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广东仲元中学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水平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等内容可知这一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选A;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B;科举制出现在隋朝,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CD。 2. 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秦朝建立官僚政治,官员均是皇帝任命,不是世袭,故A错误;D正确;秦朝官员是任命,故B和C错误。 3.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的时期是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国封建社会起源于战国,当时天下分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形成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还是要到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才基本形成。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意义 4. 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 A. 中书省 B. 节度使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三省六部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故可排除AD;节度使在隋唐时期就已有这种官职,所以它不是元朝的制度创新,故可排除B;行省制是我国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举,故选C。 5. 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 废丞相 B. 在中央设内阁 C. 创设八旗制度 D. 设军机处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所学,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所以D项正确,AB项是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表现C项也不是君主专制发展顶峰的体现。 6. 雅典城邦在公元前6世纪初进行的改革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时的执政官是 A. 梭伦 B. 苏格拉底 C. 伯里克利 D. 克里斯提尼 【答案】A 【解析】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故A正确;B是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C是确立时期;D是达到顶峰时期。 7. 《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历史地位是 A.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B.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C. 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法 D.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选A;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可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法律,不是近代的法律,故可排除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故可排除D。 8. “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不仅因为革命后政权转移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由于革命 A. 由资产阶级领导 B. 有群众的大力参与 C. 没有引起流血冲突 D. 由无产阶级领导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一直被后人所称道,所以选C;“光荣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起领导的,所以A的说法不准确,故可排除;“光荣革命”中没有群众的大力参与,也不是无产阶级领导,所以BD的说法都是违背史实的,故可排除。 9.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了“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了 A. 行政职责 B. 顾问职责 C. 立法权力 D. 司法权力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英国内阁形成后,主要承担行政职责,故选A;英国内阁是英国法定的中央机构,不是顾问机构,故B的说法错误;英国的立法权在议会,故C的说法是错误的;司法权力应是由法院掌管,故可排除D。 10.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成文宪法”是指:国家规定的各项根本制度集中于一部专门法典,这个法律文件被称为“宪法”或“根本法”。 英、美、法、德,其革命成果则分别有: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在这之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早,革命经历了反复与曲折。资产阶级每夺得一些权力,就用法律文件形式确定下来,英国宪法就是由各个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和宪法惯例构成的,并没有一部集中完整的宪法典。例如1215年《自由大宪章》,1701年《王位继承法》等。《权利法案》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它们都不是“成文宪法”。所以,1689年《权利法案》不能作为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而美国1787年宪法是由各州代表组成的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并于1789年3月由第一届联邦国会宣布生效的,因此,我们说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因此选B.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1.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 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 由选民间接选出 C. 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D. 由世袭而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的,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故选C;ABD三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12. 以下文献中,赋予该国国家元首最大权力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B项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总统的权利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法国的总统由议会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故答案选B。 点睛: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两大类,一类是共和制,一类是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不管什么样的近代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核心的,只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相同的政体类型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13. 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攻陷了北京,野蛮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故选A;据此也可以排除BCDA三项。 14. 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资政新篇》 B. 《天朝田亩制度》 C. 《海国图志》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故选A;《天朝田亩制度》《海国图志》都不具有资本主义性持,故可排除B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不是最早的,故可排除D。 15. 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战争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A、B、C项分别对应的条约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故ABC排除。 16.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 毛泽东思想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马克思主义 D. 三民主义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三民主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选D;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辛亥革命早已结束,故可排除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提出的,此时还没出现辛亥革命,故可排除B;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故可排除C。 17.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中国国民党 D. 光复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A. 1911年 B. 1919年 C. 1921年 D. 1945年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选C;ABD的三项均错误,故可排除。 19. 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 领导工人运动 B. 采取暴力革命 C. 农村包围城市 D. 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领导工人运动”和“采取暴力革命”,并不是中国共党自己的独特道路,别国的共产党也实行过,故可排除AC;国共合作是革命的方式,不是革命道路,故可排除D。 20. 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北伐战争 D. 广州起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广州起义发生1927年12月,这些事件到2017年8月1日都不是90周年,故可排除ACD;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到2017年8月1日正好是90周年,故选B。 2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A.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是在八七会议上,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遵义会议并未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 22.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B. 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C. 1945年取得基本胜利 D. 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故可排除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选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1949年取得基本胜利,故可排除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故可排除D。 23. 19世纪中期,有一本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册子出版了,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本小册子是 A. 《人权宣言》 B. 《四月提纲》 C. 《共产党宣言》 D. 《资本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故选C;《人权宣言》发表于1789年,《四月提纲》发表于1917年,《资本论》发表于1867年,它们都与材料中的“19世纪中期”这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BD。 24.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领导这场革命的是 A. 布尔什维克党 B. 公社委员会 C. 共产主义者同盟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A 25.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现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美国内战 B. 普法战争 C. 彼得格勒起义 D. 法国大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彼得格勒起义中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故选C;“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与美国内战、普法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均无关系,故可排除ABD。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A.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体现为“依法治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3月15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针 27.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A. 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 B. 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C. 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 D. 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严重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因此文革的教训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故D项正确;ABC项是加强法制建设的作用,故排除。 28.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以两岸“三通”为前提 C. 开拓了国际关系新领域 D. 发展为“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故选A;“三通”是指通邮、通商、通航,故B不符“九二共识”的内含,可以排除;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属于国际关系,故可排除C;“一国两制”构想J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比“九二共识”早,故可排除D。 29. 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A. 不结盟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这一信息可知中国首先要扫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中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是一致的,故选B;“不结盟”强调是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这与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的意思也是不一致的,故可排除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可排除D。 30. 为促进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于2001年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A. 亚太经合组织 B. 不结盟运动 C. 华沙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为促进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而建立的,故选D;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于1989年,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华沙组织建立于1955年,故ABC三项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所以可排除。 31.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铁幕”演说的发表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北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故选A;“铁幕”演说的发表是冷战的信号,故可排除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建立”是冷战的表现,故可排除CD。 32.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A. 政治领域 B. 经济领域 C. 军事领域 D. 文化领域 【答案】B 【解析】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所以欧洲的联合开始于经济领域,ACD三项排除,故B项正确。 33. 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 A. 50年代末 B. 60年代末 C. 70年代末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90年代初 【答案】D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时间军不符合题意。排除。 34.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隋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 35.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 全部销往海外 B. 占据市场大部分的份额 C. 质量普遍不高 D. 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主要满足官府的需要,故D项正确,A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比较好,技术水平高,故C项错误; 36. 中国历代王朝大都执行“重本弃末”“强本弱末”的经济政策。这里的“末”是指 A. 商业和手工业 B. 农业和手工业 C. 农业和商业 D. 手工业和畜牧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中国古代,把农业看作“本业”, 商业和手工业看作“末业”,据此可排除BCD,选出正确答案A。 37.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 春秋战国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通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代,故选B;据此也排除了ACD三项。 38. 最早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 A. 英国 B. 荷兰 C. 意大利 D. 西班牙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率先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的,英国和荷兰都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故可排除AB,意大利没有西班牙早,故排除C,选D。 39. 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 A. 金银掠夺 B. 商品输出 C. 黑奴贸易 D. 香料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故C项正确。欧洲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排除A。欧洲对亚非拉进行商品输出,排除B。欧洲与东南亚国家进行香料贸易,排除D。 4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 计算机的诞生 B. 蒸汽机的改良 C. 相对论的提出 D. 电力的广泛应用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故选D; 计算机的诞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可排除A;蒸汽机的改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可排除B;相对论是科学理论,不是工业革命成就,故可排除C。 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41. 古代中国某种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 三省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即中书省草拟意见,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故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涉及三省,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制度,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学生可以联系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即可正确判断。 42. “军国大计,周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描述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总揽军国大计,从雍乾后一直隐形的执政的机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军机处地位和职能的描述,故选D;尚书省、中书省和内阁都不能总揽军国大事,故可排除ABC三项。 43.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 《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 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 重视良好道德培养 【答案】B 【解析】夜里行窃的人被杀死是合法的,这说明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法的严酷野蛮,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为了维护罗马奴隶主的利益,不是保护雅典人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重视良好的道德培养,故D项错误。 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个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选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本题中的AD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不符合史实。 44. 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议会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两重之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故联邦制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A符合英国、法国,C和D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 45.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选项A与史实不符,排除。法国封建势力的复辟也只是短暂的,也不能成为法国频繁更换宪法的社会根源,故选项B不正确。选项D 是外部因素,不是内在的社会根源,排除。选项C正是说明由于封建残余势力与共和派的斗争,政局更换频繁,宪法更换也随之频繁。 点睛:法国共和之路历程艰难曲折原因:(1)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共和国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2)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3)法国农业经济发达,小农意识成为君主制复辟的温床;(4)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强大,法国大革命的反封建斗争不仅要对付本国封建势力,还要面临整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压力。 46.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巴黎和约》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北无旅顺,南无台湾”这一信息可知,此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台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关条约》中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选A;《辛丑条约》、《南京条约》和《巴黎和约》都没有割让台湾的条款,故可排除BCD. 47. 宣统三年 (1911)的某一天,清廷忽然接到广东省地方高级官员的电报:“省城乱党潜图起事,三月二十九日猝有匪徒多人轰击督署。”电报所说的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金田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宣统三年(1911年)”可知是清政府统治时期,发生在广东省省城的武装起义是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武昌起义震撼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A;秋收起义是1927年,由毛泽东领导攻打长沙为目标,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排除B;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排除D。所以选C 48.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山东亡,是中国亡矣”、“亟欲奔救之者乎”这些信息可见此事件与山东关系密切,再结合五四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对中国主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与材料中的情况相吻合,故选A;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在湖北武昌,与山东地区无关,与“山东亡,是中国亡矣”不符,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与清政府进行斗争,这与“山东亡,是中国亡矣”不符,故可排除C;抗日战争是从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与“山东亡,是中国亡矣”不符,故可排除D。 49. 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产阶级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 第一国际 B. 五四运动 C. 十月革命 D. 巴黎公社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一国际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与无产阶级的尝试无关,故A项排除;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题意“尝试”不合,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结果失败,但是意义是深远的,故D项正确。 50. 1917年3月9日,俄国彼得格勒一半的产业工人发动大罢工,并提出“要面包!”“打倒专制!”“打倒战争!”等口号。这些口号反映了当时俄国人民的愿望,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B. 退出一战,实现和平 C. 渴望获得土地和面包 D. 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是二月革命的一个结果,不是二月革命的斗争的对象,这与材料中二月革命的口号是不符,故选D;二月革命中的“要面包!”“打倒专制!”“打倒战争!”这些口号恰好反映了当时的俄国人要求“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退出一战,实现和平”、“渴望获得土地和面包”的愿望,再依据题目要求可排除ABC。 51. “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这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坐等到它的来到。”由此可见 A. 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 该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C. 通过该宪法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D. 当时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已写入宪法 【答案】B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当时我国虽已分布了宪法,但社会主义还没建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材料应体现的是1954年到1956年之间的中国在历史,而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据此可排除ACD;材料体现了,宪法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以选B。 52. 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 德黑兰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议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没有参加过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故可排除AC;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没有改变会议的航向,故可排除B;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使快要破产的会议获得圆满成功,这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D. 53.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A. 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 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属于区域经济、政治组织,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这两个组织的重大活动,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不符。 54. 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虽然给美国带来了满意的结果,但从长期看也产生了对其不利的后果。”“不利后果”是 A. 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盟友关系 B. 消除了西欧倒向苏联的可能性 C. 扩大了美国产品的海外市场 D. 促进了西欧的联合自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欧洲战后经济的发展和联合,随着欧洲的强大,逐步要求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这是对美国自身不利的,故选D;ABC三项的说法对是美国有利的,但不符题目意思,故可排除。 55. 在与毛泽东会面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主席先生,我知道多少年来我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完全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就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尼克松所讲“新的形势”是指 A. 冷战形势的新变化 B.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C.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 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故选A;“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国内事情,不是国际形势,故可排除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材料中的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故可排除C;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9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符,故可排除D。 56. 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法国、德国、俄罗斯坚决反对使用武力,中国主张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阿拉伯世界也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侵略。这表明 A.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 两极格局形成 D. 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形成 【答案】B 57. 《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项正确。AD是小农经济的特点;C是生产工具的使用,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58. 乾隆皇帝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厚往薄来 C. 闭关锁国 D. 对外开放 【答案】C 【解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乾隆皇帝否绝了英国要求通商的要求,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故选C;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是商业政策,不是对外政策,故可排除A;厚往薄来是古代中国朝贡贸易的特点,这与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C;对外开放是现代中国的政策,不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故可排除D。 59. 有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 A. 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 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历史在此之前就已有之,故A的说法是错误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出现,故B的说法违背史实,可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故可排除C;全球化角度是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问题,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故选D。 60. 恩格斯说:“18世纪,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场变革……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这场变革”指 A. 商业革命 B. 光荣革命 C. 工业革命 D. 议会改革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发生在14、15世纪,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光荣革命发生1689年,是17世纪,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可排除B;英国议会改革出现在1832年和1864年,这是19世纪,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可排除D;英国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是一场没有枪炮之声而且影响巨大的变革,这与材料的意思相符合,故选C。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61. 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调整为州、县两级制,改变了过去“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状况。其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削弱中央集权 D. 推行分封制 【答案】AB 【解析】据材料“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调整为州、县两级制”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由三级变为两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集权,故AB项都正确;地方行政制度由三级变为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隋朝没有推行分封制,故D项错误。故选AB。 62.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小国寡民 D. 代议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信息可知,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人民主权的特点,故选A;轮番而治是指轮流执政,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B;小国寡民不是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故可排除C;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直接民主,而不是代议制,故可排除D。 63. 有人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指出:“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然而国家的大臣只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民选的议会负责。因此,它只是一个把各邦国的统治者结合起来的帝国,而不是把人民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 没有实行联邦制 B. 妇女享有选举权 C.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D. 采用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CD 【解析】宪法表明德意志实行联邦制,故A 错误;“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说明妇女没有选举权,故B错误;“它只是一个把各邦国的统治者结合起来的帝国”说明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故C正确;德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议制形式,故D正确。 6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 A. 张学良 B. 蒋介石 C. 汪精卫 D. 杨虎城 【答案】AD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AD,排除BC. 65. 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有 A. 德国古典哲学 B. 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 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AC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AC,排除BD。 66.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决议内容 A.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确立新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 D. 制订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 【答案】A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新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故选A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故可排除B;制订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是在1953年,故可排除D。 67. 1970——1972年,中国出现了同世界各国建交的热潮,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三年内翻了一番。导致这股建交热潮出现的原因有 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 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 C. 中美关系解冻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这与材料里的时间不符,可排除A;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些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导致这股建交热潮的出现,故选CD。 68. 1961年9月,有25个国家首脑参加的会议发表宣言:“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材料表明与会各国提倡 A. 建立社会主义阵营 B. 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C. 维护国家的独立 D. 结成联盟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BC 【解析】材料不涉及社会主义阵营,“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说明不是要结成联盟,材料强调了.不同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材料也强调了反对干涉内政的维护国家的独立的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C。 6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B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货币“半两钱”发生在秦朝,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是在明朝,所以可排除D;BC两项都出现在宋朝,而且对商业的影响较大,故此题选BC。 70. 17、18世纪,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派遣满载白银的船只来到亚洲,把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及瓷器运回本国。英国一直苦于找不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货物,直到19世纪早期大规模鸦片贸易的兴起。由此可知 A. 鸦片战争后英国不再购买中、印货物 B. 18世纪英国使用贵金属购买中、印货物 C. 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形成对华贸易的优势 D. 英国通过贩卖鸦片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处境 【答案】B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依然购买中、印货物,所以A的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依据的材料中的“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派遣满载白银的船只来到亚洲,把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及瓷器运回本国”这一信息可知B的说法是正确的;工业革命前英国对华贸易的处于不利地位,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材料反映了鸦片贸易的兴起前,英国对华贸易处于不利地位,鸦片贸易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所以D的说法是正确,故本题选B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