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七套)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 答案(共七套)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 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题,每题 3分,共 90分)。 1.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 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 了汉朝 ( ) A.开创了郡县制 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冶铁官营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2. 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 )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 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 清代苏州“全晋会馆” 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A.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会馆的产生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束 D.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场所 4. 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下列关于 该厂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 C.中国社会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 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 5.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 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 的限制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 6. 1922 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 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D .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7.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 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 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 A.1895-1911 年 B.1912-1919 年 C.1927-1936 年 D.1945-1949 年 8. 右图是我国某时期发行的一张股票, 这类股票的发行推动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9.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 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 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 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下列应对这种“反抗”形式的最有效政策是 ( ) A.苏联的余粮收集制 B.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 1984年。这一 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 “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 .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 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 .经济形态由农业过变成了 工业国 12.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 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 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13.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不少新生 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有 ( ) ①近代旗袍 ②中山装 ③面包 ④北京四 合院 A.①②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 ③ 14.20 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 “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 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 明当时 (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5.黄遵宪( 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 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16.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 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这部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 片是 ( ) A.《定军山》 B .《风云儿女》 C.《渔光曲》 D .《歌女 红牡丹》 17.阅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其中图中 A路线的开辟者是 (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18.有人说, 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 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17世纪控制海洋、拥 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 A.荷兰 B. 西班牙 C. 英国 D. 法 国 19.从下列表格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 发生时 间 发生地 污染物 中毒情况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 谷 烟尘、二氧化 硫 几千人发病, 60人死亡 1948年 美国多诺拉 烟尘、二氧化 硫 4 天内 42%的居民患病, 17 人 死亡 1952年 英国伦敦 烟尘、二氧化 硫 5天内 4000人死亡 1968年 日本九州爱知 县 多氯联苯 患者 5000 多人,16 人死亡, 实际受害者 10000多人 A.20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B.20 世纪 60年代日本已挤进经 济大国行列 C.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污染问题 20.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 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 力量的火花”是指 ( ) A.水力 B .核能 C.煤炭 D.电力 21.1933 年 5 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 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 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 A.优化农村环境 B.给农民提供补贴 C.提供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 22.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 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 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 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 ) A.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B .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 .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23.某学者把苏联 (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 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 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24.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 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 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 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 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26.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 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 夫 27.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 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 换取商品劳务。他所说的“美元特权”是基于 ( ) A.马歇尔计划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 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 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 .《关贸总协定》签署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北美自由 贸易区的建立 29.2014 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将落户北京怀柔雁栖湖。 右图为 北京 2014APEC会标,会标设计象征世界的多元美好和开 放包容。 APEC21个经济体的伙伴关系和融合发展,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与 APEC各经济体紧密合作、共谋发展愿景。下列有关该组织的表述错误的 是 ( ) A.性质为官方论坛型 B.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差异 C.坚持多边贸易体制 D.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高 30.近年来,巴西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咖啡、甘蔗、大豆、可可、铁矿石等价 格猛涨,给巴西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相关企业工人工资很高, 带动了巴西全国工人工资上涨,但使巴西在国际工业制成品竞争中失去 了低工资成本的优势。这一材料表明 ( ) A.巴西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 .巴西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二、材料解析题:(10分) 31.罗斯福“新政”是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 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面,美国的发展尤为显著。⋯⋯在美国 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 和金触市场的活跃。 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 美国已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 材料二 罗斯福宣誓就职 遵守工业法规的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 田纳 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 700 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 管理局,国家支出达 350亿美元。 20世纪 30 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 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 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 新政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永久繁荣”破灭的标志 是什么?( 2分)分析“破灭”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两项措施?(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4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 30题,每题 3分,共 9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B D D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A C B A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B C D B B D C 二、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 2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31.(10分)(1)标志: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2分)原因:自由放任导 致资本家盲目生产;过度的贫富悬殊,使购买力下降;分期付款、股票投机 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分,任意两点即可) (2)措施:恢复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举办公共工程(以 工代赈)。(2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国家的责任。 (2 分)影响:使美国逐步摆脱了危机困境;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2分)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二) 1.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A.铁农具 B.耦犁 C.翻车 D.曲辕犁 2.“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 “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 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土地兼并得 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4.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 作。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 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B.“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 现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官营手工业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 术水平 6.《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 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这场“商业革命 ”的内容不包括 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D.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 7.明代张居正说: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 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 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 百家,并有 “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 ”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9.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 “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其“衰机” 指的是 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中断了与世界的交流 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丧失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10.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 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三角贸易 B.新航路的开辟 C.蒸汽机的改良 D.世界市场的建立 11.15世纪末教皇以穿过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附近的子午线为东西两半 球的分界线,两半球内新发现的土地分别划归两个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欧洲国 家。这两个国家是 A.葡萄牙和西班牙 B.法国和西班牙 C.荷兰和英国 D.法国和英国 12.1888年 9月 12日,一份报纸对慕尼黑博览会上的一项发明,作了如此 的报道与描述:“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 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 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 ”也有人将其称之为 “散发着臭气的怪物 ”。为马车提 供动力的是 A.车上的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13.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金融中心转移的顺序是 A. B. C. D. 14.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通商口岸出现外资企业 C.洋务派创办工业 D.民族工业出现 1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 (清政府如同 )被击败的末期癌 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 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 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漂亮的拳击手套 ”是指 A.政治体制 B.军事技术 C.生产技术 D.思想文化 16.1862年 6月 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7.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 “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 ⋯⋯新政府则要求农 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 ”这一时期应是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18.下图漫画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状况。该画反映的是 A.中国抗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19.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 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B.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C.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D.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20.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 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发动了“大跃进” D.实施了“一五”计划 21.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 (单位 :%)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22.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 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 “味道”。据你推测,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 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 C.大跃进,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 23.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 1960年的 2000万吨降到 1000万吨,1962 年再降到 600万吨。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经济困难 B.巩固大跃进成果 C.加强环境保护 D.推动国有企业改 革 24.20世纪 50年代至 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 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 的根本原因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 D.人民公社体制 25.陈秉安著《大逃港》: “1977年 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 194274人,1980 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 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 ”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 要原因是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深圳等 4个经济特区 26.中国政府承诺: “关税总水平由 2001年的 14%降低到 2005年的约 10%, 其中工业品由 13%降至约 9.3%。”这一承诺出现的背景是 A.中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 D.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 27.国际奥委会第 121次全会通过三轮投票,最终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成功获 得了 2016年第 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巴西为筹建奥运会 会场需要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 A.国际奥委会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28.1944年,《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3年, 美元贬值 l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美元地位变化反映的实质 是 A.经济危机使货币贬值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贸易体系的变化 D.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 29.《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 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A.说明它采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象征着六国的合作 C.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D.体现了各国间的分工与合作精神 30.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继成立表明 A.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渐弱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3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先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 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 ——张謇《谢参观南通者之启示》 材料二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各女工种种丑态, 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 ——《论妇女做工宜设善章》, 1888年 4月 1日《申报》 (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如何认识创办实业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作者对妇女做工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当时大量妇女 到工厂做工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32.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 ·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 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 “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 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 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 “好啊!英雄来了! ”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 ·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 对于工业 “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 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 高耸于人们的 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 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 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 ⋯⋯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 上。”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1866年,英国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有它的森林,它的养 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 茶叶,饮从东印度弄来的咖啡。 —— [美]帕尔默 (1)指出材料一对工业化的态度,并根据材料一分析理由。 (2)指出材料二对工业化的态度,并根据材料二分析理由。 (3)指出材料三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评价的?并作简要说明。 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对经济的一次改革与调整, 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及特点。概括指出 20世纪 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 整?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 “二 战”后苏联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西汉时 期出现耦犁法,曹魏时期出现翻车,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故选 D 项。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题中材料 “三十亩地一头牛 ”反 映的是使用牛耕,材料 “老婆孩子热炕头 ”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材料 体现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答案为 A 项。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 B、D两项。牛耕仅仅是对材料的片面 反映,故 C项排除。 3.C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由材料可知,汉唐时期民间对土地兼并现象还 是不认可的,但是到宋以后就变成公开正式的,故 C项正确。 4.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故选 B项。 5.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取代官营 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排除 C项;乾隆时期生产出精美 的兽首铜像说明官营手工业仍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故选 D项。材料无法体现 A、B 两项,均可排除。 6.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商业 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故选 D 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张居正的经济观点。 由材料“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等信息可知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故选 C 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手工业的特点。由材料 “某地出现收蚕、烘煮、缫丝、 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 ”等信息可知手工业生产分工明显, 出现 了专业化生产。故选 C项。 9.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经济发展。乾隆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开展工 业革命。故选 C项。康熙帝时开始推行 “闭关锁国 ”政策,排除 A 项;“重农 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排除 B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帝时期,排除 D 项。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的贸 易中心,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开始迈向发达国家的行列。故选 B项。 1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划归两个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欧洲国 ",结合新航路开 辟的史实可知正确答案为 A 项。 12.C 【解析】本题考查汽车的出现。 由材料信息可知, 这辆马车就是最早的汽车, 汽车由内燃机提供动力。故选 C项。 13.A 【解析】本题考查金融中心的转移。地中海沿岸是传统的商业中心,故新航 路开辟前传统的金融中心在佛罗伦萨; 17世纪,荷兰是商业霸主,阿姆斯特 丹是金融中心; 18世纪中期以后,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0世纪,纽约 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故选 A 项。 14.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出现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通商口岸出现外资企业。故选 A 项。 15.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坚持 “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 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故“漂 亮的拳击手套 ”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故选 B项。 16.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 料、提炼有效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 阅读材料 ,甄别材料内容及相关信息。 关键是抓住时间 (1862年)、地点 (上海 )、 媒介 (上海新报 )、内容 (外国杂货 )等信息进行思考。 依据“外国杂货”的广告及 其具体内容可知 ,C符合题意。选项 B干扰度较大 ,从报纸名称不能得出该报 属于国人所办的结论。 17.B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 “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 ” 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由 “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 ”说 明是强制征粮,故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 B项。 18.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由图片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致 使苏联的军事工业强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故选 B项。 19.A 【解析】本题考查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故选 A 项。 20.D 【解析】本题考查 “一五”计划。由材料信息可知旧中国重工业落后,为改变 这一状况,中国政府推行了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 D项。 21.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数据信息和调用知 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 要成分 ,其比重的逐步增加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步建立 ;公私合营是我 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 ,其比重的增加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 深入 ,由此可知 B 符合题意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不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 制企业 ,“文化大革命 ”时期不存在公私合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手工业得 到了较大发展 ,A、C、D不符合题意 ,均可排除。 22.C 【解析】本题考查 “大跃进”运动。“大跃进”时期,工业上提出 “赶英超美”, 农业上提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建设社会 主义的热情和信心。故选 C项。 23.A 【解析】本题考查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混乱。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的方针。故选 A 项。 24.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 50年代至 1978年,我国实 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配置资源, 确定物价, 所以全国物价总体稳定,粮食价格几乎二十几年没变。故选 B项。 25.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改革开放 的国策,在深圳等地设置了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吸引 了大批逃港人员回来。故选 D 项。 26.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 承诺逐步降低关税,故选 B项。 27.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国际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管理组织,不 提供会场筹建贷款,故 A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削减关税,推动世界贸易 自由化的组织,与提供会场筹建贷款无关,故 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为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汇率,无法满足会场 筹建需要,故 C项错误;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能满足会场 筹建需要,故 D项正确。 28.D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 决议书》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973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经济 实力下降,同时受到欧共体和日本的挑战,美国没有能力保持固定汇率,故 放弃了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故选 D项。 29.B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 1957年,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 堡、意大利六国在罗马签订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由各国共 同完成其寓意是象征六国的合作。故选 B项。 30.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 贸易区都是经济区域集团,故选 D项。 31.(1)实业能为兴办教育筹集资金; 兴办教育能启发民智,是当时救国的基础; 实业能为公共事业筹集资金。 (2)态度:反对;理由:有伤风化;说明: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旧 习俗。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1)回答本题对材料一信息归纳即可。 (2)回答本题第一问对妇女做工的态度对材料 “非风俗之正 ”“丑态”“廉耻扫地” 等信息归纳即可知,同时这些信息也是其持反对态度的理由。说明要从经济 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回答。 32.(1)态度:肯定 (歌颂、乐观 );理由: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 力;桥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2)态度:否定 (厌恶 )理由:隔绝了空气和阳光,造成环境污染;阶级分化; 贫富差距扩大;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 (3)从经济发展 (全球化 )的角度,分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 (或英国成为了 “世界工厂”)。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从材料里提取信息,同时 这些信息也是作者所持论点的论据。 (1)根据材料一 “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 的机器”“英国桥梁 ”设计师被称为 “英雄”等信息可知作者对工业革命持肯定 的态度。理由即是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桥梁方便了人们 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2)据材料二“隔绝了空气和阳光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 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 ”“男人、女 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等信息可知作者对工业革命持否定 态度,理由对上述信息归纳即可。 (3)材料三描述的是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的场景。故应是从工业革命促进经济 发展这一角度阐述的。 33.(1)背景:经济危机 (大萧条 );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灵;罗斯福 上任总统。 (2)表现: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巩固工农联盟。局限性: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 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美、中、苏的经济体制改革。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以及 20世纪 70年代的政策调整根据教材知识 即可回答。 (2)回答本题要注意名称所体现的时间信息。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之前 称“苏俄”,1922年之后称“苏联”。第一问苏俄经济调整应是 20世纪 20年代 的政策调整,应是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利用商品市场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 第二问二战后的苏联改革,其共同点是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要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来回答。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三) 考试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4分,共 48分) 1. 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 11个 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 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 操纵便利。 这种记载表明 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B .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 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 .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 2. 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 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 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这表明,西汉政府 A.谋求与民间大商人合作经营 B .决心铲除地方经济的膨胀 C.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的技术 D .希望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3. 1816 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斯当在日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中国: “到处显得平静安宁,我们看到的是满意的神情和幽默的兴致⋯⋯人口如此 庞大的国家乞丐如此之少真令人惊异。”这表明该使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B .证实启蒙思想家笔下的美好中 国 C.帮助英国政府获取经济利益 D .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物 产 4.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 1944年,其工厂占 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 88.63%(如下表所示 )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 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 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 础 5. 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 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 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 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 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 .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6. 在 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 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 无 的交易。”材料 反映了当时 A.农民拥有对余 粮的部 分处置权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C.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 路 7. 1992 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 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 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 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8. 从 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 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 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 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9. 罗斯福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 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 获得的公民。”这一认识 A.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 .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D .推动了以工代赈措施 10.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 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 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1.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 3.1%,欧元区经 济增长率为 1.6%,日本为 1.2%,中国为 6.3%,俄罗斯为 1.1%,印度经 济将会起飞,经济增长为 7.5%。这一可能的发展状况 A.体现了美、日、欧国家的日益衰落 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 C.将进一步动摇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D.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 12. 学者文军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中说:“社会 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 及协调发展过程。”旨在说明 A.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 B.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 C.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D.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 二、材料阅读 13.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6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示意图 (1) 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开放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示意图》与《 14世纪 欧亚贸易商路图》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8 分 ) (3)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9 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 (1820—1998) 荷兰 (%) 英国 (% 美国 (%) 1820 农业 43 37 70 工业 26 33 15 服务业 31 30 15 1890 农业 36 16 38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 农业 3 2 3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8 72 74 ——蒋昭使《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比较表中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三、选做题。(15、16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共 15分,多做无效) 15.(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踏上了近代化的征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 进了大量西方 18 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 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 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 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 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 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材料二 蒋介石 1935年 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 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 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 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 1936年 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 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 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 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 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 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 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场“自救”运动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场“自救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 近代化的角度说明两场运动的结果。 (9 分)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 在教育⋯⋯现吾国国民生计日蹙, 欲图自存,势已岌岌;舍注重实业教育外, 更无急要之计划。⋯⋯各种实业学堂得以次第设立,实于国民生计大有关 系。” “工业之发达, 工学终效之征也。 ⋯⋯苟欲兴工, 必先兴学。”“数年以来, 竭蹶经营,薄有基础,益见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的关系。”“夫世界 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兴学为要中 之尤要。”“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 求师则无导,⋯⋯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国家思想,实业 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诸生在校数年, 科学知识,日就新异,然此为书籍上之研究, 至实地作业, 又重经验。”“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 ——《张謇全集·第 4卷》 (1) 根据材料,概述张謇主张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的理由。 (6 分) (2) 依据以上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 历史作用。 (9 分) 高一级 历史科试卷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C B A A C D B B C D 13.(1) 不同:近代开放只是在沿海沿江主要城市;现代开放则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 分 ) 影响:促进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兴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 分 ) (2) 变化: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路线由陆路 为主发展到以海路为主;国际贸易范围更广。 (任二点, 4分 ) 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4 分) (3) 叙述: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 分)工业革命促 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2 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形成了国际分工的基本格 局;(2 分)20 世纪中期关贸总协定等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2 分)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法制化( 2分) 14.评分说明:一等 (9—12 分)提取信息准确,能够准确充分地运用相关史 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理由充分。 二等 (5—8分)提取信息准确, 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但史 实不够全面,逻辑关系一般的。 二等 (1—4分)提取信息基本准确, 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不够准确, 逻辑关系 不清。 四等 (0 分)提取信息不准确,不符合基本史实。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示例 1】 (以一国为例,三个时段纵向数据分析 ) 信息:英国农业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工业、服务业就业呈上升趋势,尤其 是服务业。 (3 分) 说明: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 使工厂突破了动力的限制在城市集中建立;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一系列重大 技术发明,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英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 市化述程,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3 分) 19 世纪 70年代,英国出现第二次 工业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3 分 ) 20 世纪中期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英国服务 业发展速度加快。 (3 分) 【示例 2】 (以两国为例,三个时段横向数据比较分析 ) 信息:在 1820年和 1890年两个时段,英国的工业、服务业就业比例高于美 国,1998年,英美两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相当,服务业发展迅速。 (3 分 ) 说明: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逐渐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美国刚独立不久,工业化进程缓慢。 (3 分)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世纪初, 英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英美两国的工业、服务业都有所发展,但是英国 凭借殖民优势仍保持了工业和服务业的高比例。 (3 分) “二战”后至 20世 纪 90 年代,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科技优势,确立了“二战”后相当一 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工业、服务业就业比例大大提高。在第三次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英美两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5.(1) 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封 建专制统治。 (2 分)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 (4 分) (2) 影响:前者: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 新式学堂、创办近代海军, 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 教育、军事近代化。 (2 分) 后者: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抗日奠定了物 质基础;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 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3 分) 结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起步的近代化进程;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摧毁了中国 16. 【答案】 (1) 理由:职业教育关系到国民生计;实业与教育是相互补充、 至亲至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业离不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6 分,每 点 2分) (2) 评价:放弃科举功名,弃官从商,成为“状元资本家”,推动社会风气 的开明进步;主张实业救国,大力创办实业,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代表; 兴办教育、公园、博物馆等各种公益事业,改良社会风气;积极参与清末新 政、立宪政治活动,是清末民初宪政代表人物之一。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满分 70 分,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题 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 内.) 1.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二牛一人犁耕法己经使用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悄形 2.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 6 道、27州,其中 90%集中于江 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 “千里之内,业于 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 ”由此反映出唐代 (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经济重心己经移向南方 C.茶业由剐业上升到主业 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3.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 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 “田制不立 ”。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 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4.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 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 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5.“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 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品呈现出可 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 ”下列我国 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 ) ①珐琅彩双环瓶 ②青花五彩碗 ③三星堆青铜礼器 ④江宁织造局 云锦。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图时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数据整理).该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7.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贵 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 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8.2016年 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 《四民月令》中说: “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 十日种美田。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较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9.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 “有饶于 财者”, 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 “每夜至二鼓 ” ,其中技艺 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 “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 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0.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 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 达 1:1700左右。这种 “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11.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 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12.如图反映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 %).该 圈 可 以 用 来 说 明 中 国 ( ) A.自然经济得到巩固 B.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 C.国内市场逐渐活跃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13.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 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 “中 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14.如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通过表格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 1890﹣1894年 1895﹣1899年 1910﹣1914年 出口 100 142 315 进口 100 153 417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15.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 1904年,颁布《商人通例》 和《公司律》.此 后又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 等相关法规。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清政府致力于全面改革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被放弃 C.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 D.民族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6.1938至 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 工厂数分别是 104 家、90 家、10 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 业。这些内迁企业( )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C.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7.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 括 20世纪 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 A.“小荷才露尖尖角 ” B.“忽如一夜春风来 ” C.“脱胎换骨获新生 ” D.“荷尽已无擎雨盖 ” 18.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 1929 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 “资产阶饭情调 ” 遭受批判, 1984 年再 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服 19.下表出自?《交通杂志》.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运输方法 运费(吨 /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 /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20.“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管中所发生的困难, 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 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 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 ⋯⋯就必烦提倡 ‘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联产承包资任制 21.1984年 10 月,中央决定 ‘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 11 种税种 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22.如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 B.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D.经济高速增长遭成的资源短缺 23.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 恩格斯认为它 “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 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 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 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 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24.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它国 家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且集中于塞维利 亚港。这一规定( ) A.保障了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B.意在限制资本原始积累 C.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D.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25.史载: 1800 年前后,在英国工人周薪约 0.5~1 英镑,养家糊口都极为 困难。 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英国工人工资有了稳步增长。 1900年,熟 练工人的周薪达到 10英镑。英国工人工资收入发生上述变化,源于( ) A.英国具有 “世界工厂”的地位 B.19世纪英国代议制度日趋完善 C.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D.英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 26.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 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 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7.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 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 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 一体制( )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28.1932年,瑞士社会民主党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 规模的公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金。到 1937 年,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失 业率迅速缩小。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 ) A.表明了罗斯福新政的广泛影响 B.契合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 C.丰富了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D.终结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9.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写道: “大萧条之前美国的失业率是 3%左右,1931年是 15.9%,到 l939年仍停留在 17.2%.美国的失业现象基本 消失。”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新政调整工业生产 B.新政调节农业生产 C.政府兴办公共工程 D.“二战”需求的刺激 30.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 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 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 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 要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31.如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家庭政策实施方案。这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 ( ) 政策措施 政策目标 实施方案 家庭补贴和税 收优惠政策 减轻家长养育子女的负担, 保障子女的基本生 活需求,保障家庭的基本功能 (1)税收减 免; (2)子女补 贴; (3)特殊家庭 补贴 A.福利范围不断地扩大 B.政策重点在于关注民生 C.曾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D.利用了苏联模式的经验 32.20世纪 90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 30% 的公司,现在只贡献了 12%.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整个工业化世界 都可以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B.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C.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受新经济发展的影响 33.如图是 2016年某期刊上的幅政治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A.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B.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C.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 D.欧洲一体化的严重挫折 34.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 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 ( ) 成立时间 名称 19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银行 1947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60 国际开发协会 196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 C.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 D.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 35.如表是 1996 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分布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 出的准确信息是( )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B.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 C.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 D.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计 30分.第 36题 10分,第 37题 10 分第 38题 1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派的 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 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 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纷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 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全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 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 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 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 加以管理。 材料二 明期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 心地位的城市。苏州 “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 ”,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 “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 “洋布盛 行,布补销减 ”,“蚕梅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 12000余部织机,到 1880年织机仅有 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 多行会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 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 而经由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 “卫星城”。 ﹣﹣以上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 l)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 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 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 “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 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 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 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 进行论证。(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论证 史论结合)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 ”。⋯⋯无论在华盛 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 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 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 70年之痒》《环球时报》 2014﹣07﹣23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牙买加体系建立, 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 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 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 ⋯⋯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 外汇储备的 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 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 50%以上⋯⋯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 ⋯⋯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 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 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 上展露无遗 ”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 “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 造福世界 ”的? (2)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 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 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满分 70 分,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题 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 内.) 1.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二牛一人犁耕法己经使用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悄形 【考点】 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技术.需要掌握二牛一人犁耕法.解 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东汉时期该耕 作技术己经使用,故 C项正确. ABD项不能从图示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 C. 2.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 6 道、27州,其中 90%集中于江 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 “千里之内,业于 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 ”由此反映出唐代 (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经济重心己经移向南方 C.茶业由剐业上升到主业 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考点】 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掌握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发 展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朝产茶主要分布在南方,说明唐朝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故 A项正确. 经济重心己经移向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 C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故 D项错误. 故选 A. 3.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 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 “田制不立 ”。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 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考点】 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出现的主要原 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判断出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结合土地兼并出 现的主要原因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 知,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 C项正确. 封建土地私有制不会遭到封建地主阶级抵制,故 A项错误. BD项是无关项,应排除. 故选 C. 4.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 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 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考点】 29: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分析】 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变化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 A、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B、根据材料“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 ”“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 杭州”可得出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正确; C、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属于对外开放,故错误; D、没有体现变化趋势,故排除; 故选 B. 5.“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 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品呈现出可 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 ”下列我国 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 ) ①珐琅彩双环瓶 ②青花五彩碗 ③三星堆青铜礼器 ④江宁织造局 云锦。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 2E: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 况.解题的关键是对 “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的分析判断出 时间是明中叶以后,结合明清时期手工业史实解答即可.本题的易错点是对 材料中“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没有认真分析, 容易错选 C.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 “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可以得出时 间是在明中叶以后,①②④均出现在明朝中叶以后,符合题意. 三星堆青铜礼器出现在商周时期,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③错误,故 B项正确. 故选 B. 6.图时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数据整理).该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考点】 27: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 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精耕 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宋至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持续增加,这 是对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的结果,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密切有关, 故 A项正确. 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创新,故 B项错误.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朝中后期,无法说明宋元时期粮食亩产量的 原因,故 C项瓯. 对荒地大量开垦不一定能粮食亩产量,故 D项错误. 故选 A. 7.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贵 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 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考点】 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分析】解答的关键是从 “到清朝中叶以后, 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 走入寻常 百姓家”切入,结合明清人口的增长进行思考. 【解答】 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长, 造成粮食缺乏, 传入我国的马铃薯、 玉米因为高产逐渐成为常见的主食,所以 B符合题意; 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8.2016年 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 《四民月令》中说: “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 十日种美田。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较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考点】 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 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 日种美田 ”可知,古代农业生产方法较合理有效,故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 “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 可知,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故 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据材料“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 不能得出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故 C项错误,符合题意. 综合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D项正确,不 符合题题意. 故选 C. 9.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 “有饶于 财者”, 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 “每夜至二鼓 ” ,其中技艺 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 “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 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考点】 2Z: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答】 根据材料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对元末明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介绍,故 A项正确;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正式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故 B项错误; 私营手工业全面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后期,且通过材料中单单一个丝 织业根本无从体现,故 C项错误;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发生在两宋之际且材料无从体现,故 D项错误. 故选 A. 10.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 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 达 1:1700左右。这种 “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考点】 91:鸦片战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题干中体现了白银大量外流,这与走私鸦 片有关. 【解答】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不会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故 A项错 误; B中西贸易萧条不会造成白银的外流,故 B项错误; C明清以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 C项错误; D 道光年间银钱比价的大幅波动是由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的,这和英国为了改 变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有关,故 D项正确; 故选 D. 11.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 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考点】 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后明清政府放宽 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答】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不符合时间限 制,故 A项错误; 中国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已经丧失,故 B项错误; 图示信息反映出, 1895﹣1899年中国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大幅增长, 说明清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家掀起办厂热潮,但近代民族工业 只是初步发展并非迅速发展,故 C项错误;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 D项正确. 故选 D. 12.如图反映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 %).该 圈 可 以 用 来 说 明 中 国 ( ) A.自然经济得到巩固 B.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 C.国内市场逐渐活跃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考点】 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掌握中国沦为外国的商品 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注意原料出口、手工 制品出口、机器产品出口的变化. 【解答】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原料出口呈现增长趋势,手工制品出口呈现下 降趋势,机器产品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近代中国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 原料产地,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故 D项正确.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步解题,故 A项错误. B项不能从图示中得出,应排除. 题干图示反映的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不是反映国内 市场的情况,故 C项错误. 故选 D. 13.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 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 “中 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考点】 A6:洋务运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就和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 析材料 【解答】 A.材料中的觉醒主要是从,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产生的作用来看, 说明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而向西方学习没有突出经济方面的特点. B.清政府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只认为中国技术比别人落 后,所以要引进西方技术,壮大军事实力. C.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工业技术陈旧,把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的社会现 实相结合,体现了材料的含义. D.材料没有反应出洋务运动对外国侵略的抵制作用. 故选 C. 14.如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通过表格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 1890﹣1894年 1895﹣1899年 1910﹣1914年 出口 100 142 315 进口 100 153 417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考点】 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入侵导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西方列强入侵之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有着浓厚的封建经济的特点.西方列强入侵之后,大量的物品被带到中国, 冲击着中国的小农经济,中国成为了外国列强的市场,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也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解答】 材料数据是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的不断增加, ABC三项表述材 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只有 D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 D. 15.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 1904年,颁布《商人通例》 和《公司律》.此 后又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 等相关法规。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清政府致力于全面改革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被放弃 C.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 D.民族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 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答】 “清政府成立商部, 1904年,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 又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 等相关法规 ”表明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故 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16.1938至 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 工厂数分别是 104 家、90 家、10 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 业。这些内迁企业( )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C.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 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 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答】 “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 104 家、90 家、10 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 业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故 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17.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 括 20世纪 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 A.“小荷才露尖尖角 ” B.“忽如一夜春风来 ” C.“脱胎换骨获新生 ” D.“荷尽已无擎雨盖 ”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 20世纪 40年代后期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考查学生抓住关键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掌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 “20世纪 40年代后期”和对选项中诗句的理解. 【解答】抓住题干时间 “20世纪 40年代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是民 族工业的起步产生阶段,出现在 19世纪 60、7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应 排除. B项出现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与题意时间不符, 应排除. C项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时, 与题意时间不符, 应 排除. D项出现在 20世纪 40年代后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陷入绝境阶段, 符合题意,故 D项正确. 故选 D. 18.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 1929 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 “资产阶饭情调 ” 遭受批判, 1984 年再 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服 【考点】 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改良旗袍的特点和 地位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改良旗袍的特点和地位的发展演变对材 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 结合所学可知,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色彩, 因此该服装样式不可能是传统满族旗袍,故 A项错误. 改良旗袍是将中国满族的旗装和西方服饰相结合,在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 家礼服之一, 50 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时期遭受批判, 1984 年再次被定为 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故 B项正确. 苏式连衣裙流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题意,故 C项错误. 干部装流行是在 20世纪 50年代,不符合题意,故 D项错误. 故选 B. 19.下表出自?《交通杂志》.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运输方法 运费(吨 /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 /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考点】 H3:交通工具的进步.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铁路的发展.国铁路迄今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 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 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 123年; 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 118年 了. 【解答】 由表格可知,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 倍,铁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大原因, A项正确; 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多而理解错误; C、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选 A. 20.“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管中所发生的困难, 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 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 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 ⋯⋯就必烦提倡 ‘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联产承包资任制 【考点】 G4: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高考中对三大改造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 面:①三大改造的背景,②三大改造的过程,③三大改造的影响. 【解答】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材料中 “克服 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和 “组织起来”,故 B正确; A土改时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排除; C是把合作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属于左倾错误,排除; 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联产经营,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21.1984年 10 月,中央决定 ‘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 11 种税种 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考点】 GC: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税后利润归企业 自己安排使用. 【解答】 实行利改税后,减少部门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国家也可以根据 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生产与分配,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 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 C正确. A明显错误,故排除. 材料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无关及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无关.故排除 BD. 故选 C. 22.如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 B.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D.经济高速增长遭成的资源短缺 【考点】 GB:改革开放.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 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外贸的发展. B.体现不出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发展,只是外贸产品结构变化. 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业制造业,工业制造业产品和高科技技术产品,在 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加大. D.反映不出资源的短缺. 故选 C. 23.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 恩格斯认为它 “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 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 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 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 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 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影响来 分析材料. 【解答】 A.材料主要的含义是讲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B.欧洲进行商品倾销,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以后. C.材料体现的是对欧洲社会制度,而不是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D.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 展,欧洲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故选 D. 24.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它国 家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且集中于塞维利 亚港。这一规定( ) A.保障了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B.意在限制资本原始积累 C.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D.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考点】 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西班牙殖 民扩张的特点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 A.材料涉及到的是海外贸易,而不是殖民活动. B.西班牙海外殖民扩张并没有,主观上限制资本原始积累的意思. C.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垄断,对殖民地的贸易,这大大增加了,西班牙的 财政收入. D.西班牙的衰落是因为殖民掠夺过来的黄金白银没有转化为国内资本进行 生产,而不是由于总的贸易. 故选 C. 25.史载: 1800 年前后,在英国工人周薪约 0.5~1 英镑,养家糊口都极为 困难。 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英国工人工资有了稳步增长。 1900年,熟 练工人的周薪达到 10英镑。英国工人工资收入发生上述变化,源于( ) A.英国具有 “世界工厂”的地位 B.19世纪英国代议制度日趋完善 C.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D.英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 【考点】 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 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 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英国工人工 资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学与 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工人工资的增长,故 C项正确. 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项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应排除. D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 C. 26.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 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 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考点】 5E:垄断组织的形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垄断组织形成的过程 特点,啊以及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 A.福特公司改进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在 美国汽车行业的垄断地位,这是由于它顺应了社会化生产趋势产生的结果.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以后. C.利益最大化趋势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通过罗斯福新政产生的. 故选 A. 27.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 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 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 一体制( )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考点】 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的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 照搬马克思主义, 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 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政治上忽视民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一体制是指斯大林模式. A项,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B项,是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排除; C项,是新经济政策,排除; D项,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符合材料和斯大林模式,正确. 故选 D. 28.1932年,瑞士社会民主党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用以资助一项大 规模的公共工程,增加福利救济金。到 1937 年,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失 业率迅速缩小。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 ) A.表明了罗斯福新政的广泛影响 B.契合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 C.丰富了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D.终结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 D4:罗斯福新政. 【分析】 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政府兴建公共工 程对扩大就业、缓解危机的作用. 【解答】 题干时间是 1932 年,此时罗斯福新政还没有开始,故 A 项错误, 排除; 从材料“政府开始允许预算赤字上升, 用以资助一项大规模的公共工程, 增加 福利救济金 ”可得出国家在干预经济,故 B项正确; C项错误,题干中明显是政府干预政策,而不是自由放任政策,故排除;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只要基 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不会终结,故 D项错误. 故选 B. 29.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写道: “大萧条之前美国的失业率是 3%左右,1931年是 15.9%,到 l939年仍停留在 17.2%.美国的失业现象基本 消失。”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新政调整工业生产 B.新政调节农业生产 C.政府兴办公共工程 D.“二战”需求的刺激 【考点】 D4:罗斯福新政. 【分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 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解答】 “到 l939 年仍停留在 17.2%.美国的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主要得益 于“二战”需求的刺激,故 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30.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 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 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 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 要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考点】 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 A.主要注意力还是要放在重工业上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改革,还 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是农业. C.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 展.可以看出,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找到正确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故选 A. 31.如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家庭政策实施方案。这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 ( ) 政策措施 政策目标 实施方案 家庭补贴和税 收优惠政策 减轻家长养育子女的负担, 保障子女的基本生 活需求,保障家庭的基本功能 (1)税收减 免; (2)子女补 贴; (3)特殊家庭 补贴 A.福利范围不断地扩大 B.政策重点在于关注民生 C.曾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D.利用了苏联模式的经验 【考点】 DB: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 “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 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解答】“减轻家长养育子女的负担, 保障子女的基本生活需求, 保障家庭的 基本功能 ”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曾注重缓和社会矛盾,故 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32.20世纪 90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 30% 的公司,现在只贡献了 12%.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整个工业化世界 都可以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B.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C.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受新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 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 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解答】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不再局限于任何特定区域.为逃避 承担义务,跨国公司将公司从工资高、高税收的地区转移到工资低,有税收 优惠,环境保护法软弱无力甚至缺失的国家.这样一来,美国等国的税收就 呈现材料中所说的减少趋势,故 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33.如图是 2016年某期刊上的幅政治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A.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B.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C.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 D.欧洲一体化的严重挫折 【考点】 EJ:欧洲一体化.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图片材 料的内涵. 【解答】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脱欧的事件,反映了欧洲一体化遭受严重挫 折,故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 D. 34.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 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 ( ) 成立时间 名称 19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银行 1947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60 国际开发协会 196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 C.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 D.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 【考点】 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及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来分析材料. 【解答】 A.材料体现的是战后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没有 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增强. B.材料,没有看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主要涉及到的是全球经济机构 的发展. C.材料能够体现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但各国之间的 贸易壁垒是否被打破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从材料中的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协定可以看出,战后世界经济朝 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有了,有序发展的趋势. 故选 D. 35.如表是 1996 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分布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 出的准确信息是( )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B.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 C.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 D.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考点】 ES:区域经济合作.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合作,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数 据. 【解答】 从分布统计表可以看出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发达国家和 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故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表格数据都不能反映. 故选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计 30分.第 36题 10分,第 37题 10 分第 38题 1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派的 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 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 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纷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 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全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 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 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 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 加以管理。 材料二 明期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 心地位的城市。苏州 “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 ”,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 “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 “洋布盛 行,布补销减 ”,“蚕梅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 12000余部织机,到 1880年织机仅有 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 多行会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 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 而经由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 “卫星城”。 ﹣﹣以上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 l)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 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 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点】 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商业的发展.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 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明朝中后期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 化及其原因.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的变化, 依据材料一 “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 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丝织业与棉纷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 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全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 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 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 ”可以得出 变化是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 料一“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 外来人口大全汇 聚于城镇的工商业 ”,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农业生产发达; 手工业迅速发展; 商品经济繁荣;农业劳动力过剩;人口大量汇聚城镇. (2)第一小问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 “明期中后期至 19世纪中叶以前, 苏州是 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 大上海的卫星城 ”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 卫星城.第二小问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补销减, 蚕梅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 ”、“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 许多行会在 19世纪七 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 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结合所 学可知,原因是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 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 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故答案为: ( l)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 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 ;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 镇). (2)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 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 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 “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 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 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 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 进行论证。(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论证 史论结合) 【考点】C9:斯大林模式;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6:凯恩斯主义; G3:一五计划.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学生掌 握有关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凯恩斯主义和现代 中国的经济建设等相关知识点. 【解答】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观点指向明确.能够引用 2个 或以上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 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同材料中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的观点. 理由: 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奠定了物质基础. 1912﹣﹣﹣ 1936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国民经济, 鼓励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通过不同 手段对经济加强国家干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二:我反对材料中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极强 ”的观点. 理由: 1921年 3月到 1925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 存在,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 出让部分权力,减少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时期,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减政放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 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 18 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 缚,要求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促使工业资本家加强经营管理,改 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 济的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三: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 性.(分别选取示例一,示例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 ”。⋯⋯无论在华盛 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 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 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 70年之痒》《环球时报》 2014﹣07﹣23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牙买加体系建立, 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 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 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 ⋯⋯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 外汇储备的 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 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 50%以上⋯⋯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 ⋯⋯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 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 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 上展露无遗 ”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 “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 造福世界 ”的? (2)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 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 明了什么? 【考点】 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 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 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 “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 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 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 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 制. 【解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梦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 币体系.这个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 元挂钩可以看出.造福美国:有利于美国经济势力在全球的扩张,美国通过 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造福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贸 易交流也以美元结算,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二中的 1971年 8月 15 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判断出美国 此时进入经济滞涨, 这是主要原因,客观上还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对 美国,根据材料中 “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 ⋯从此以后,美国一方 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 ”可知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 对世界:根据“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 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 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3)根据材料三中 “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上升, 美元比例下降, 可知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根据材料四中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 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 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 可知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关于趋势较简单,多极 化. 故答案为: ( l)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 了世界经济命脉;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 (2)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 汇率到浮动汇率;实质: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3)说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60分) 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 盐业是一种( ) A.家庭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2.某领导到农村视察,问党委书记 “试验田的亩产多少? ”党委书记回答 “亩 产 1 万斤”。领导说 “还可以再多点吗?你们这里条件好,深耕下,还能多打 点。”这一现象说明( ) A.领导重视农业生产 B.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农业生产力提高明显 3.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 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 “全国售粮大户 ”的荣誉称号, 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 “吃陈粮烧陈柴承 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 ”,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本质上 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4.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主要是由于( )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5.“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 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电话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报传入 D.英语传入 6.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 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 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7.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 )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黑奴贸易 C.发展手工业生产 D.夺取海上霸权 8.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 “新的时代 ” 特征的发明是( ) A. B. C . D. 9.“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 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当时令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的直接背景是 ( ) A.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30年代大萧条的发生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D.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 1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之所以失败可以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11.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简表。其中, 1990 年经济 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2.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 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13.英国《金融时报》:“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 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 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 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4.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 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 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 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 荣庆经贸惠风 ”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5.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 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 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技术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是( ) A.牛耕 B.铁家具 C.翻车 D.筒车 17.“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 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主张制订严酷的法律③冀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假如你是一位近代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 ①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厂,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富 ③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期间,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世界银行的有关:“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 境内的复兴与建设, 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 ”其反映出世 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 ) A.维持汇率稳定 B.消除贸易壁垒 C.提供发展援助 D.促进自由贸 易 20.美国渡音公司的 777 型客机由 l3.25 万个主要零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 全世界的 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 8 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 机翼, 3 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 势是(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 C.经济制度化 D.经济多极化 二.非选择题(共 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 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 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 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 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 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 1050万,1850年为 2750万,1851年,城市人 口占英国总人口的 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 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 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 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 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 和去外国旅行。 材料三 有人描述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 居民可以在 1911 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 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 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冒险事业中, 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 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 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四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 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 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 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 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 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 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材料二 如下图片: 材料三 连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商务部 4日做出初步裁定,对产 自中国的镁碳砖征收 132.74%至 349%的临时反倾销税。两会前夕, 美国还对 中国输美铜版纸和磷酸盐两起双反案的反补贴初裁公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 姚坚 5日对美方采用的歧视性做法给予驳斥,表示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此种滥 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做法,将就其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做法进行交涉,以 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关贸总协定何时成立?这项规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 作用? (2)材料二是哪一国际组织的标志?它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 势? (3)中国是哪一年加入材料二国际组织的?简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 家在加入上述组织后受到的制约? (4)针对材料三美国的做法,中国应如何应对?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失去 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 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 ⋯⋯这种越 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 不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2)材料二反映了苏俄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3)为了解决问题,后来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 主要内容有哪些? 24.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60分) 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 盐业是一种( ) A.家庭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考点】 2B: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解 题的关键信息是 “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 ”. 【解答】 材料“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 ”说明由政府直接经 营,组织生产,这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征,故 D项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D. 2.某领导到农村视察,问党委书记 “试验田的亩产多少? ”党委书记回答 “亩 产 1 万斤”。领导说 “还可以再多点吗?你们这里条件好,深耕下,还能多打 点。”这一现象说明( ) A.领导重视农业生产 B.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农业生产力提高明显 【考点】 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 解答的关键是从 “亩产 1 万斤”切入,结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进行 思考. 【解答】 “亩产 1 万斤”明显是虚报粮食产量,即使今天看来也不可能实现, 因此推断与 20世纪 50年代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浮夸现象严 重有关. 故选 C. 3.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 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 “全国售粮大户 ”的荣誉称号, 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 “吃陈粮烧陈柴承 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 ”,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本质上 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考点】 G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 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 极性. 【解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 ”, 吃陈粮说明是在农村的改革, 政策好 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所以这幅对联歌 颂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故 B 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4.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主要是由于( )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考点】 GK:对外开放及影响. 【分析】 本题以浦西与浦东之间的比较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开放浦东知识点 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解答】 A、长江三角洲范围过大,排除; B、材料未涉及完成住房体制改革信息,排除; C、交通改革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排除; D、1992 年,国家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才产生了材料中的语句, 正确; 故选 D. 5.“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 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电话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报传入 D.英语传入 【考点】 H5: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 本题考查通讯工具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传递方法,只须向线 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 【解答】 ”德律风”是英语”电话”的音译,再联系题干信息 ”沿途竖立木杆,上 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 无异一室晤言. ”说明是电话的通话功能,故 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 A. 6.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 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 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考点】 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 对“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 (最近)被推举 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 (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可以看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确立欧洲 对世界的统治和传播天主教,故①②正确. ③④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故 A项正确. 故选 A. 7.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 )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黑奴贸易 C.发展手工业生产 D.夺取海上霸权 【考点】 5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的途径,同时还需掌握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以及影响等知识.解题的关 键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相关知识的识记. 【解答】 注意限定信息 “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 市场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把那些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 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等,从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故 A项 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应排除. 故选 A. 8.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 “新的时代 ” 特征的发明是( ) A. B. C . D. 【考点】 5B:第二次工业革命.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 泛使用的影响和发明成就.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 使用的影响和发明成就的识记.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由 “蒸 汽时代”带入到了“电气时代”,因此“新的时代 ”特征的发明是电灯的发明,故 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D. 9.“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 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当时令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的直接背景是 ( ) A.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30年代大萧条的发生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D.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 【考点】 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 1929年经济危机, 爆发的过程,以及特征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和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十 月革命以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并没 有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来讨论资本主义制度是否 会失败. B.1929 年到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了巨大的打击,是 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甚至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法西斯主义, 和反资本主义思潮.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仍然能够适应生产力的,要 求而不断地发展,并没有走向腐朽.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后,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 国家,充满信心,最终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故选 B. 1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之所以失败可以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考点】 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需要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解 题的关键是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理解,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体现的人民的伟大力量, “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战争时期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 但是战后继续 实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苏俄改为实行新经济 政策,故 A项正确. BD两项表述绝对化、片面化,影响, C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应排除. 故选 A. 11.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简表。其中, 1990 年经济 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考点】 CC:戈尔巴乔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需要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消极影响. 解 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中的时间和对表格内容的分析,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 A项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B项发生在 199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题干表格反映的是 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反而加剧了苏联 的社会问题,故 C项正确. D项是发生在 1953﹣1964年,应排除. 故选 C. 12.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 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考点】 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 现.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注意限定信息 “最能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指的 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破产,出现男耕女不织的现象,开始大量的从市 场上购买商品,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故 B项正确. A项在中国古代就有,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解体,应排除. C 项有利于外国商品的倾销,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本身并不是自然经 济解体的表现,应排除. D项说的是近代工业的创办,不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应排除. 故选 B. 13.英国《金融时报》:“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 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 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 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考点】 GC:经济体制改革; EO: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催生中国 1984年、1992年和 2001年创业 高潮点的动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1984年、1992年和 2001年”,结合所学可知, 1984年城 市经济体制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中国创业高潮点, 故 D项正确. A 项中建立 4个经济特区是从 1980年开始,没有涉及 2001年的动因,故 A 项错误. B项中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是在 2000年,而且没有涉及 1984年的动因,故 B项错误. C项中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是 1990年,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是 1987年 中共十三大,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 故选 D. 14.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 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 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 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 荣庆经贸惠风 ”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考点】 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F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GB: 改革开放. 【分析】 解答的关键是从 “反映时间先后排列 ”切入,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及社 会建设道路进行思考. 【解答】 本题相对容易判断但考查的知识很广,第①项从 “食堂”“公社”等可 判断处于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展后; 第②项从 “山河归人民 ”“庆新生”等可判断是新中国成立时; 第③项从 “科学发展观 ”“三十载”等信息可判断出应是 2008年前后; 第④项根据 “自主权”“责任制”等信息,对联应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故选 D. 15.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 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 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 D4:罗斯福新政. 【分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 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 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解答】 联系所学可知,其主要措施包括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 产量,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 格,刺激出口等,故①③正确; ②错在“进出口”,排除; ④错在“降低”,排除. 故选 A. 16.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技术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是( ) A.牛耕 B.铁家具 C.翻车 D.筒车 【考点】 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掌握牛耕出现的意义.解 题的关键是对牛耕出现的意义的识记.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 标志着古代农业耕种 技术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故 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A. 17.“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 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主张制订严酷的法律③冀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 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目的.解 题的关键是对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 智,好智则多诈 ”、“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 以非为是 ”的分析理解. 【解答】从“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 好智则多诈 ”可知主张重农抑商,故①正确. 从材料“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 可知冀求社会稳定,故③正确. ②④在材料中并不能得到体现,故 C项正确. 故选 C. 18.假如你是一位近代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 ①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厂,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富 ③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期间,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 历程.解题的关键是对近代民族工业各个时期发展状况的识记.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故①正 确.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故②正确.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 由于日本的经济掠夺使得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故③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④正确,故 A项正确. 故选 A. 19.世界银行的有关:“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 境内的复兴与建设, 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 ”其反映出世 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 ) A.维持汇率稳定 B.消除贸易壁垒 C.提供发展援助 D.促进自由贸 易 【考点】 EF: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分析】 本题以世界银行的宗旨规定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其主要职能知识点 的掌握; 【解答】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 A、该职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排除; B、该职能为关贸总协定职能,排除; C、该职能为世界银行职能,正确; D、该职能为关贸总协定职能,排除; 故选 C. 20.美国渡音公司的 777 型客机由 l3.25 万个主要零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 全世界的 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 8 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 机翼, 3 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 势是(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 C.经济制度化 D.经济多极化 【考点】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解答】根据题中 “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 545家供应商生产. 8家日本供应 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 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 ”可知,各 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 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共 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 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 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 ⋯⋯没有美洲贡献的大 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 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 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 1050万,1850年为 2750万,1851年,城市人 口占英国总人口的 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 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 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 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 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 和去外国旅行。 材料三 有人描述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 居民可以在 1911 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 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 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冒险事业中, 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 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 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四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 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 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 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 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点】 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C:第二次 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需要掌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人口 变化的特点及影响;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掌握第一次 工业革命的影响. (3)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 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 及其原因.需要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1)本小问的影响, 依据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 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 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 交换和传播 ”可以得出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 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 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 西 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 文明的转变过程 ”可以得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走向整体世界.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 1050万,1850年为 2750 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 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可 以得出特点是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 学可知,城市人口增加迅速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第三小问的问题,依据 材料二“在 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 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 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 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 ”可以得出问题是贫富悬 殊,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 (3)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三内容可以看出表现是商品、资本、人员 和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第二小问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三的时间,结合 所学可知,其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故答案为: (1)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或 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 变);人类走向整体世界. (2)特点: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 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 问题:贫富悬殊,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 (3)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主要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 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 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材料二 如下图片: 材料三 连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商务部 4日做出初步裁定,对产 自中国的镁碳砖征收 132.74%至 349%的临时反倾销税。两会前夕, 美国还对 中国输美铜版纸和磷酸盐两起双反案的反补贴初裁公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 姚坚 5日对美方采用的歧视性做法给予驳斥,表示中国坚决反对美国此种滥 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做法,将就其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做法进行交涉,以 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关贸总协定何时成立?这项规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 作用? (2)材料二是哪一国际组织的标志?它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 势? (3)中国是哪一年加入材料二国际组织的?简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 家在加入上述组织后受到的制约? (4)针对材料三美国的做法,中国应如何应对? 【考点】 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查关贸总协定成立的时 间和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和反映的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以 及受到的制约表现;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措施. 【解答】(1)第一小问的时间,依据材料一的选自,结合所学可知,关贸总 协定成立的时间是 1947 年.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关贸总协定成立的积极 和消极影响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标志,依据材料二的图示可知, 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 第 二小问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3)第一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 2001年.第二 小问的制约,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局限性可知,制约是在经济竞争中处于 不利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本小问的应对,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应对措施是利用国际规 则,制订合理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 故答案为: (1)1947年. 积极: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而相对 发展缓慢的国家可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 消极:对发达国家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 经济扩张的工具. (2)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趋势:经济全球化. (3)时间: 2001年. 制约: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 和挑战. (4)利用国际规则,制订合理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自身利益 和发展.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失去 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材料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 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 ⋯⋯这种越 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 不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2)材料二反映了苏俄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3)为了解决问题,后来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 主要内容有哪些? 【考点】 C8:新经济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考查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的处 境;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社会存在问题以及苏俄实行的解决问题的政策集权 内容.需要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解答】(1)本小问的处境,依据材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 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劳动人民忍受 着饥饿的折磨 ”可知,处境是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 (2)本小问的问题,依据材料二 “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 也日益不满 ”可以看出苏俄没有及时终止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社会矛盾激 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3)第一小问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实行新经济 政策.第二小问的内容,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 (2)苏俄没有及时终止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社会矛盾激化, 引发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 (3)新经济政策. 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对于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由本国资本家 和外国资本经营. 商业: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4.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影响。 【考点】 59: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影 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影响的识记. 【解答】 第一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18 世 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40 年代.第二小问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的 发明与广泛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第三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 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国际格局和世界市场、社会观念以及城市化进程 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时间: 18世纪 60年代至 19世纪 40年代. 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使用. 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飞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 义; 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 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 工业革命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形成了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先进的工业国,东方亚非拉 落后的农业国的格局(或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使人们的价值 观发生巨大转变. 促使近代城市的形成.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六) 1.公元前 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 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 为懿公。这说明 A.宗法制已经崩溃 B.姬括是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2.“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 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 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文中 的“它”是指 A.太学 B.书院 C.察举制 D.科举制 3.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 对侍从吩咐道: “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 ”这反映 了此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4.“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 ⋯⋯帽子、衣服、 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 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 ”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 A.出师北伐 B.开始长征 C.奔赴抗日前线 D.挺进大别山 5.马克思在其一部书稿中这样写到某事件: “首都的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 的无能和叛卖,己经懂得,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 的时刻已经到来。 ”该事件是指 A.法国大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6.毛泽东指出, “我们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 划,不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 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 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建国初,能体现 这一思想的是 A.不结盟政策 B.“一边倒” 政策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钱穆《国史大纲》记载: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 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 B.“主食用谷物仍以粟、麦、稻为主 ”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 9.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 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 “中国民间故宫 ”。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0.明代张居正说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 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 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表 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11.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 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12.古希腊城邦建筑广泛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 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与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相关的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B.法律至上原则的确立 C.农耕经济的发达 D.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13.欧洲人口从 1750年的 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 1800年的 18800万、1850 年的 26600万,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民主制度的完善 C.殖民扩张的进行 D.自然环境的改善 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 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15.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 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 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1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20世纪 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 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17.据研究,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便士,而中国是 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8.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 “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 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 行是在 A.19 世纪 70年代 B.19世纪 80年代 C.19世纪 90年代 D.20世纪 20年代 19.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 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0.下表是 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 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1.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外墙上写有一条标语 “让钢花开遍蕉岭, 让铁水 全县奔流 ”。这条标语最早可能书写于 A.1953 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年 22.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 “上工人喊工, 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 人,收工人撵人 ”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1981年中共中央 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 “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 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 “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 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 会生活 25.谈及苏联 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 彻这样说道, “他们 (农民 )屠宰的牝牛有 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 4000万 只,猪 700万只、马 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 的是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26.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 “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 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 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 ”为此, 二战后建立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27.“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 并能保 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国家控制了 ‘制高点’——土地所有权。 ” 这说明苏联 (俄 )当时正在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罗斯福新政是西方国家首次以政府形式在价值观上对 “社会达尔文主 义”(优胜劣汰 )提出回应与挑战。新政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秩序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9.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 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 30.1952年到 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倍, 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 ”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31.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 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 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 ”是言不由衷 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32.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 他就会受到提拔,担 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 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 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D.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33.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 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 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 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 ⋯⋯的新道路。 ” 材料中的 “新事物”指的是 A.草市 B.交子 C.夜市 D.商帮 34.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下列材料不能反映这一发展 趋势的是 A.《本草纲目》: “玉蜀黍 (玉米 )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 B.《农政全书》: “海上 (松江府一带 )⋯⋯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 ” C.《三言两拍》: “杨佥宪有所红花场庄子,满地种着红花 (药材 ),广衍有一 千余亩。 ” D.《红楼梦》: “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 ” 35.明代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 “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人入市中 国,中国而商于夷, 未有今日之多者也。 ”明代出现这种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坊市界限打破 B.重商主义政策推行 C.商品经济发展 D.“海禁”政策实行 36.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 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 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传播基督教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D.黑奴贸易 37.有人描述 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 ,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 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 ,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 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38.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 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 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39.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 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40.20世纪 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 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 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斯大林模式 ”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41.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蓝图,并总能从其历史中找到注 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 排的设想。他的 “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他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 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自 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 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下进行的。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 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二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实现 “世界蓝图” 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概括指出毛泽东对 推进中国现代化蓝图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42.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 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 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 20世纪 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 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持下述看法 几乎“是幼稚的”:现代化或 “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 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 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 方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英国的 “第一次现代化 ”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 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2)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完成 “第一次现代化 ”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 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3) “第二次现代化 ”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依据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 - 97 -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周天子将姬戏封为鲁国太子以继承鲁王之位, 姬戏自然成为鲁国大宗,原鲁武公长子姬括由于不能世袭王位,自然成为了鲁国 的小宗,故选 B项。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依据材料中 “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 ”“官僚 队伍的知识化 ”“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 ”可判断是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把读书、 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提高官 员的文化素质,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 A、B、C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 3.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 并整合所获取的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 ” 时,国王无奈的称 “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 ”可知,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即 B。英 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AC 项与题干时间 1621年不符,排除;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 激化是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故 C项错误。故选 B。 4.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队伍从瑞金出发,衣物为苏 维埃工厂制造,结合所学红军长征从瑞金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故 B项正确。 - 98 - 5.B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 根据题干信息 “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 ”可知,在法国 大革命期间梯也尔政府是卖国政府, 1871年法国首都巴黎爆发工人运动,建立巴 黎公社,梯也尔政府逃离,故选 B 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 “我们反对的不 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 ”分析可知,外 交开始抛开制度意识形态差异,故选 D 项。A、C两项在时间上错误; B 项与材料 不符合。 7.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根据材料 “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 一最低之水平 ”分析可知,实行此土地制度是为了缓解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一定 程度上缓解的土地兼并,故选 C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A 项错 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 B 项错误;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政治制度, 不符合题目中的土地制度, D 项错误。 8.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本题用排除法较好。根据题干可知考查的 时间为唐朝,棉布为大众不了始于元朝, A 项错误。“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 ” 在宋朝明显,所以 C项错误。工商市镇出现不早于宋, D 项错误。本题答案为 B 项。 9.C - 99 -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根据材料“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 ”分析可知, 商人盈利之后没有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受固守观念影响而将盈余资金大兴土 木,兴修自家房宅从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突破性发展,故选 C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所以可排 除 A、B两项; D项为干扰项;张居正之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 ,主要是因为明代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 C项。 11.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材料表明,航海大发现是在西班牙或 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而资助主要来自王室,故选 A 项。C项与史实不符; D项 不是西班牙与葡萄牙特有的现象,而是西欧主要国家的共同现象; B 项也是如此, 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很多,而这两个国家的封建专制王室的支持是其特有的现象。 12.A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完善会影响到建筑风格,要追求 十全十美、追求完善,故选 A 项。 13.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题干中时间 1750—1850年正好是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 故 A 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民主制度并没有完善,故 B 项错误; 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排除; D 项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破坏了自然环境,排除。 - 100 - 14.C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材料中 “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 ” 能够说明该船归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结合史实可知荷兰兴起于 16世纪,东印度 公司出现在 17世纪初期,由此可以断定该沉船不会早于 17世纪初期,即明末清 初时代,故选 C项。 15.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 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 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 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 输出为主,故选 C项。 16.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显示, 20世纪 20年代美国洛杉矶 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反映了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的距离拉大已 不成问题,这必然是依靠迅捷的新式交通工具 (汽车、内燃机车 ),在时间上也符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 A 项。 17.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根据材料 “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 布 9.09便士,而中国是 0.94便士”分析可知,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 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故选 D项。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 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 间减少,故不选 A 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 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 B项不选。该时期中 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 ,C 项排除。 - 101 - 18.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材料 “机器厂可兴作业, 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 ⋯⋯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 护。’”分析可知,受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此人主张政府应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19世纪 90年 代中日甲午战争后,故 C项正确。 19.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材料“清政府批准成立、 官督商办”分析 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政府的批准认可和协助,故选 C项。 20.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反映的是民国初期外资企 业呈现减少的现象, 此时处于民国初期, 袁世凯为称帝与日本签订 “二十一条”,国 内掀起国货运动, C项正确。 21.C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根据材料“让钢花开遍蕉岭,让铁水全县奔流 ”分析可知, 这指的是大炼钢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的现象,故 选 C项。 22.B - 102 -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展现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上工懈怠放 工积极的场景,究其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B 项。 23.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及特区建立。经济特区是在中央领导以及社会主 义前提下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以市场调节为主,故选 C项。 24.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根据材料“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 ”分析可 知,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等到学来七分像, 上海已经换花样 ”说明近代上海时尚变 化快;“学死学煞学不像 ”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故选 D 项。 25.D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信息提示 “1932-1933年”和“苏联”,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范围 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并未波及苏联,排除 A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 1919—1921年,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材料中的饥荒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 C项;当时苏联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 D项。 26.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根据材料 “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 充分合作、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 ”分析可知,该 组织侧重方便各国经济贸易,符合的是关贸总协定,故选 D项。 - 103 - 27.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改革即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 “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 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能雇佣劳力 ”分析可知,利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应该是新经济政策,故选 B项。 28.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 A 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是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 依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B 项说法有误;布雷顿 森林体系是二战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D项不符合。由材料“政府形式⋯⋯(优胜劣汰 )” 可知,新政通过政府手段加强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援助,而最能体现的是加强社会 保障措施,故选 C项。 29.A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 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指布雷顿森林体系,故 选 A 项。B、C两项是有关国际区域贸易的组织, D项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故排 除。 30.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 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 1952年到 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农业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有了显 著提高,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选 D项;A、B、C三项发生的 时间与材料不符。 - 104 - 31.D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及三民主义思想。根据挽联的内容可以看出,该联肯定 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故选 D 项。 32.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统治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为鼓励公 民参与政治 ,发放津贴 ,从而出现材料中所谓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 ”,故选 D项。 33.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根据材料 “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把 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 ”分析可知,材料谈到的是草市,故选 A 项。 34.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A 项中提到的玉米体现不出商品 化,A 符合题意。根据材料 “垦田二百亩大半种棉 ”“满地中药材 ”“地租庄子银钱来 往”分析可知, B、C、D 三项均反映了明清农业商品化的问题。 35.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材料反映的是自唐宋设立专门对外贸 易的机构——市舶司以来,大量外国人来中国并与中国人贸易往来,反映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故选 C项。 - 105 - 36.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中“向外”是指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工业 革命获得了大量财富并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他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根 本动力,故选 A 项。 37.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据材料时间可知 ,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 ,纺车和手织机被弃 之不用说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是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结果 ,A 项正确 ; 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而不是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 ,B项错误 ;材料 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 ,且纺织业属于轻工业 ,C项错误 ;“手织机也多半闲置 ”说明 仍有少量在使用 ,D 项说法错误。 38.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材料的信息显示,航海家东去印度,结果漂流到 了南美东部并在此建立殖民地。根据史实可知,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 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葡萄牙殖民扩张 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因此 B 项正确。 39.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B 项只是对西方科技的态度; C项只是洋务派的指导 思想; D 项“民生主义”是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均可排除。材 料认为“铁路之利,首在利民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可见洋务派把修 铁路作为利国和利民的手段之一,修筑铁路能达到 “求富”“自强”的目的,故选 A 项。 - 106 - 40.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 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B、C两项 是“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但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材料中 “工业化是灾难性的 ⋯⋯对 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体现了“斯大林模式 ”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 没有改善民生,故选 D项。 41.(1)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 与苏联冷战;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成立北约,遏制苏联。 经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 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社会主义三大 改造;中共 “八大”确定正确路线;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 针。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新中国一五计划、三大 改造、中共八大等。 第(1)题,材料显示美国的 “蓝图”是从世界主义出发,他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 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 说明。 第(2)题,材料提示是 “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可联系“一五”计划等内容作 答。 42.(1)事件:工业革命。 表现: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 “蒸 汽时代”。 (2)新特点: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科学技术的发 展。 - 107 - (3)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欧 盟等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贸易 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4)认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 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及经济全球化的 内容。 第(1)题,根据材料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分析可 知,第一次现代化指的是工业革命;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即第一次工业 革命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经济上的垄断组织、政治上的代议制确立等内容。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等。 第(4)题,直接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一些信息,如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 具有多样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等等。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七)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计 60分)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 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 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2.“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 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 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此语描述的是 (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田制》中说: “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 - 108 - 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 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4.《复活的兵团》 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 “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 标准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5.历史图片被称为 “凝固的历史 ”,关于如图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顶峰水平 B.图二可作为作为西汉棉纺织业高超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东汉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可作为西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实物证据 6.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 机构,当时叫( ) A.飞钱 B.柜坊 C.票号 D.邸店 7.有学者把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的经济称之为 “纯粹的自然经济 ’,而宋元时 期的新型经济则是在自然经济的 “死水”中泛起了 “微湘”。这里的 “新型经济 ”是 (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C.发达繁荣的商品经济 D.农村中雇佣关系的产生 8.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 不如农贾. 这表明( ) - 109 - 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9.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 ?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8年后,他已经赚了 7.6 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 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 A.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工业革命的兴起 10.“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 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 1652至 1674年的接 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是指(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 D.英国与法国 11.“大工业在其发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大工业也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 陆上出现了。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了,后来 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这句话最能体现现代化具有( ) A.平等性 B.扩散性 C.延续性 D.包容性 12.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 工业生产的革命。 ”这里的“革命”是指( ) A.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 B.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D.推动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3.19世纪后 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 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 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 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 该国钢铁企业( ) A.规模迅速扩大 B.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C.内部竞争激烈 D.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 110 - 14.“应当捕捉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找出历史发展中趋势变化的曲线比 较密集、变化所涉及的趋势比较重要的区段,再从这一区段上筛选关键点,就得 到历史时代划分的标志了。 ”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认为应把 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 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应该有( ) 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人类从孤立走向整体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15.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乌托邦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 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但又没有前途的经济 奇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乌托邦”根源于近代社会性质 B.“黄金时期 ”指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列强卷土重来导致 “转瞬即逝” D.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发展的主要原因 16.1882年 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 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 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材料中“轮船招商”属于(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民族工业 D.外商企业 17.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 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 “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18.“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一个重 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这段文字应出自 ( ) A.《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 “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 - 111 - 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 (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 !”柳传 志感受到的 “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20.下表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 ,此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油料产量(万吨) 1978年 304.77 5.21 1980年 320.56 7.69 1984年 407.31 11.91 A.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 D.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 21.有学者认为: 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 要精神。这里的 “尝试”指的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道德经》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 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农民减耕减产,调整农业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3.如图是美国 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指数的趋势图。联系所学知识判 断 该 图 最 有 可 能 是 ( ) - 112 - A.工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B.银行存款总量趋势图 C.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的趋势图 D.农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24.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 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25.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 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 ”理 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6.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 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 ⋯⋯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 的根本原因( ) A.服务业的出现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 国际性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世界银行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8.按惯例,参加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 照上一张“全家福”。2006年 11 月 19日,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领导人身穿越式 - 113 - 传统服装,集体在越南首都河内国家会议中心西岛合影留念。 这主要展现出( ) A.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合作水平不高 B.承认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 C.亚太经合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 D.东南亚国家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发挥着核心作用 29.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 “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 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 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 ”材料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推动习俗西化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30.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31题 12分,第 32题 12分,第 33题 16分, 共计 40分) 31.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 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 ”;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 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 鬼国正通商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 - 114 - 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 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 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 “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 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 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 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的思路,概括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2.民富国强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治国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 ,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 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 1934年底,有大约 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在救 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 共工程。 材料二 二战后到 20世纪 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 股票不再只为 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 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 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 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 的。 - 115 -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在 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 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主要原因。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 ⋯⋯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 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 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 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 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 这场竞赛中胜出。 ﹣﹣ [美]迈克尔 ?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四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 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 “中心国家 ”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 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 - 116 - 统治时代的 “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 “M型”社会 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 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 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 “交流与联系 ”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 市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 出的。并指出美国确立经济地位的主要方式。 (4)根据材料四概括 “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 - 117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计 60分)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 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 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考点】 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的小农经济和耕作方式的演进.认识小 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主要经济模式,对封建统治有重要影响. 【解答】 从材料中看出,政府对宰杀耕牛的严厉处罚,是因为耕牛作为小农经济 生产条件下的重要畜力,是保障生产的重要条件,保护耕牛体现的是保护小农经 济,因此是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表现, 故 A项是表面现象,C项才是真正的反映.故 排除 A,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奖励 “战”的内容,故排除 B;材料中也没有体 现“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的内容,故排除 D. 故选 C. 2.“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 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 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此语描述的是 (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考点】 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均田制的内容和特点.解题的 关键是结合均田制的内容和特点对 “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根据土地 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的分析理解. 【解答】 根据题干“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 - 118 - 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这是北魏至唐朝时期实 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它是把封建国有土地 分配给个人和家庭,故 B项正确.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符合 “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根 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故 A项错误. 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根 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故 CD两项错误. 故选 B.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田制》中说: “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 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 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考点】 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 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 【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其田皆上之田也 ”、“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 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等可知,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故 D正确; A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B项有一定道理,不够全面和核心,不能够成为题干 “作者的主旨 ”要求,排除. 故选 D. 4.《复活的兵团》 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 “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 标准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 119 -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考点】 2B: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秦朝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 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官营手工业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中 “秦已经按照 ‘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 ”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 “大规模生产 ”的必然是官营手工业,故 A项错误. 再结合《工律》规定的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故 C 项正确. B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 故选 C. 5.历史图片被称为 “凝固的历史 ”,关于如图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顶峰水平 B.图二可作为作为西汉棉纺织业高超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东汉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可作为西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实物证据 【考点】 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商代手工业、西汉丝织业、东 汉水排以及西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结合商代手工 业、西汉丝织业、东汉水排以及西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史实解答即可. 【解答】图一反映商代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顶峰水平,故 A项错误. 图二可作为作为西汉丝织业高超的实物证据,棉纺织业是在宋元时期出现,故项 错误. “水排”是冶铁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 C项错误. 五铢钱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时发行,故 D项正确. 故选 D. - 120 - 6.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 机构,当时叫( ) A.飞钱 B.柜坊 C.票号 D.邸店 【考点】 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柜坊出现的时间和功能,解题 的关键信息是 “唐德宗”、“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 ”. 【解答】 依据题干“唐德宗”可知,时间是唐朝,依据材料 “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 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是柜坊,故 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 B. 7.有学者把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的经济称之为 “纯粹的自然经济 ’,而宋元时 期的新型经济则是在自然经济的 “死水”中泛起了 “微湘”。这里的 “新型经济 ”是 ( )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C.发达繁荣的商品经济 D.农村中雇佣关系的产生 【考点】 2N: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及其影响.解题 的关键是结合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发展, 故 C项正确. AB两项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 C. 8.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 不如农贾. 这表明( ) 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 121 - 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考点】 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解答】 A.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可知士人阶层依然 是社会下层人员的追求;故 A项错误. B.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知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 价值;故 B项正确. C.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与政府奉行的政策无关;故 C项错误.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缺乏论据. 故选 B. 9.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 ?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8年后,他已经赚了 7.6 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 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 A.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工业革命的兴起 【考点】 57: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主要考点①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兴 起②近代西方殖民霸权的争夺③西方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④西方殖民扩张的影 响. 【解答】通过材料“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赚了 7.6万英镑”体现了殖民侵略, “在英国 开了一家铁厂 ⋯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 ”,说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故 B 正 确; 世界殖民霸权未体现、世界市场未体现、工业革命未体现,都不能用材料中的事 - 122 - 例说明,排除 A、C、D; 故选 B. 10.“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 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 1652至 1674年的接 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是指(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 D.英国与法国 【考点】 54:荷兰的殖民扩张; 55:英国的殖民扩张. 【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 “这些争端直接促成 1652至 1674年的接 连三次的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需要掌握早期欧洲国家殖民争霸的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这些争端直接促成 1652至 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根据所 学,1652至 1674年英荷两国之间爆发战争,三次战争后,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 位,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因此本题中 “他们”是指英国与荷兰,故 C项正确.其余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C. 11.“大工业在其发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大工业也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 陆上出现了。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了,后来 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这句话最能体现现代化具有( ) A.平等性 B.扩散性 C.延续性 D.包容性 【考点】 5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掌握工业化的特点.解题的关 键是对“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了,后来又成为 全世界的历史 ”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 “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 了,后来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可以看出现代化具有扩散性,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故选 B. - 123 - 12.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 工业生产的革命。 ”这里的“革命”是指( ) A.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 B.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D.推动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考点】 59: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蒸汽机发 明和使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蒸汽机发明和使用的影响对材料的解读与分 析. 【解答】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说明工业生 产方式的变化,故 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 B. 13.19世纪后 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 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 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 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 该国钢铁企业( ) A.规模迅速扩大 B.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C.内部竞争激烈 D.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考点】 5E:垄断组织的形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和不断组织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和 对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 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材料能够看出该股钢 铁企业,数量减少了规模扩大了,但没有体现出资本增长的特征,选项对材料的 理解是片面的.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往往克制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使生产和资 本日益集中. C.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部竞争激烈,反应的是竞争以后的结果. D.材料看不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只能看出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 故选 B. - 124 - 14.“应当捕捉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找出历史发展中趋势变化的曲线比 较密集、变化所涉及的趋势比较重要的区段,再从这一区段上筛选关键点,就得 到历史时代划分的标志了。 ”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认为应把 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 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应该有( ) 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人类从孤立走向整体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考点】 5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以及 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应该是 19世纪,中期,而不是 20世纪初. B.人类有顾虑,走向整体应该是,新航路开辟. C.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大概是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选项,符合材料的时间特征.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不是产生的影响. 故选 C. 15.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乌托邦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 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但又没有前途的经济 奇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乌托邦”根源于近代社会性质 B.“黄金时期 ”指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列强卷土重来导致 “转瞬即逝” D.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发展的主要原因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 了“短暂的春天 “,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黄金时期”指的是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非初步发展,故 B错误, 符合题意; - 125 - 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6.1882年 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 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 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材料中“轮船招商”属于(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民族工业 D.外商企业 【考点】 A6: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 “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 ﹣﹣﹣﹣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 水运业的诞生. 【解答】“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表明“轮船招商”属于民用工业,故 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17.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 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 “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解 题的关键是对 “一切政治及学问使 ⋯老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的分析理 解.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 业更多的体现的是救国内容,同时由于资金少,基础薄弱等因素,大多是发展轻 工业.与此相关的内容包括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和 衰落萎缩时期等都是重点.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 “一切政治及学问使 ⋯老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可 知,体现出关注民生,而且侧重的是保障最低水平,所以应该是以轻工业为主, 故 C项正确. - 126 - A项体现不出民生内容,应排除. 近代民族工业大都是以轻工业为主,故 B项错误. D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应排除. 故选 C. 18.“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一个重 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这段文字应出自 ( ) A.《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 G6: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分析】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在理 论上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因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 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解答】由材料可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正确的分析, 这应是中共八大的贡献,故 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A. 19.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 “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 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 (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 !”柳传 志感受到的 “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127 - 【考点】 GB:改革开放. 【分析】 本题以柳传志关于社会气息的变化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改革开放知识点 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 A、材料未涉及土地信息,排除; B、农业合作化未涉及,排除; C、材料中指出 “人民日报刊登信息的变化 ”,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 作重心的转移,正确; D、经济体制的描述,范围过大,无法从材料中推出,排除; 故选 C. 20.下表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 ,此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油料产量(万吨) 1978年 304.77 5.21 1980年 320.56 7.69 1984年 407.31 11.91 A.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 D.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 【考点】 GE: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相关数据信息的正确解 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材料数据信息可知,粮油产量到 1984年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故 B正确. A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 1984年才开始.故排除 C.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 B. 21.有学者认为: 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 要精神。这里的 “尝试”指的是( ) - 128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 GG:南方谈话. 【分析】 本题考查南方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年,和 1992年南方谈话 无关,故 A错误; 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是在 1984年,故 B错误; 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故 C错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内容,故 D 正 确. 故选 D. 22.《道德经》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 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农民减耕减产,调整农业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考点】 D4: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解答】 经济危机最初表现为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罗斯福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令 银行暂时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故 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23.如图是美国 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指数的趋势图。联系所学知识判 断 该 图 最 有 可 能 是 ( ) - 129 - A.工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B.银行存款总量趋势图 C.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的趋势图 D.农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考点】 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需要掌握 1929﹣1933年的经济危 机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和数据变化. 【解答】由曲线图可以看出 1930~1935年,该指标数目急剧增加,之后五年逐渐 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正是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工农 业萧条,由此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的趋势图,故 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故选 C. 24.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 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考点】 C8: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经济政策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 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 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 130 -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解答】 1921 年,面对战争对苏俄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故 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 ABC错误. 故选 D. 25.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 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 ”理 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考点】 C9:斯大林模式.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 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解答】 1933 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经济 建设的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故 B正确; A是在 1918年,排除; C是在 1921年,排除; 并未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故 D错误. 故选 B. 26.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 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 ⋯⋯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 的根本原因( ) - 131 - A.服务业的出现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考点】 5F:第三次科技革命. 【分析】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是: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 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 【解答】材料“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 务和社会服务兴起 ⋯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 ”反映了知识经济兴直 的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 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 D.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 国际性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世界银行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考点】 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需要掌握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的职 能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 世界银行职能和作用的识记. 【解答】根据题干“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 ”和所学史实可知, 联合国属于全球性的政治合作组织,而题干涉及的是经济,故 A项错误. 世界银行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符合题意, 故 B项错误.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针对的是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关税,不符合题意,故 C项错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 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 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低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 132 - 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 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故 D项正确. 故选 D. 28.按惯例,参加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 照上一张“全家福”。2006年 11 月 19日,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领导人身穿越式 传统服装,集体在越南首都河内国家会议中心西岛合影留念。 这主要展现出( ) A.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合作水平不高 B.承认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 C.亚太经合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 D.东南亚国家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发挥着核心作用 【考点】 EL: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 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参加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 传统服装,照上一张“全家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承认各成员国 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故 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9.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 “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 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 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 ”材料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推动习俗西化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考点】 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 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 ”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 - 133 - 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D项符 合题意. 故选 D. 30.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 B5:维新思想.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学生解读 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 “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的前提, 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 B项符合题意. 作者旨在强调 “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 D项.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31题 12分,第 32题 12分,第 33题 16分, 共计 40分) 31.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 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 ”;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 - 134 - 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 鬼国正通商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 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 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 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 “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 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 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 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的思路,概括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考点】 27: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2:列 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A4: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及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以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本题主要考查 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 【解答】(1)本题回归教材,归纳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局限性和男耕女 织的特点;根据所学高度概括 “农业经济 ”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即一段时间有益, 一段时间有害;仔细研读材料,高度提炼其变化即可. (2)本题阅读材料及所学分析问题,千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材料、课 本双管齐下,并结合时代大背景作答即可. (3)本题注意题目给的要求 “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的思路” - 135 - 来分析问题,即从侵略(弊端)和社会变化(益处)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 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32.民富国强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治国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 ,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 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 1934年底,有大约 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在救 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 共工程。 材料二 二战后到 20世纪 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 股票不再只为 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 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 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 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 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在 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 136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 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主要原因。 【考点】 D4:罗斯福新政; 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GD: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分析】(1)本题考查“以工代赈”的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 业,改善人民生活. (2)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 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 (3)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 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利益. 【解答】(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 “在救济困难家 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 ”来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的民生问题的,结合新政中关于解决民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这些措 施在当时起到的历史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 股票不再只为 少数资本家所拥有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 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 而由专 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 ”来分析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和说明;原因从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方面分析.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 突破了“一大二公”、“大 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故答案为: (1)措施:推行 “以工代赈”.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2)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 度发生变化. - 137 - 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 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 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利益.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 ⋯⋯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 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 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 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 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 这场竞赛中胜出。 ﹣﹣ [美]迈克尔 ?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四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 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 “中心国家 ”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 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 统治时代的 “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 “M型”社会 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 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 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 138 -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 “交流与联系 ”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 市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 出的。并指出美国确立经济地位的主要方式。 (4)根据材料四概括 “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 【考点】 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8:英国工业革命; 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 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运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 (2)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 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 市场”的主要原因.需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3)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考查美国在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 出的措施以及美国确立经济地位的主要方式.需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 (4)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考查 “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全 球化的措施.需要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解答】(1)本小问的解读,依据材料一图示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读即可.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 命、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各地联系更为方便、殖民扩张和掠夺. (3)第一小问的胜出,依据材料二,结合二战后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史实可知,胜 出的措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第二小问的方式, 依据第一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方式是确立经济体系、经济援助. (4)第一小问的问题, 依据材料四 “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 几乎是 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可以得出发达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带来了国与国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 可以得出贫富鸿沟的加深.第二小问的应对,结合所学可知,应对措施是发展中 - 139 - 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防范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 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 主权;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 故答案为: (1)解读: ?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各地联系更为方便、殖民扩张 和掠夺. (3)(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 方式:确立经济体系、经济援助. (4)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 应对: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防范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中国 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和捍卫国家的主权;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