减轻压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国家粮食收购任务难以完成,影响了国家稳定和工业化建设,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保障国家对粮食的控制,故B项正确。全面开展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故A选项错误;实行人民公社化是在1958年,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缩减城市人口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时间均不符,故D项错误。 17.1993年与1991年相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由51.6%上升到87.5%,在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由36.4%上升到81.1%。发生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力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市场价格在商品零售、农产品收购、工业生产资料销售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升,故C项正确。农村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推行并取得了巨大成效,而材料内容是在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有直接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不会成为影响市场价格因素从1991—1993年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故D选项错误。 18.“这一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忙碌而充实的一年。这一年,产生了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为传统国际秩序带来一阵新风。也从这一年开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唱’再也无法离开中国声音。”“这一年”是指 A. 1992年 B. 2001年 C. 2008年 D. 201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唱”再也无法离开中国声音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个事件都是发生在2001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国内主要发生的事情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没有出现材料中“产生了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唱’再也无法离开中国声音”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2008年无关,故C选项错误;2010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不符合材料所述特征,故D选项错误。 19.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A. 保障人权自由 B. 完善法律体系 C. 重视与时俱进 D. 强化政府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D选项错误。 20.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 “科教兴国”战略实行 C.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 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革前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形成,这与材料改革开放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科教兴国首次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故是我国教育成就的部分原因而非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错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无法解释大学教育的成就,故C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信息涉及不同层次的教育成就,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多方面的教育政策改革,故D选项正确。 21.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 2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1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处死刑。”这反映出罗马法 A. 重视语言文字管理 B. 加强社会文明建设 C. 注重加强思想控制 D. 维护个人创作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严禁以文字和歌词诽谤侮辱他人,表明古罗马注重保护人身名誉权,体现出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文字和唱歌内容的管理,不是对语言文字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文字和唱歌内容的管理来保护人身名誉,这不属于思想意识的控制,C项错误;诽谤他人的文字、歌词属于个人创作,要受到法律严惩,D项错误。 23.1338年,佛罗伦萨已有二百多家呢绒纺织工场,从业工人三万人,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年产呢绒七八万匹。该城的丝织业也远近驰名。这说明当时的佛罗伦萨 A. 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B. 具备文艺复兴运动的经济基础 C. 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D. 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佛罗伦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达,这为文艺复兴运动 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涉及了佛罗伦萨呢绒纺织工场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佛罗伦萨在地中海的经济地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论述了当时佛罗伦萨呢绒纺织也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对其贸易地位的定位,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佛罗伦萨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佛罗伦萨是否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中心的信息,D项错误。 24.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A. 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 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 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可知,地产买卖双方名义上为领主与陪臣的关系,实际上是土地买卖关系,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土地不能直接买卖,说明西欧的封建制度仍然在起作用,而不是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发展方向的信息,B项错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契约制度,D项错误。 25.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上述现象 A. 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 促使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C. 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英国16—8世纪中期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农村和城市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期英国封建贵族的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崛起、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自耕农消失等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是在16世纪,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在农村和市场得到发展的问题,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当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因为管辖权发生纠纷时,由联邦法院根据联邦宪法对二者权力的界定进行裁决。这一规定 A.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增强了联邦司法的独立性 C.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 D. 提高了三权分立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管辖权的纠纷,由联邦法院根据联邦宪法对二者权力的界定进行裁决,有利于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出发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国家的统一稳定,故C项正确。联邦法院的裁决依据联邦宪法的规定进行,不会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并且材料中联邦法院的裁决依据联邦宪法的规定进行,不会增强联邦司法的独立性,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分权,不是联邦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分权,D项错误。 27.下图是一幅苏俄时期的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B. 彼得格勒起义成功 C. 退出一战实现和平 D. 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宁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轮初升的太阳”表明,苏维埃成立不久,这正是强调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决心,并且列宁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高举马克思主义国际联合的旗帜,体现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故A项正确。彼得格勒起义没有农民阶级参加,与材料所述特征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维埃政权与一战关系的信息,C项错误;提出工业化方针是在苏联成立后的斯大林时期,D项错误。 28.有学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联邦项目的反对者在对项目审核时,也许会对其构成、人事或者成本持有异议,但却很少有人认为本质上而言,联邦政府层面不能从事这些项目。这体现出 A. 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严格审核 B. 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企业经营权 C.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受到了认可 D. 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已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项目虽然受到反对者各方面的审核,但本质上认为联邦政府应该从事这些项目,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受到了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了严格审核,但A选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和本质问题,A项错误;联邦政府项目属于政府启动的各种公共项目,不是企业经营权,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体制受到破坏,D项错误。 29.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A. 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持谨慎态度 B. 欧洲共同市场政策缺乏对英国的吸引力 C. 英国探讨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可行性 D. 英国担心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丧失独立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英国人一脚小心翼翼地试探前行,一脚绑着沉重的铁锚以便随时退回,体现出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采取谨慎态度,故A项正确。画面中的英国人试探前行,说明欧洲共同市场政策对英国具有吸引力,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所持的谨慎态度,不是探索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可行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态度,不是担心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丧失独立性,D项错误。 30.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苏联,两国元首一致表示“将尽一切可能避免军事对抗和防止爆发核战争”。次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并签署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协定。这表明 A. 两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局面 B. 美苏两国放缓核武器研制 C. 美苏两国冷战出现缓和趋势 D. 美苏两国放弃了冷战对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尼克松访苏期间,两国元首一致表示“将尽一切可能避免军事对抗和防止爆发核战争”,并于次年签署“《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协定,表明美苏两国冷战出现缓和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美苏两国的对抗出现缓和,但不能说明两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防止核战争爆发的意愿,不能说明两国放缓了核武器研制,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说明美苏两国冷战出现缓和的趋势,但不能说明美苏两国放弃了冷战对抗,D项错误。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质疑的出现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主流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西方学术肯定的是国家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超越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材料中研究对象受到质疑的原因,国家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家力量和国家意识,与材料对主权国家地位的质疑不符,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国家主体地位的质疑,没有涉及冷战对抗方式的信息,C项错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 32.下图是俄裔法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著名作品《圆》。他曾写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他的作品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触及人类的灵魂,强调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形状,并且用抽象的图像,这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故D项正确。浪漫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浪漫主义,故A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是一种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现实主义,故B选项错误;印象主义强调“光”和“色”作为研究中心,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体现人类内心世界,符合现代主义,而不是印象主义,故C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 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 (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为工人,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料的高度集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化。意义,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英国近代化推进的重要表现,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了典范。 (2)不足,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根据材料“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可知,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城市化出现上述特点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主要原因还有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材料“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国近代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明显不足的重要原因等从中国近代内部和外部背景的角度分析回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1929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年) 口号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阅读上表,任选两个时段的“口号”拟定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更多的国人走上救亡之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利用西方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19世纪末,面对列强瓜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戊戌变法运动兴起;晚清政府以新政为口号,掀起了立宪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面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国人走上了不同的救国道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救亡与启蒙。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不过需要认真审题明确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需要对表格中所有的口号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做到史论结合,紧贴材料内容。通过“19世纪中期到20 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根据材料结合材料中口号出现背景和口号的目的、作用进行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 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 35.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将法院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国家机关。1988年6月,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随着1995年《法官法》的颁布和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人们对司法权的理念逐步深化,对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终局性和法官的职业性、特殊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法院的角色从原来的“专政工具"向公正中立的裁判者、权利的保障者转换,法官的专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案件与日俱增,人们对法院的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日益强烈。最高法院于1999年颁布了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从深化审判方式、建立科学的审判组织形式、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摘编自鄂振辉《中国司法体制改革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司法观念的长期落后;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的要求;人民改善司法工作的强烈愿望。 (2)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法院工作的角色和观念;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将法院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国家机关”可知,我国司法观念的长期落后;根据材料“1988年6月,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法院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可知,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随着1995 年……人们对司法权的理念逐步深化,对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终局性和法官的职业性、特殊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司法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根据材料“人们对法院的公平与效率的需求日益强烈”可知,人民改善司法工作的强烈愿望。 (2)根据材料“最高法院于1999年颁布了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从深化审判方式、建立科学的审判组织形式、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可知,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司法制度;根据材料“法院的角色从原来的‘专政工具’向公正中立的裁判者、权利的保障者转换,法官的专业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可知,改变了法院工作的角色和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等从改善司法制度、加快民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回答。 36.材料一 一战的战火点燃之后,法国社会各界立刻被一片同仇敌忾的狂热所笼罩。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普法战争结束以来,“复仇意识"在众多法国人中广泛传播。在其广泛传播过程中,巴雷斯、戴鲁莱德等作家、诗人的鼓动起了巨大作用。费里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仅使法国的小学教育成为世俗的、免费的、义务的,而且还成功地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摘编白《法国知识分子:一战中不该被忽略的群体》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一百四十万法国人死亡;1914年,二十岁到三十二岁的法国男人,有半数丧生。因此法国人采取了防守性的战略,构筑了马奇诺防线。30年代,欧洲与世界再次面临新的战争危险时,和平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迅速地蔓延开来。1938年,面对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法国形成强硬派和妥协派,作为总理的达拉第动摇于两派之间。最终达拉第参加慕尼黑会议,签署协定。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法国绥靖外交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影响:激发了国内民众爱国主义;增强了法国对德的仇视心理;推动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2)原因:一战中法国伤亡惨重;实行防守战略,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法国内部的分歧。 影响:使法国以被动防御为主;加速了法国同盟体系的瓦解;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费里推行教育改革,不仅使法国的小学教育成为……而且还成功地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可知,激发了国内民众的爱国主义;根据材料“普法战争结束以来,‘复仇意识’在众多法国人中广泛传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了法国对德的仇视心理;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巴雷斯、戴鲁莱德等法国知识分子的鼓动下,推动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2)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一百四十万法国人死亡”可知,法国绥靖外交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一战中法国伤亡惨重;根据材料“法国人采取了防守性的战略,构筑了马奇诺防线”可知,法国实行防守战略,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根据材料“欧洲与世界再次面临新的战争危险时,和平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迅速地蔓延开来”可知,这时期法国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法国形成强硬派和妥协派,作为总理的达拉第动摇于两派之间”可知,当时法国内部的分歧导致其绥靖政策出现的原因之一。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者的侵略气焰,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法国而言,法国的绥靖政策使法国以被动防御为主,面对法西斯侵略行为没有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同时逐渐导致法国同盟体系的瓦解。 37.材料 房玄龄(579—648年),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唐朝著名宰相。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投身于李世民麾下,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房玄龄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进为尚书左仆射,他政务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被称为唐初贤相。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玄龄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房玄龄受到重用的因素。 【答案】(1)贡献: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为李世民聚集人才,举贤任能;助李世民争夺皇位,成就贞观之治;主持建章立制,奠定唐朝繁盛基础。 (2)因素:国家由乱到治,急需优秀治国人才;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房玄龄个人具有突出的治国理政能力;谨慎小心的处世风格深得唐太宗喜爱。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房玄龄投身于李世民麾下,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根据材料“唯有房玄龄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可知,房玄龄为李世民聚集人才,举贤任能;根据材料“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可知,房玄龄助李世民争夺皇位,成就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可知,主持建章立制,奠定唐朝繁盛基础。 (2)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角度看,隋末天下大乱,国家由乱到治,急需优秀治国人才,这是房玄龄被重用的重要原因;从唐太宗的角度看,唐太宗是知人善任、举贤任能的贤明君主,这是房玄龄被重用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从房玄龄的角度看,根据材料“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可知,房玄龄个人具有突出的治国理政能力,谨慎小心的处世风格深得唐太宗喜爱等从时代背景、房玄龄个人、唐太宗的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