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10月月考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A、主张政治改良 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主张复古倒退 2、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4、《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5、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A、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B、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C、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D、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6、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8、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A、知行并重的关系 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9、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10、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11、《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14、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B、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15、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 A、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 B、以孝治国开始成为官方意识 C、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 D、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 16、据史书记载,明代“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清代亦用“用铜、铅为活字”。这说明 A、活字开始大多为金属材质 B、铜、铅活字印刷已比较流行 C、铜、铅活字比较适宜印刷 D、中国印刷术继续领先于世界 17、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经历了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 B、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C、正楷的基本特点是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D、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 18、一位南宋书生好做“摘抄”,每当他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 A、《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20、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A、唐代文化多元繁荣 B、宋代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21、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 A、气粗字险 B、逸势奇状 C、气郁字敛 D、雅俗共赏 22、“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23、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24、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于康乾年间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源于徽剧、傩戏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5、(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第Ⅱ卷(材料分析题)(共三大题, 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惟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材料二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经》 材料三 他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1)材料一是战国时期某儒学思想家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打的一个比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位思想家?其说明的观点是什么?(4分) (2)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三字经》强调“三纲”“五常”的积极意义何在?(4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他什么思想主张?(4分) 27、(22分)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8分)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10分)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4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又说:“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材料二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材料一反映了李贽的哪些思想主张?李贽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其思想被称为“异端”,表现在什么方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进步作用。(6分)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2017.10.7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A A B B C C A D A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C D D D A B D C D A 二、非选择题 26. 答: (1)思想家:孟子。(2分) 观点:性本善。(2分) (2)目的: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分) 意义:注重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围绕“和谐、稳定、和睦”等答题即可得2分)。 (3)思想家:黄宗羲(2分);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2分) 27. 答:(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2分);儒学家关注社会。(2分) 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2分);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2分)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2分);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2分)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2分);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2分) 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2分) (3)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2分) 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2分) 28.答:(1)主张:反对迷信和崇拜孔子,反对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尊重人性(2分)。 表现:挑战圣人及其学说的教化作用(2分) (2)出发点: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2分) 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2分) (3)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也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针对时弊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6分,任意三点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