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 一、选择题 ‎1.“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C.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2.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C.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3.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C.“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4.“(汉惠帝时)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同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B.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 C.抑商政策的放宽 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5.《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6.“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个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丧失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B.贸易通道的改变 C.英国法国的竞争 D.世界市场的形成 ‎7.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 A.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 B.工业革命完成对市场需求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 D.欧洲在亚洲赚取大量金银 ‎8.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9.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A.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10.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11.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12.下表是张洪云根据《实业部月刊》中的工业统计资料制作的一个数据表 设立时间 ‎1895年以前 ‎1896~1900年 ‎1901~1914年 ‎1915~1922年 ‎1923~1929年 ‎1930~1932年 ‎1933~1935年 数量 ‎0家 ‎1家 ‎7家 ‎12家 ‎31家 ‎26家 ‎15家 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情况表(截止到1935年)‎ 表格中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A.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特点 B.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不大 C.与中国近代经济的波动状况基本一致 D.受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较大 ‎13.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 B.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 C.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 D.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 ‎1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图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D.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15.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对材料中“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规定”旨在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目的是建立高度公有化的人民公社 C.“规定”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是对工农业生产中急躁冒进的调整 ‎16.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17.据统计,2003年在169万家乡村集体企业中,就有95%实现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20万家转成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39万家转成了个体私营企业;二者增加值已占全部乡镇企业的70%以上。乡村集体企业变革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亟需改革 C.农村经济需加快和城市的经济互动 ‎ D.政府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o[‎ ‎18.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19.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下诏劝禁妇女缠足;民国成立后政府发布了包括劝禁纏足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1928年统计缠足妇女的比例,湖北为59%、河北为50%、察哈尔(辖境含今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为53%。这表明 A.全国各地掀起社会改良的湖流 B.沿海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 C.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比较艰难 D.城市居民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20.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21.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B.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C.中国仍处于学习西方器物的阶段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2.1912年全国报刊共有500 多种,1919—1920年的两年间,仅大小学生刊物就出现了400多种。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在1923年多达30 种。国民党主办的《民国日报》、《政治周报》,共产党办的《中国工人》、《向导》,都是公开发行的。迎合市民口味的小报、晚报、小说报就更多了。这些报刊在当时的发行 A.冲击了专制和等级制度 B.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 C.有开启民智的教化功能 D.是政府干涉舆论的产物 ‎23.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上述材料表明 A.经济危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 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4.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有些经济学者就提议实行财政扩张政策——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公共工程,甚至不惜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曾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说明罗斯福 A.一直不赞成干预经济的做法 ‎ B.当时未理解该提议的积极意义 C.出任总统时美国经济高度繁荣 ‎ D.出任总统前已总结出完整的干预经济理论 ‎25.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6.“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7.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28.“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整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根据这一宗旨成立的国际组织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 D.顺应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30.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放慢脚步,在广度、深度等方面大为减弱,各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再度升温,客观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替代物。与该学者的认识相符的选项是 A.经济全球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 B.意识形态的对抗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根源 C.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全球化被经济区域化替代是必然趋势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自15世纪末以来,英国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地理大发现后随着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以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获得畅通无限的立法权,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这样,英国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上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并分析这场“农业革命”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15分)‎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椿《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没有体现出其脆弱性,故A项排除;B项包含C项之中,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与欧洲经济的对比,故D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减少;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朝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可见水利工程向粮食作物生产中心转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人口迁出地区即农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没有涉及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这是国家规范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经被打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 点睛:重视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升和汇总,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信息要重视。材料是虽然……但是……结构,强调的是但是的内容。‎ ‎4.【答案】C ‎【解析】材料“复驰商贾之律”“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说明抑商政策的松动,于是出现“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即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故选C,排除A;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视商业发展,鼓励出口等,而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此时的抑商政策侧重于抑制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D。‎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尹铎“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和“《诗经》”、“《国语》”所暗示的时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题干未体现百姓的统一愿望,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政府鼓励小农经济以支持战争,排除B;题干未提及宗法制受到冲击,排除D。‎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衰落,英国、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故B项正确。A、C与意大利无关,故AC排除。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项排除。‎ ‎7.【答案】C ‎【解析】由“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表格信息可知,葡萄牙船只数量大大减少,而荷兰、英国的船只数量却在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霸权衰落,荷兰和英国殖民霸权兴起有关,这反映出海上殖民霸权转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可以说明亚洲成为欧洲争夺的重心,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赚取大量金银,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C错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1700年到1861年,英国原材料和食品进口比例上升,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故选A项;此时的英国已经渡过了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的阶段,故排除BD项;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结论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说明世界已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C两项与“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关,排除;B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中国化学工业在甲午战后开始起步,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数量最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历程正好符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故C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故A说法错误;这一变化受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的影响,故B说法错误;数据体现不出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故D错误。‎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业技术、管理比较落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卷土重来的信息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南方金属矿业主要是用土法来开采,并没有强调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排除;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工人的素质低,排除。‎ ‎14.【答案】D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在1919年前后,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使得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36年前后,主要由于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952年前后,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所以图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信息,排除;BC项,“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只是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官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只是第三次高潮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共同原因,排除。‎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于是我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中的政策符合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出现于1958年,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正确;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没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A错误;据材料只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D错误。‎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03年以后的乡村集体企业有95%实现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二者增加值已占全部乡镇企业的70%以上,这种产权制度的改革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完善,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有关乡村企业的产权改革,不是土地的所有制改革,B项排除;乡村集体企业变革无法反映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互动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是乡村集体企业,不是国有企业,故D项错误。故选A。‎ ‎18.【答案】C ‎【解析】A项不选,题干只提到对上海浦东开放,还只是一个地点的开放不能推断出“地域范围从点到面”;B项不选,对浦东的优惠政策不能推出投资领域全面放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自1980年开放经济特区外,不断对外开放,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扩大,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对应的应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政府虽然下达了包括劝禁纏足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但是湖北、河北及察哈尔等地区的妇女缠足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十分艰难,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未涉及沿海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B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但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可以推测出主要是农村社会习俗转型更为艰难,D排除。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变革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材料“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同一年,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显示出中国和英国使用无线电通信业务时间基本同步,故A项正确;晚清时期中国的科技落后于西方,故B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开始实行戊戌变法,开启了制度层面的学习,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新航路的开辟,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仅大小学生刊物就出现了400多种”“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在1923年多达30 种”“国民党主办的……共产党办的”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出现了大量报刊,有学生刊物以宣传教育活动,共产党、国民党创办报刊以宣传政治思想,说明这时期的报刊具有开启民智的教化功能,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时期中国专制和等级制度已经被推翻,不存在冲击专制和等级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迎合市民口味的小报、晚报、小说报就更多了”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政府干涉舆论与材料“大小学生刊物就出现了400多种”“迎合市民口味的小报、晚报、小说报就更多了”等信息不符,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政府对舆论的干涉,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一信息表明,大萧条使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表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故A项错误;1933年是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发展繁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C。‎ ‎24.【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和认识。据题干可知,担任总统之前, 罗斯福对“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公共工程”的提议并不理解,甚至反对,当时并未理解其积极作用,故B项说法正确;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后,积极实行干预政策,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罗斯福出任总统时美国的经济已经陷入困境,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材料反映当时罗斯福不同意干预理论,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25.【答案】C ‎【解析】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为了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是目的,不是发展理念,排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26.【答案】D ‎【解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超越了当时本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不成功,故D正确;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故A错误;大跃进过份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B错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的说法不属于原因,故C错误。故选D。‎ ‎27.【答案】D ‎【解析】此时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轻工业企业的产量……提取奖励基金”说明当时的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下放企业自主权,不是用市场调节经济,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不是想突破传统公有制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2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国际组织指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故选A;世贸是国际贸易体系内的国际组织,而非金融体系内的国际组织,排除B;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后就已开始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故C项无法说明世贸建立的特殊价值,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世贸组织的建立顺应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 ‎2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 ‎30.【答案】A ‎【解析】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放慢脚步”,“大为减弱”,各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再度升温”等,说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意识形态的对抗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根源”,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不符,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受挫时的表现,其升温是现象,不会取代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含义: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从农民家庭经营到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农业生产力提高这一角度的答案不给分)(4分 )‎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养羊利润的刺激;英国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立法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6分 )‎ ‎(2)特点:集中于沿海地区;官办色彩浓厚;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和纺织等行业;有一定的法律保障。(6分)‎ 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的影响;民族危机和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的经济侵略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9分)‎ ‎32.【答案】(1)措施:设立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立法保障,定期考核;针对生老病死不同情况采取相应保障措施。(6分)‎ ‎(2)意义:缓和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